•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乙醇”的教学设计理念】乙醇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2-05 03:26: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3-0032-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乙醇是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具有广泛且重要的用途,特别是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研究其结构,探讨其化学反应机理更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1 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1]
      
      1.1 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热情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动机[2]。 本节课情景创设以苏东坡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为起,引起同学们对酒的关注。酒作为一种普通的化学物质为什么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文人墨客的心中,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有什么样的魅力,使那么多人神魂颠倒,梦魂萦绕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揭开酒的神秘面纱的激情。紧接着投影乙醇的应用(如用作饮料、消毒剂、溶剂、燃料、乙醇汽油等)的图片并讲述相关资料,使学生直接体会到乙醇在社会生活、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价值,激发学习动机。
      不仅如此,在教学中“酒”的小幅动画展示不时地贯穿在课件的非主要位置上,使得整个课件具有动感,避免了画面的呆板,给学生以良好的视觉刺激,使学生时刻处在“酒”的文化氛围中;乙醇的溶解性、乙醇与钠的反应机理和乙醇的氧化反应等教学内容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之后,投影乙醇反应的Flash动画,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形象地理解上述反应的机理,激发学习乙醇的热情。
      1.2 问题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合理性,培养化学学习的热情
      问题的设置注重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注重问题的实用性,把乙醇性质的学习融入到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中去,“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如在教学活动接近尾声时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课后探讨:(1)司机酒后驾车易出事故,怎样检验司机是否酒后驾车?(2)为什么工业酒精和假酒不能饮用?(3)为什么黄酒有时有酸味? (4)查资料说说我国的酿酒史、酿造过程和酿造原理。(5)库存时间较长的酒常有一种芳香味,为什么?(6)乙醇在生产、生活和能源上有重要用途,查资料了解它的用途,写一篇论文介绍它的用途。上述问题都是和社会、生活联系的内容,由此可以加深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并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视觉观察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力争做到难易适度、有梯度、有层次,由易到难,尊重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设置的问题基本遵循这一特点)。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3 问题的解决方式注重多样性,深化化学学习的热情
      问题的解决方式要注重多样性,注重核心知识的实验探究,注意问题解决的课内课外结合,注意问题的自然延伸和视野的拓展,注意给问题解决留有时间,给学生的思考留有空间等等。上文中与社会和生活有关联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乙醇的认识,内化了所学的知识,深化了化学学习的热情。
      
      2 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更适合学生课外去做,课堂教学的时限性和任务性决定了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应更多地和老师的引导参与相关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探究[3]。
      探究式互动教学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探究一些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主要指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相适应的有一定难度和价值的问题[4]。只有有效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才能使学生个体产生探索的愿望和要求即产生科学探究的原动力,也才能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5]。本节课针对乙醇溶解性、乙醇与水反应的机理、乙醇的氧化反应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知识创设了许多问题情景,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实验探究。
      2.1 乙醇的溶解性
      (1)乙醇溶于水吗?生活中有哪些常识说明乙醇是溶于水的?请做实验证明?[设置问题,学生实验验证]
      (2)用滴管把乙醇慢慢地加到试管内的水中会有何现象?振荡试管后有什么现象?[问题引伸,学生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
      (3)怎样解释上述将现象?[学生讨论、表述探究结果]
      (4)乙醇的沸点是78.5℃,怎样才能把乙醇与水的混合液分开?[将探究的结果加以应用,问题再度引伸,学生讨论,进一步实验探究;将探究结果归纳总结]
      在实验(2)中,学生发现乙醇与水有分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主要原因与乙醇的密度较小、水表面有张力、滴加乙醇缓慢等因素有关。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深入讨论,一方面会得到相关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
      2.2 乙醇与水反应的比较
      (1)写出乙醇和水的结构式,分析乙醇和水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创设问题情境]
      (2)水可以与钠反应,水与钠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学生表述,回忆巩固旧知识,为引出新知识作铺垫]
      (3)从乙醇与水结构的共同点上分析乙醇能否与钠反应?并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类比推出乙醇应该能与钠反应,学生实验探究]
      (4)乙醇与钠反应的现象是什么?怎样解释相关现象?[学生讨论、表述探究结果]
      (5)据测定,0.1mol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产生0.05mol H2。那么,假如一个乙醇分子与钠反应能产生几个氢原子?推测反应中断裂的是哪个键,失去的是哪个氢?为什么?能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吗?[问题引伸,学生通过计算推导从定量的角度理论探究乙醇的结构特点和与水反应的机理]
      (6)钠与水和乙醇反应的现象有何不同?哪个更剧烈?你能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吗?[问题引伸,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探究乙醇分子的结构特点]
      学生经过一番探究获得了乙醇与钠反应的机理,认识了现象和本质、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的辩证关系。这种体验是直接的、形象的,也更是理性的、深刻的,记忆也是持久的;更主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探讨微观反应机理的科学方法。
      2.3乙醇的氧化反应
      (1)乙醇燃烧发生了氧化反应,把一段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灼烧变黑后插入到内焰一段时间取出后变红了,为什么?[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2)请你解释说明上述问题。[学生提出假设]
      (3)将铜丝灼烧变黑后迅速插入乙醇中,观察铜丝的颜色有何变化?试管口气味有什么变化?[学生实验探究]
      (4)怎样解释上述变化?和你的假设是否一致?[学生讨论、表述探究结果]
      (5)实验中获得的新物质有什么性质(从现象中分析)?为什么要用热水?能否改为加热?[问题引伸,学生探究,总结归纳并运用探究结果]
      (6)受热的铜丝多次插入乙醇后,倘若再将受热的铜丝插入试管不接触乙醇又有什么现象?为什么?[问题进一步引伸,学生做出假设和猜想,其思维被引向深入]
      (7)再次实验探究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学生实验探究,验证假设]
      在乙醇的氧化反应实验中设置了许多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学习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自然使乙醇氧化反应的探究得到延伸,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只有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这样的探究才变得更有意义。思维的互动是高效互动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互动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关键所在[6]。
      
      3 注重结构和性质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了结构的理念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乙醇分子结构的探讨在介绍完物理性质之后进行首先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接着设疑:在乙烷中再插入一个氧原子怎么插入呢?学生自然的会得到两种结果,紧接着再追问哪一种是乙醇分子的结构呢?在学生对乙醇与钠反应的机理的探究完成之后,就会得到乙醇分子的微观结构特点,也得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的辨证关系。在解决了乙醇与钠反应的机理后再一次进行设疑过渡:乙醇与钠反应断裂的是氧氢键,难道乙醇分子只与金属反应才断裂氧氢键?难道其他的价键就不能断裂?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进行设疑追问使学生的思维被引向深入,变为学生想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下一步乙醇氧化反应的探究做好了铺垫。1938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由此看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是多么的重要,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关系无疑为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 注重运用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
      
      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是治国之道,养生之道,也是教育之道。教育中的“无为而治”,既是教育教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7]。
      课堂教学的“无为”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尽可能的压缩,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和理性的体验,为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达到学生“有为”的目的,达到“无为”与“有为”的最佳统一。“无为而治”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只有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断的被积累,不断的被提升,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化教师之“有为”为“无为”,化学生之“无为”为“有为”,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哪些地方该为哪些地方不该为,要求教师的备课必须充分、敢于取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乙醇的应用、乙醇的物理性质和乙醇分子的结构,在学习过的知识中都有所涉及,本节课中不应该当作重点,要敢于取舍。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把乙醇的应用放在课后探究中;乙醇的物理性质虽有所涉及,但只是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所以轻轻一带,并不过分强调;乙醇可能的分子结构只是在展示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书写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为反应机理的探究创造条件,至于乙醇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详细推导过程和相关的定量实验等内容本节课并不涉及(选修有要求)。最终把本节课的重心全放在乙醇的溶解性、乙醇与钠的反应机理和乙醇的氧化反应等核心知识的探究上,为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争取了大量的宝贵的时间,使学生的探究更加集中,探究的也就更加从容。
      总之,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求教师的心中要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理念的侧重点可以不同,但一定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而展开。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只有时刻想到学生最终需要什么,课堂教学也就很好定位了。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9-60.
      [2]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214-238.
      [3]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
      [4]毕华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特征与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2): 32-35.
      [5]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391-414.
      [6]荣吉平.互动式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OL].哈工大法学网.2006,6.27.
      [7]王书玲.无为而治:当代教育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兼评主体教育理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8-10.

    推荐访问:乙醇 设计理念 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