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50_后殖民视角下的《鲁滨逊飘流记》

    时间:2018-12-26 03:32: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鲁滨逊飘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1704年发表的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冒险小说,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这部小说,会发现它折射出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鲁滨逊不断变换的自我身份及他同星期五的关系。 从文本的分析不难看出笛福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笔下的鲁滨逊代表了欧洲人的高贵、优越、理智和勇敢,而星期五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代表着原始、愚昧、无知和懒惰。
      关键词: 《鲁滨逊飘流记》 后殖民主义 自我身份 星期五 关系
      
      《鲁滨逊飘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1704年发表的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冒险小说。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其作品形象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精神面貌。因此,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这部小说,会发现它折射出殖民主义思想。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西方的殖民主义者离开了亚非拉殖民地,但他们不仅把它们当作市场,而且当作思想意识的领地保留起来,继续他们在精神与思想上的统治。与此同时,不少摆脱殖民统治而获得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并没有在摆脱宗主国殖民统治之后全面复兴,而是在传统的专制与落后的阴影中和更加复杂的殖民后遗症、殖民综合症的影响下徘徊不前,这也为西方的西方中心主义者和西方的东方主义者制造或曲解东方的文化与历史提供了种种口实。后殖民主义批评正是一种针对这一现实的多元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实践,这一浪潮兴起于20世纪末的西方学术界,迅速得到第三世界国家学者的呼应,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思潮。后殖民主义批评在理论上的自觉和成熟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的出版为标志。“东方主义”是赛义德后殖民主义批评的重要理论范畴和关键术语。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权力运作。在赛义德看来,西方为了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施行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策略,并规定和误导了西方对东方的理解,通过文学历史学术著作描写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统治服务。西方中心话语构建了一个全球规模的文化秩序等级结构。在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霸权话语下,东方文化不仅处于边缘地位,处境艰难,而且只能被动接受。它运用一套复杂的语言、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文明/野蛮,国家/部落,科学/迷信,先进/落后,等等。相对于西方所代表的文明、理性、进化、开化、启蒙,东方则是野蛮、非理性、落后、未开化、待启蒙的。正如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所言:“东方是非理性、堕落、幼稚的,‘不同的’;因而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来围堵、再现东方。”世界现代史就是围绕着这条文明与野蛮分界线同时展开的全球分裂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很长时间以来,《鲁滨逊漂流记》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冒险小说。正是这部作品开启了后来的文学史家称为“后殖民文学”的先河。它为我们展示了英国新生阶层在追求财富拓展领土时的昂扬士气和热情,是反映欧洲意识形态的帝国文化的产物。本文借助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对文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人公自我身份的变化以及他和星期五的关系。
      
      一、鲁滨逊自我身份的变化
      
      自我身份是一个人对自己相关的所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比如他自己眼里的自我形象,他的感觉、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追寻鲁滨逊的生活轨迹,我们能看到他的身份在变化,他同小岛的关系也在变化。最初他的身份只是个小混混,遭受过奴役,后又曾沦落为流浪汉,最后成了一个殖民者/主人,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英国从最初的被奴役到后来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的发展史。小说开篇就介绍了鲁滨逊这一角色的历史。他决定出海时已经18岁了。在那个时候,到这个年纪还什么生存之技都没学到,在同龄人中他可能被看成一个小混混。他自己对于这种现状非常清楚。他的解决办法――去海外冒险――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蒸蒸日上,急需向外扩张的现状。海外的财富吸引着像鲁滨逊这样的青年去开拓新的领地。他知道像他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要改变自己的地位最好是去冒险,所以他不顾他父亲的劝阻而毅然地开始了他的海上冒险。他的冒险使他与英国渐行渐远。随着他向孤岛走近的每一步,他在世界上的自我意识和地位也渐渐模糊。直到他被冲到孤岛的岸边时,他对旧世界而言已经死了,在某种意义上又获得了新生。
      到了岛上,他自觉地扮演起殖民者的角色。在岛上住了两年后,他开始探索他所住的那个孤岛。这一步可谓意义深长。这种探索精神几乎是出于殖民者的本能:“我来到,我征服,我占有。”在荒岛上他显示了作为殖民主义者的明显特征。他为荒岛画了简略的地图,把小岛的所有权归到自己头上,“这一切现在都使属于我的,我是这些地方的无可争辩的君主,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如果可以渡让的话,我还可以把它传给子孙,像一个英国的领主一样”。他虽然也时常称他岛上的那个“家”为他的城堡,那也似乎只是自欺欺人。当他在沙滩上发现那个巨大的脚印的时候,他不再称他的家为城堡了,而仍然只是一个动物的巢穴,所以一下子从绅士又沦落为流浪汉了。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挪到更隐蔽的地方,以躲避隐藏的未知的危险。这也表明他还远没有掌控或统治这个小岛。脚印的那一幕再次证明他所呆的那个地方只是一个山洞,一个临时寄身的地方。这些也再次提醒读者他还仍然是一个来自英国的外来者,他所经营的那个小住所尚还是一个不稳定的殖民地。陌生的脚印成为他和别人共同拥有那个岛的标志,也改变了他对自己占有这个岛屿能力的信心。所以自发现脚印以后,他殚精竭虑地加固他的堡垒,把他的“家”和他的山羊藏到树丛里。很明显,他这么做是想隐藏他的欧洲外来者的身份。有的人认为他在发现陌生的脚印以后才开始他对那个岛的殖民过程。在布尔顿人眼里他从那时起才开始完全是一个殖民者的身份。他两次花大气力加强他的堡垒,最后终于建立起他自己的帝国。在他救了黑人星期五以后,通过他以前的所有努力,他最终宣布他自己是那个岛的总督。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殖民者。综上所述,我们看出鲁滨逊的身份是不固定的,即使在他统治这个岛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他作为殖民者的身份可以从他和星期五的关系中看得更清晰。
      
      二、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
      
      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他们不仅仅只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从中还折射出其他的色彩。笛福生动却扭曲地描绘了星期五的样子:
      他一见到我,立刻向我奔来,爬在地上,做出各种各样的手势和古怪的姿势,表示他臣服感激之心。最后,他又把头放在地上,靠近我的脚边,然后又像上次那样,把我的另一只脚放到他的头上,这样做之后,又向我作出各种姿势,表示顺从降服,愿终身做我的奴隶,为我效劳。
      这种描写实在让读者感到悲哀,又给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提供一个例证。为什么只有星期五要表示臣服、奴役?答案只能是他是一个黑人。作为一个黑人,他的行为只能是对白人卑躬屈膝,感激涕零。就像法侬在他的论文“黑暗的事实”中提到的那样,黑不仅意味着黑奴的身份,而且意味着是被边缘化的角色。鲁滨逊对星期五称奴和为他更名的描述又再次反映了这种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他们初次相遇的时候,由于缺少语言交流,星期五不得不依靠各种手势或身体语言来传达他的意思。他这么做的时候明显显示了他的奴隶的地位,好像天生地他就应该遵从服务于白人。后来在对他进行所谓的教育的时候,鲁滨逊把自己救的这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称自己为主人。从语义学上说,英文的“master”也有老师的意思。这里显示了作者的殖民主义立场,认为他们的文化包括语言都比那些殖民地人民的要优越。所以为了让星期五成为一个有用的有教养的奴隶,鲁滨逊开始用英语教他很多东西。让星期五明白了他们各自的新名字以后,鲁滨逊又向他展示了自己的牛奶、陶罐,还有面包,这些都是他这些年在岛上精心研究出来的成果。通过星期五,鲁滨逊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不再是一个来岛上之前的那个被奴役的人,而是一个殖民者,一个主人。他能当星期五的老师证明了他能掌控岛上的复杂情况,也反映了早期殖民者想在新世界重新确立他们身份的欲望。鲁滨逊和星期五之间除了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以外,他们还有其他类似亲人的关系,因为殖民者在殖民地也会感到孤独,需要当地人的支持,那就是为什么鲁滨逊也称他自己为星期五的父亲。当他看到星期五和他父亲重聚时的欣喜样子,他甚至有些暗自嫉妒。鲁滨逊对星期五的称呼渐渐变得亲昵,从一个野蛮人到一个正常的人,他对殖民者来说已经是个有用的人了。鲁滨逊竭力表明星期五对自己温顺躬从,忠心不二,这也说明笛福时代的西方人坚信他们生而优越于其他民族,让被殖民者臣服于他们自己的需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列入殖民主义写作。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它过于强调殖民的好处而忽视了其带来的副作用。文中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形象都是扭曲的。星期五的自我身份被抹杀了,同时也被边缘化了。他生命的价值就是服务于他的主人。传授他语言是为了给他灌输对大英帝国的忠诚,也证明了他自己弱者的地位。这也说明笛福可能也认为白人拥有绝对的优越地位,所以他赋予鲁滨逊教育星期五的权力,好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奴隶。这恰恰证明了赛义德关于东方主义的观点,那就是:西方代表着文明、理性、进步、开化、启蒙,而东方是野蛮、非理性、落后、待启蒙、未开化的。因此教育被殖民者,让他们完全遵从他们的主人是欧洲人的责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被看作是宣传推广征服和殖民的工具,可能比武器还有效果。用新的视角分析经典作品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对我们也会有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Defoe,Daniel. Robinson Crusoe. London: Bantam Books,1991.
      [2]任一鸣.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魏颖超.鲁滨逊精神两面观[J].外语研究,2003,3.
      [4]丘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系西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鲁滨逊 飘流 殖民 视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