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源泉、特色及价值准则

    时间:2021-07-01 16:03: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和价值指导原则,是对人类利益和价值通约性的把握。这一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和“人类的存在物”的哲学思想;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与“王道”思想;来源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在内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思想。“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在当代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使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的愿望,体现了中国愿与各国共同繁荣的责任担当,展示了和平崛起的中国气派,是中国参与世界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正确义利观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准则;价值观的弘扬和践履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首次在国外阐释“命运共同体”,此后,习近平主席对“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进行阐释,对人类利益和价值通约性进行了恰当的把握与论述。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源泉
      第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和“人是类的存在物”的哲学思想。19世纪中叶,马克思把普遍联系和广泛交往的统一世界的历史称为“世界历史”,后又提出“人是类的存在物”的理论。在此思想基础上,“类本位”被界定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发展的第三大形态(马克思的人类社会三大形态:“群体本位”、“个体本位”、“自由个性”),这种超生理学的“类”是相对于生理学的“种”而言的,但从“种”到“类”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漫长过程,中间环节还经历“族”(包括前现代的“种族”和现代的“民族”)。应当说,由个体本位向着类本位的转换正在成为新的历史大趋势,马克思当年所预见的人的第三大形态即“自由个性”的时代已经离我们不远了。“类本位”的“类”,既非人的抽象的普遍性,也不等于经验性的人类总和,而是作为普遍的“类属性”与“全人类”的统一,是在自由发展的个人那里所体现的具体的普遍性。从生物学的“种”,到文化学的“族”,再到哲学的“类”,构成了标志人类进化的三大概念。
      第二,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与“王道”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修、齐、治、平,追求兼济天下的王道,反对唯我独尊与唯利是图的霸道,儒家的“天下观”包括了“协和万邦”与世界“大同”的思想。由荀子开创,义利兼顾、德力俱足、刚柔并济的“务实王道”是中华传统战略文化的真正精髓。儒家这种形上学意义上的“天下一体”观念,正是建基于无分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社会生活范式构建。“天下一体”的思想传统具体到现实的国际关系中,超越了以种族、民族等为基础构建的国家观念,强调人类的命运趋同性,促使我们反思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间因互相倾轧所造成的人类灾难。只有一个消除了外部性而只有内部性的世界才可能真正解决冲突,从而建立世界的安全和合作体系。共存是保证从冲突演变为合作的基因。
      第三,来源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在内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思想。只有从中国出发放眼世界又从世界的视域反观中国,发扬光大中国先秦思想家的天下意识,探索人类的共生与共荣之道,才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之中国”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独特的文化加以传承与创新。老子提出的“身、家、乡、邦、天下”五层次说,不仅提出了普遍主义,更给出了普遍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天下体系的方法论就在于把世界看作政治主体,这正是老子提出的方法论,“以天下观天下”。这说明,只有充分重视并彰显人类文化的共通性,才能有力地支持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特色
      第一,“命运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在当代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国际观和时代主题判断与中国国家利益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是在新时期对不结盟战略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梦背景下参与全球治理的新型价值观,目的是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命运共同体”使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在政治上以取得互信为目的,共谋和平与发展;在军事上以维护国际安全稳定为己任,共同抵御风险和挑战;在经济上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实现各自的发展振兴;在外交关系上以促进民心相通为宗旨,朝着机制更加完善、合作更加全面、协调更加顺畅的方向发展。
      第三,“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应强调顶层设计与稳步推进相结合。从地域和对象角度看,推进周边、亚非发展中国家及南南合作、发达国家三个层面的建设;从横向领域看,推进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环境五大领域的建设;从推进方式角度看,应双边与多边并行发展,区别对待不同对象。通过加强规则的博弈和国际机制的重塑来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第四,“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的愿望。“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共同繁荣的责任担当,展示了和平崛起的中国气派,是中国参与世界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高于共同体组成部分(国家)的利益,也作为现代国际关系的新前提得到了确立。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准则
      第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不仅指涉本国人民,也涵盖世界人民,但它区别于西方的人权外交。西方人权外交与以人为本理念二者虽都强调人的利益,可视域不同,前者以本民族国家为视域,后者真正以世界为视域;前者对内对外采取双重标准,后者对内对外标准一致;前者以狭隘的民族国际利益定义人权,后者真正以世界人民的利益定义人权;前者是干涉他国内政实施强权政治的借口,后者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干涉他国内政。换言之,中国以人为本理念虽然以世界为思考视域,但与国家概念并不冲突,在尊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生存发展等利益,这与世界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相契合。人本理念贯穿外交实践是中国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选择。
      第二,正确义利观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大国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物质实力上,更体现在影响力等软实力上。中国如果不能占领外交的道义高地,无论我们让多少利、付出多少支出和援助,都会在西方的话语体制下显得别有用心,甚至会面临新殖民主义的指责。因此,我们要形成自己的道义话语,占领外交的道义高地。中国外交倡导“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情义为重,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和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孔子从价值观上主张个人以仁义修身立本,孟子则进一步主张仁义而非利益应该作为国家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合作共赢思想以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为底格,对于宏观“关系”格局的重视要大于对眼前微观利益的关注。“重情义”就意味着关系决定利益,而不是利益决定关系。义是共同之利,利则包含应有之义,是辩证统一的义利观。这是中国式的处世哲学在外交思想上的反映。
      第三,价值观的弘扬和践履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带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中国要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不止要靠“讲好中国故事”,还要靠“做好中国实事”,把言与行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扩大和深化对外援助,“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强调透明、民主、人权、善治等附加条件,强调受援国主导权、尊重发展多样性、倾向基础设施投资;维护国际正义,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弘扬“丝路精神”来打造“平等相待、发展共赢、共同安全、文明互鉴”的“命运共同体”,向世界传播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理念和主张,形成更加合理的国际话语体系和国际秩序。“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中国的和平外交赢得了世界话语权,说出了让世界听得懂、听得进去的中国话。
      结语
      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指导中国与国际上其他主体交往的基本准则。“一带一路”倡议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贡献;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共同发展的新贡献;全球伙伴关系网的建立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和平友好发展的新贡献;“共同体外交”是对世界大同目标的新贡献。
      谢晓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陈新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4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共同体 源泉 准则 理念 命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