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双师型”教师对教育的现实意义 双师型教师要考什么证

    时间:2019-05-11 03:29: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双师型”教师是原国家教委1998年为深化教育改革首次提出来的,本文分析了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概述了“双师型”教师在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论证了“双师型”教师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学会生存,先有生存而后有发展;教学生学会沟通,从知识到通识,再转化为常识,而后才可能升华为智慧;教学生会学习(记忆和忘记),记住不该忘记的,忘记不该记住的;使学生学会一种技能,同时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关键词】 教师;学习;教育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以教师是决定一所学校的关键因素。原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天保在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专业教师在重视学历的同时,更要重视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双师型’教师已成共识,还要加大力度”。 为了满足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必须“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十几年过去了,“双师型”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日益严重的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所谓“双师型” 教师即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特长、较高的学科专业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既能从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又能从事学生实践教学指导。目前,在应试教育的掌控下,相当一部分学校和老师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还有一部分老师讲的多,做的少,或者是只要求学生做到,而自己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学生一天到晚受分数的牵制——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则以考试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样毕业的学生难免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书呆子。多年来,教育部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应该教育——先入学、定理想、找兴趣、再读书、附文凭、到实践、后思悟、创新念、又行知、再工作、则升华、创作品、先知者、树楷模、教他人。而对应的应试教育则是:先读书、再填鸭、不适者、被淘汰;适应者、死读书、读死书、思僵化、奔名校、获文凭、后证书、前应聘、学历高、能力差、常碰壁。现代的学生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为各种奥数、奥语班以及其他各种辅导班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到头来不过是学前班学幼儿园的,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等等依次类推,可大学生却把学前班的知识全抛在脑后。而学前班所学的《论语》中所说的“行”,即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常识却被现代学生忽视了。同时老师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可操作性和教师行为的示范性。这就是当前高智商、低情商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原因之一。孔夫子在《论语》开篇就告诉世人:行有余力则学文[2]。而我们的部分学生压根就未学过“行”。
      可现实中不乏高智商的教师,但高素养的教师却是屈指可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现在的部分老师是“学高为师”了,但不一定“身正为范”。也就是缺乏身体力行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指出:“对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尤其要把重视教育师资的质量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2011年7月份作者到某高校咨询有关报名考试的问题时,很礼貌地咨询一研究生院院长。他不但没告诉我,反而态度蛮横:招生简章上不是说的很清楚吗?!好像只有他蛮横的态度才能彰显他院长的权威似的。当时我就想到上个世纪国学大师季羡林(时任北大副校长)能为一个大一新生看行李一个多小时。二者岂不是有天壤之别吗?人们常说文人清高。而真正的文人应该是像成熟的稻谷一样——头是向下的,而那些所谓的文人则是像未成熟的稻谷一样——头总是高昂的。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基本涵养。所谓的老师是指能够把比学生提前获得的合道的知识、能力以及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方法通过正确途径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品德高尚者。而对应的学生则是通过老师、书本或其他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求学者。这只是教师的一般定义,也就说还有对应的楷模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而不厌、悔人不卷;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胸怀教育、终身事业。美国学者沃德认为教师有四种: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以此类推:不合格的教师在误人子弟,合格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启迪学生。或者,一般的教师——说教;合格的教师——授业+解惑;优秀的教师——授业+解惑+传道;杰出的教师——授业+解惑+传道+示范;卓越的教师——授业+解惑+传道+示范+实践。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离开教育万万不能。一个民族最不该忽视的是教育,但教育最忌讳的是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可抑制学生创造力最大的障碍是应试教育。中国家长式的教育给孩子留下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再加上应试教育,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大脑完全被他人的思想程序化、格式化了。换句话说,距“道”越来越远。这也是钱学森老人临终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之一。教育就是先知者知后知者与先觉者觉后觉者之过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教育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3]。其实教育就是发自内心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使学生成才的过程。教育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春风、细雨和阳光的幼苗,任你施肥(灌输)也好、拔苗(参加培训班)也罢,总逃不出一个枯萎(孤立社会)。班主任广博的爱心就是弥漫在班级之幼苗中的春风、细雨和阳光,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之所以尊重老师,不是完全是建立在上下级关系之上,更不是建立在学生肤浅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建立在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对学生的宽容、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宽容、理解、尊重学生。   二、“双师型”教师的现实意义
      目前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形势严峻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许多知识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老师也只是把该传授的(主要是应付考试)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本人未必能做到,更不用说学生了。“双师型”教师既要求教师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或者说所学知识具有可操作性。所谓的学习即:学者,通过看、读、说、写、模仿等以增加新知识也;习者,复习,练习,习惯也。学习是通过看、读、说、写、模仿等以增加新知识,复习、实践已学知识并形成新习惯的过程。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习分为:第一,学会生存,先有生存而后有发展;第二,学会沟通,从知识到通识,再转化为常识,而后才可能升华为智慧;第三,会学习(记忆和忘记),记住不该忘记的,忘记不该记住的;第四,学会一种技能。
      1、使学生学会生存,先有生存而后有发展
      生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基本的吃穿住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打理自己的生活等。这些听起来是人都会做,但做的效果可大相径庭。现在“八零后”和“九零后”多是独生子,在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许多家长带着子女来学校报名时,就关心学校是否有洗衣房。不要说是有的学校没有洗衣房了,即使有,恐怕也不会给学生洗袜子吧?所以有的家长干脆放弃工作来陪读。我的一个忘年交,即八零后,2010年8月份因他参加职业认证考试,需要从东北老家带五本书到西安。我做梦也想不到他会从东北老家把书托运到西安,还是托运到他朋友单位。后来他到他朋友那里取书时还请他朋友吃饭。托运费、他来回的汽车费用、请客吃饭费用合在一起至少是那五本书的十倍。这样的事听起来有点荒唐,我要不是看见他取的那五本书,我也不相信这是事实。这就是当代人常说的:“不要哭,也不要笑,要学会理解”。十几年前,说“80后”不成熟,那是因为他们尚且不到“二十而冠”的年龄,可现在他们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了。再做出如此荒唐之事不知是他(大学毕业)本人的失误还是教育的悲哀!?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得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否则到了工作岗位,他们只能成为摆设了。
      2、教学生学会沟通,从知识到通识,再转化为常识,而后才可能升华为智慧
      “沟通”这个概念虽说是近几年的最流行的词,但古代也不乏沟通的高手: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并立西向,秦20年不敢出函谷关!汉朝的陆贾同样仅凭一张嘴两次使南越国归降大汉王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风流倜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同样凭妙语连珠口才使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了东方大国的形象。孔夫子也曾为我们提供了沟通的理论:(《论语?子路》)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者,失人也;不可言而与之言者,失言也。智者既不失人也不失言。美国学者亚历山大德拉博士和奥康纳博士提出了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最大限度地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这些都和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圣经》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沟通的方法:黄金定律的道德准则:要想别人以何态度待你,你就据此心态待对方,大同小异,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但在现实中我认为按照这样的沟通会更有效:先尊重,后倾听,到认可,伴微笑,随赞美,后提出,共赢点。即:1)尊重对方;2)倾听;3)认可;4)微笑;5)赞美;6)提出与对方有利且能够接受的自己的观点。总结以上几种沟通的方法可以得出当代人沟通的PTOMC原则,P:place,T:time,O:object,M:manner,C:content,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人交流时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交流对象采取不同的交谈方法和态度,并说出适宜的内容。
      3、教学生会学习(记忆和忘记),记住不该忘记的,忘记不该记住的
      提起学习,许多老师给学生传授一些负面现象: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还有所谓的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等一系列把学习当作非常痛苦的事情。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有消极的一面,也一定有积极的一面。孔夫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歌德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他们难道就是“乐作舟”吗?我的一个博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说,学习有三种境界:忍受、接受、享受。傅佩荣教授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学习要“苦作舟”,而另一些人则是“乐作舟”。
      那么如何进入学习的第二种境界呢?不妨参考一下王国维的学习三种境界的观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借宋词人晏殊的句子)此为第一。是说对追求目标的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借宋词人柳永的句子)此为第二。是说含辛茹苦、百折不挠的奋斗;“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借宋词人辛弃疾的句子)此为第三。是说追求的理想忽然灿然出现在眼前,令人惊喜万分,目标终于达到。作为地球村的高级动物必须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否则和动物有何异?大海中漂泊的船是很难靠岸的,可大海中航行的船总有一天能够靠岸的。
      人们常说,浪费是一种极大的犯罪,但我要说,如果未能利用身边的资源同样也是一种浪费。150年前,马克思在饥饿、战乱、缺书无听音设备的情况下6个月学会了俄语。他是伟人不假,但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和他老人家相比岂止是天壤之别?我们有幽雅的校园、舒适的图书馆、时尚的听音设备:mp3 、mp4、多功能语言厅、互联网等。几年之后当我们看到自己曾经的同学和外国人用流利的英语交谈时,再后悔当年在大学里浪费学习资源,岂不痛心哉?可人生没有彩排的机会,每一分钟都是现场直播。
      在此我也顺便谈一下本人的学习方法:遗忘是学习的绊羁,重复系遗忘的天敌,记忆则重复之兄弟,思考乃记忆之关键,方法为思考的手段;实践知识硬道理,学以致用系目的;兴趣是学习之源,理想为兴趣之泉。学习的技巧: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具体化的问题形象化、形象化的问题简单花、简单化的问题重复化、重复化的问题经常化;把需要记住的问题和已经记住的或已经知道的问题充分、有机地、巧妙地联系起来。
      4、使学生学会一种技能,同时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民办高校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的文化水平普遍低,对学习的兴趣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生那样浓厚,这样对民办高校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熟练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把主要兴趣放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上,另一方面还得能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就西安翻译学院来说,学生主要由计划内和计划外两大部分组成,计划外的学生高考时成绩较低,对学习的兴趣显然不如计划内的学生。这就为我们的代课老师和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创建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就是对“双师型”教师的最好诠释。另外我们学院已故院长丁祖诒教授创建的“早读”形式对我们的学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学外语的学生,最原始的办法也是走捷径,最有效的方法。《弟子规》: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皆要到。不过所不足的地方就是许多辅导员只是监督学生读书。如果他们和学生一起读书,不仅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西安翻译学院每年都有几十名教职员工参加研究生考试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总之,“双师型”教师对于是当前学生高智商、低情商、动手能力差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所以,“双师型”教师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不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4]。
      
      【参考文献】
      [1] 崔宏利.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7.
      [2] 论语?学而.
      [3] 夏丏尊.爱的教育.译者序言.
      [4] 谷光群,宋新书.论“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内涵和特征[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8)4.

    推荐访问:现实意义 教师 教育 双师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