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思想汇报 > 正文

    杨锐的书法与书学思想初探

    时间:2022-09-29 13:55: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江淼

    摘 要: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光绪授内阁中书、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是著名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因为他变法维新影响大,过逝早,传世书法甚少,所以长期以来,他的书法成就和他的书学理论光彩被政治家、改革家所掩,未能以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名世。时至书法艺术和书学理论大播的今天,对杨锐的书法和书学理论的研究都还基本属于空白。所以,本文仅从他的书法成就和书学理论的视角来探索研究,从而使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杨锐伟大灿烂的人生。

    关键词:杨锐;书法;书学思想;研究

    一、杨锐书法的特点和影响

    (一)杨锐书法取法广博、各体皆能、篆书造诣最高

    杨锐书法传世甚少,从其遗墨来探索,他的书法路经是初学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楷书和“二王”法帖,再学“二李”(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篆书)、然后参入三国名碑、魏碑和苏东坡法书。各体皆能,碑帖相融,别具风韵。特别以篆书见长,他取法高古,曲笔如铁,柔中带刚,杂取诸碑,造诣极高。如:他写给虞元任的一幅篆书联竞使梁启超叹为观止,特跋日:“叔峤先生遗墨传世绝希,虞仁兄宝此,岂唯藏掌故,盖正气实寄焉。”(此联原收藏于杨锐家乡绵竹,90年代绵竹政协主编的《绵竹亭亭出县高》文史资料,县治办主任、学者李帮宁有明确记载)。杨锐的篆书作品是其书法艺术造诣最高的,但也是比他其它书体更少的作品。据笔者研究,杨锐篆书作品其风格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现收藏于德阳市江奎艺术博物馆的杨锐篆书巨幅八条屏(每幅180x48cm),是目前发现的杨锐最大的早期篆书精品。所书内容为《易经》摘录,是他乙丑(1889年)秋月写给“艰云二兄”的篆书巨作。“艰云二兄”是谁有待考证。从书写时间推算是杨锐三十二岁所书,但取法高古、上追秦汉,下参唐篆李阳冰,笔力浑厚,笔走龙蛇,墨滚珠玑,为其篆书早期作品,观者无不称奇。

    杨锐篆书的中期作品,其传世遗墨发现为:1893年写的“节庵”二字的篆书立幅(41x67cm),款识为:“藏山老弟属篆此额,癸巳(1893年)十二月锐。”印章为:“杨锐之印”。据考,此作是杨锐应梁鼎芬之属所书,(梁鼎芬(1859-1919),字海星,号节庵,又号藏山,光绪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因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被罢官。清帝逊位后,与陈宝琛同为末代帝师。杨锐书此篆额于癸巳十二月,即:1893年12月。正值两湖书院创建初期,杨锐与梁鼎芬同为张之洞幕僚,又于此时共事,出讲史学。关系非同一般,故以藏山老弟书属为上款。其作品比早期篆书更为骨气遒劲、更为圆曲婉转流动。虽然只有两个字,因其遗墨珍贵,在2010年深圳市联合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中,竟然以12.88万元成交。

    杨锐篆书的晚期作品,其传世遗墨代表作应是: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赞语绢本圆扇”。(上款为:“伯驹仁兄法家指正”,下款为:“叔峤弟杨锐书”)。因为此作没有书法时间,有鉴定专家认为是杨锐写給清晚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大收藏鉴定家张伯驹的篆书精品。经过笔者考证,此书是杨锐篆书精品无疑,但非是写给张伯驹的,而是写給纪晓岚的五世孙纪钜维的。为什么不是张伯驹呢?因为张伯驹1898年三月才刚刚出生,而杨锐是1898年12月就遇烂了,未满周岁的张伯驹还没有学书法,不可能称他为“法家”,杨锐也不可能称其为兄。据《逸名网名人大全》载:“纪钜维,清,字香骤,一字伯驹,号悔轩,晚署泊居老人,昀五世孙,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拔贡,直隶霸州训导,内阁中书加侍读卫。沈毅好学,博览群籍,精考据,善鉴别书、画,工诗古文辞,旁及绘事,与杨锐同为张之洞僚属,纪钜维从张之洞游鄂最久,监督学校,多所成就,有《泊居剩稿》、《清画家诗史》传世”。

    还有一幅可算杨锐家乡绵竹市博物馆收藏的杨锐篆书六条屏(173x44cm),此作是民国名人,成都十二桥烈士王干青生前捐献物。此作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赞语绢本圆扇”风格基本一致。这兩幅作品虽然没有写明创作时间,但从其书法风格、骨力与落款的行楷水平可以看到与早期、中期的篆书风格发生了显作的变化。笔者考证认为是杨锐的篆书的晚期作品。可以看到杨锐篆书的晚期作品参以了《天法神谶碑》的笔法意蕴。杨锐极为推崇相传为三国(吴)皇象书的《天法神谶碑》,他认为其“不守窠臼,剑拔弩张,大非史籀李斯之旧”(《蜀秀集》卷三,成都尊经书局光绪五年版)。所以在他的晚期篆书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书起笔处是方圆兼并,有很多字是参以了《天法神谶碑》方重笔法,有隶书笔意,其转折处也是方圆兼并,方中见圆,圆中有方。晚期篆书下垂处多呈悬针状,其形象森森然如武库戈戟,凌然不可侵犯。

    (二)杨锐书法诸体俱佳、碑帖兼融、神韵超逸。

    杨锐的书法从发现的遗墨看在楷书、行书、草书方面也有相当高的成就。据载其隶书也具有成就,但笔者尚未发现其遗墨,不加评论。

    1、杨锐早期楷书是上乘的清代馆阁体。

    从四川什邡市文馆所收藏的杨锐小楷扇面来看,虽然没有书法时间,但从书法字体的风格可以看出是他青少年时期用工学习欧颜和赵字的楷书作品。属于比较上乘的清代馆阁体范畴,端秀清新、结体严整、灵动流美。

    从此作可以看出杨锐的学书和人生经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大凡走学而优则士的道路的士人,必须具备上乘的书法和诗文修养。首先就是要练好书法。杨锐出生在官宦文人家庭,幼年时在家庭的影响下,开始临习唐代楷书和赵孟頫,其目的是进入仕途,这也是当时读书人为了应试,大家必须都要走的书法道路。杨锐早期书法虽然属馆阁体,但也属于当时流行的上乘之作,为其后来书法的成就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2、杨锐成熟期的楷书是碑帖兼融、清雅遒劲、厚重流逸。

    2018年12月,浙江西冷印社拍卖公司拍卖了杨锐致张之洞(香公)和梁鼎芬(节公)的两封行楷信札(34x23x2cm)此信札出版于1988年日本二玄社江兆申主编的《明清书法丛刊》,第十卷P70、71。杨锐写于1895年初,虽不是他的正式书法作品,但可以窥见杨锐的楷书已经不是青年时期的翰林体的风格,他的楷书已经参入了苏东坡行书的潇洒流美和魏碑的劲建厚重笔意,使之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形成了清雅遒劲、厚重流逸的自家艺术风格,是书法造诣极高,碑帖兼融的艺术珍品。

    同时,该信札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它是杨锐论清朝时政的书札,围绕李鸿章偕李经方、马建忠前往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和即将入都参加会试、掀起公车上书的康有为而作。可谓前后连接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两大清末重大事件。信件开头谈到1895年初,张之洞、梁鼎芬为其送行。杨锐从湖北经上海北上京师的过程中,在上海杨锐得知“康长素(康有为)来沪,再赴会试”,当系出于对康有为鼓动舆论的行为略有微词,以为“不免亏损道德”。其杨锐详细描述了李鸿章前往日本的随从和安排,记录了李鸿章因要在日本请旨而要求“一应官报均暂行停发”,以至杨锐需向张之洞等汇报李鸿章的准确出发日期。不幸的是,李鸿章与清廷间的往来电报,均为日方窃取,使得清廷在谈判中极其被动,以至丧权辱国。另外,信中亦写道其他列强也在趁火打劫,传说在天津“紫竹林洋人将租界与华人房屋划断”。信中并谈及徐赓陛(字:次舟)、王秉恩(字:雪澄)、沈瑜庆(字:养原)、吕调元(字:雪庐)、陈允颐(字:爱苍)、沈塘(字:燮甫)六人均为张之洞僚属,是研究中国清晚期历史的珍贵历史资料。虽然仅为两封行楷信札(34x23x2cm),因为书法精湛,又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所以,竟以48.3万元的高价成交。

    3、杨锐的行书遒美劲健、沉作痛快、神韵超逸。

    2013年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了杨锐写給潭嗣同的一副对联:“守愚不觉世途险,无事始知春日长。”上款为:“复生二兄属正”(潭嗣同,字复生)。下款为:“乙未十月,杨锐,铃印:杨锐印信,叔峤。”此联书于1895年10月,可以看出他的帖学功底十分深厚,杂取诸家,笔力雄健,方圆结合,提按分明、结体凝练、又参入篆魏遒劲的笔法,完全形成了自家独特的行书风范。

    4、杨锐的草书笔势豪纵、飘逸灵动。

    杨锐草书以小草为主,且传世遗墨更为稀少。仅见北京藏家收藏杨锐小草扇面一幅,书法内容为《书谱》“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一段,但其笔法不是完全临摹,而是融和了二王草书和汉魏碑的苍劲方笔,使其草书作品显得更为豪纵飘逸、遒劲灵动、意态跌宕。

    杨锐书法在清代晚期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受人喜爱和追捧。这在绵竹市人民政府、政协主编的《绵竹亭亭出县高》)纪念杨锐专集中有明确的记载。“杨锐在京师期间,就连以孤傲闻世的名画家刘梓谦(别号聋道人)也向他乞求墨宝。”还载:“晚期于皖、浙以外独成一派的 “篆刻大师黄士陵仰慕其盛名,为之镌刻过大量印章。后来《续益州名人书画录》收绵竹县三人即为杨锐及兄杨聪和黄尚毅(杨锐门人之作)”。

    二、杨锐书法理论在书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一)杨锐书法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

    清代汉族知识分子在反思亡国根源的思潮中,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大学者对宋明理学的崇尚淸谈的空疏学凤进行激烈的批判,大力提倡实用之学,使汉代古文经学注重训古、考证的考据之学大兴;又由于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文人学士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在其治学中尽量回避政治,转入金石考据之学,从而使考据之学的兴盛,带动了文字学、金石学、书法碑学的发展;再由于清代咸丰年前后,大量的商周青铜铭文、汉魏碑碣、瓦当金石出土,摹拓日广,这些大大刺激了清人书法取法于秦、汉、魏碑碣的审美情趣,使金石考据之学大兴;另外,帖学末流不能传承“二王”正统,馆阁盛行,而金石文字之学大大地开阔了文人视野,打破了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多源求变的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最早是阮元提出的“北碑南帖论”和“南北书派论”,是碑学思想形成重要的诱因。接着是包世臣写的《艺舟双楫》,是阮元之后最著名的碑学理论著作。《艺舟双楫》定下了扬碑抑帖之调,但阐发很少。后来,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在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之上加以进一步扩充阐发,主旨是抑帖扬碑,卑唐尊魏,提倡碑学,攻击帖学。康有为在书学理论上虽持见多有偏激,受到近现代很多学者、书家的批评,但其对碑学的阐幽发微、其贡献也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二)杨锐比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阐发的类似书学思想在时间上早出了十四年。

    杨锐还在成都尊经书院读书的学生时代(即1875),就撰写了《秦汉碑篆文考》的书学理论之作,在文中他阐述了与康有为1889年发表的《广艺舟双楫》中所阐发的类似思想,但他不像康有为多有偏激,主张碑帖兼融,提出了“要当兼收而并蓄之”的观点。他认为书法只有求变创新才是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必经之道。他极为推崇相传为三国(吴)皇象书的《天法神谶碑》。光绪五年版《蜀秀集》卷三有载:杨锐认为:“《天法神谶碑》不守窠臼,剑拔弩张,大非史籀李斯之旧”。他还主张“文无定式”,不可拘泥于许慎六书,“要当兼收而并蓄之”的观点。这个认识,比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1889年)中所阐发的类似思想,在时间上早出了十四年,所以杨锐的《秦汉碑篆文考》是在阮元、包世臣之后、康有为之前承先启后的重要书法理论著作。

    在书法实践上,他也是走碑帖兼融之路,他写篆、隶、楷、行、草,皆是碑帖结合,与其书法理论观点相一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自家书法风格。

    三、杨锐书法和书学理论是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滋养而出

    杨锐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父兄教养熏陶,博览群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历算、医术、文物鉴赏、金石、书画无不涉猎; 才华横溢,学问渊博,擅诗文、书法,尤长于经学。其祖三代皆注重研习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之经学。他家书屋称“说经堂”, 他与长兄杨聪互为师友, 兄弟常以天下为已任,莫将青史让前贤共勉。鄙夷腐儒式的空谈,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同治十三年(1874),杨锐入成都尊经书院,在书院同学中“年最少”,学业却“尝冠其曹”。深得四川学政张之洞尝识,“谓锐兄弟蜀中今日之轼辙(将杨锐喻为苏轼),之洞不虚此行”。遂收杨锐为弟子,改杨锐原字“退之”为“叔峤”,召入幕府,襄理文卷,校勘《书目答问》、《鞧轩语》。每遇州郡考试,督学张之洞必携杨锐随行,代阅试卷。张之洞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倡导疑古批判、兼收并蓄的精神、務实去浮、经世致用的学风,杨锐在这个环境里,大展才华。

    光绪三年(1877),王闿运长尊经书院,读杨锐词章, 赞为奇才。赞曰:“有骆宾王本事”。尊经书院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刻本有误,让杨锐分校其中第十一、十二、十三卷。杨锐是编专取秦汉两代石刻篆文证以《说文解字》之篆文。凡《岣嵝禹碑》,《殷比干墓碑》、《比干铜盘铭》、《赞皇坛山周穆王石刻》、《吴延陵季子十字碑》、《诅楚文》等不足信不经见者,一概不取。取舍之间,颇为有见。考释亦精,于声音训诂方面多有所创获。他校得最快最精,深得王闿运青睐。时尊经书院主讲钱徐山将杨锐与宋育仁并称为“扬雄、宋玉再生”。

    光绪五年(1879)十月,由学政谭宗浚编选并作序的《蜀秀集》9卷8册本在尊经书局刊成。在这本尊经书院学员的优秀作品集中,收录了杨锐求学期间撰写的《秦汉碑篆文考》、《读鹗冠子》、《导河积石解》等文、赋11篇,前、后蜀《杂事诗》等22题,涉及文、史、书学以及兵家、金石、声音训诂、水利诸多学科。书中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为“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

    从光绪七年十二月(1881年12月)张之洞在山西担任巡抚和两广、两江、湖广担任总督期间杨锐都被聘为幕僚,掌管机要文牍。他入升张之洞幕府15年,以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深得张之洞的敬重,成为其重要幕僚。

    凡送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时促成张之洞启用冯子材,赢得中法战争胜利,捷报传来后杨锐代张之洞草拟的《广军援桂奏稿》成为近代名篇。

    1895年8月杨锐同康有为、文廷式等18人在京发起组织组织“强学会”。办《中外纪闻》,以开通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振兴中华为目的。

    1897年德国强占我胶州湾,康有为数次上疏,陈述救亡自强之策。杨锐大加赞赏,谓:“长素条陈,透切时弊”,上疏荐康,引起光绪对康有为的重视。

    1898年于京师创立“蜀学会”并发动尊经书院的同学在成都组织“蜀学会”出版《蜀学报》,支持维新变法。同时,杨锐又在京创设“蜀学堂”,讲研中西学业。同年6月20日杨锐等四人被光绪命为军机章京行走,参与新政。当时有关新政的诏书全由四章京(杨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代皇上草拟,加上一些守旧衰谬大臣已失去光绪帝的信任,因此,当时的四大章京颇有实权。按梁启超的说法是“名为章京,实为宰相”。杨锐身入政坛以后,即义无反顾地投入救国活动,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同年9月28日与潭嗣同等六人 遇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变法六君子,年仅41岁。

    杨锐自幼家庭殷实,富收藏、精鉴赏、擅研究,是成绩斐然的文物鉴赏大家与收藏大家。特别对古代金石书画,商、周青铜器、古钱币、古籍善本等收藏颇丰。杨锐的收藏在一些收藏专业书籍多有介绍。民国五年(1911年)县人和杨锐后裔在建专词念,冀为后人推崇。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徐世昌、骆成骧、廖季平、顾印愚、赵熙、等大名人都撰联悼念。杨杨锐生前收藏的各类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均陈列于专词。时代变迁,杨锐的部分收藏虽多有散失,但现在绵竹市博物馆和绵竹市图书馆还收藏有部分杨锐曾经收藏的、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古钱币、古书画和古籍善本等。

    杨锐从小勤奋治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富收藏、精鉴赏、擅研究这些都滋养了杨锐在书法和书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的遗著有《杨叔峤文集》、《杨叔峤诗集》、《晋书十八家辑遗》、《隋史补遗》、《说经堂诗草》、《秦汉碑篆文考》等。

    参考文献:

    [1] 绵竹市人民政府、政协主编的杨锐专集《绵竹亭亭出县高》[M];绵竹2007

    [2]《绵竹县志》第27篇第一章杨锐传略[M];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第119页[M] ;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4] 《历史文化名城 –绵竹》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子娟《杨锐的书法及收藏》[J]《文史杂志》2009年04期

    [6]2018,12西冷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279号杨锐致张之洞、梁鼎芬信札,巜明清书法丛刊》第十卷p70、71江兆申编,二玄社1988年出版

    [7] 杨锐1893年书"节庵"立轴 2010年12月22日深圳联合拍卖。

    [ 8] 光绪五年四川学政谭宗浚编选并作序的《蜀秀集》尊经书局刊成

    [9] 光绪五年版《蜀秀集》卷三 杨锐《秦汉碑篆文考》四川学政谭宗浚编

    [10]《绵竹文物选粹》绵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 [M];绵竹 2008

    [11]《什邡馆藏文物集粹》什邡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M];什邡1997

    [12] 楊锐行书七言联2013年3月中国嘉德拍卖

    猜你喜欢 书法研究 公司研究证券市场红周刊(2018年17期)2018-05-14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地震研究(2017年1期)2017-04-10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地震研究(2017年1期)2017-04-10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2期)2017-03-06诗书画苑晚晴(2016年11期)2016-12-20书法等漫画月刊·哈版(2015年3期)2015-05-28图说书法(三十九)视野(2014年24期)2014-12-18

    推荐访问:初探 书法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