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思想汇报 > 正文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时间:2022-08-08 08:55: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5篇

    【篇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便是其中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有其鲜明的思想特征:

    (1)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是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有关战争和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

    (2)舍事言理,思辨深邃。中国古代之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素有从哲学高度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传统,因而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较高的理论概括性。

    (3)崇尚道义,以和为贵。中华名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名族,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以战止战。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指导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4)注重谋略,以智使力。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羽扇纶巾,胸藏奇谋方略、锦囊妙计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为什么说它初步形成?军事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对军事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军事专著比较少。

    这时期军事思想的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主要承职能是对内统治;
    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2)以 “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3)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 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
       第二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辉煌的成就, 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兵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即将介绍的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 奠基作《孙子》。我们说它趋于成熟,是因为此时军事专著多,对军事的认识系统全面深刻。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取得辉煌成就并趋于成熟?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
    第二个原因是这时候战争比较频繁;
    第三个原因是由于文化的普及;
    第四是各诸候国的重视和提倡。 

      第三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鸦片战争,我国为封建社会时期。但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其统治,限制人们对军事的研究和探讨,影响了军事思想的快速发展。 

    这时期军事思想的特点:
     (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2)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的形成。
       由于骑兵、舟师的出现及火器的应用而出现相应的军事思想。
     (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使我对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无论对于弘扬中国军事文化的优良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还是汲取其思想哲理,启迪智慧,都有重要意义。 

    【篇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协调中心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
    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这些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军事的一般规律。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便古为今用。

    下面,我仅从宏观上,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四个基本问题做一讲解: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四、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一)什么是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就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地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
    国防思想;
    作战思想;
    建军思想;
    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在时间上做了限定。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

    (一)初见蓓蕾夏商周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

    总的说来,那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如春秋战国初期,宋、楚泓水交战,就反映了当时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军政》《军志》,现己失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的书。

    (二)春秋战国渐成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上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
    用兵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
    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的。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
    攻守用的器械也开始增多了,比如云梯的使用等。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
    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等;
    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经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有:《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

    (三)发展时逢秦五代。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秦、汉、晋、隋、唐诸王朝也

    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项羽之所以败于刘邦,主要原因是在战略筹划方面比刘邦差,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才有了立足之地。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以前的兵书,大都只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而这一时期,兵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用战例来说明问题。如黄石公的《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四)自成体系宋嘉佑。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至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四个朝代,这是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
    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产生的军事思想是不一样的。下面,我就以孙子的军事思想为主线,从以下七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这段话的大意是:在古时候,人们都是以仁爱为根本,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当正常的方法行不通,就该使用变常的手段。也就是说该动武了。作者又认为,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诚然,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的。它代表的毕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讲仁义只是为了处理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之间关系,要“民”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们的统治。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当然,这也为后人认识战争、研究战争奠定了基础。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等,都是从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发展进化而来的,甚至有的思想到现在还在运用。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在孙子以前,人们对战争所持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战争的人们认为,“兵,天下之凶器”,不可提倡。他们主张“以道佐人主”,而“不以兵强天下”。而孙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用当时比较进步的思想和方法观察战争,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支持战争,号召人们积极研究和参加战争。他提出的“四战”思想(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备战思想、善战思想),构成了“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战争指导原则。

    1、重战思想。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古人对战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对于人类认识战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家灭亡了就不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从这点出发,古人又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些思想对我们处理国际问题和地区冲突是很有参考价值。

    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小国图存图强,战争频繁。一些国家武备周全,抗住了敌国的进攻,保住了自己。一些国家武备强盛,吞并了他国。也有一些国家武备松弛,被别国灭掉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战备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也就是说,对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国防建设,解决台湾问题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如何做到这一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而孙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它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时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计篇》中说:“未战而庙算者胜……多算胜,少算不胜。”在《形篇》中又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先胜而后求战”也。《孙子》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也正刘伯承元帅所说的那样:“五行不定,输得干净”。

    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马陵之战”就充分体现了孙子的善战思想。

    从这一成功战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齐军之所以获胜:一是待机适时,正确选择了出兵的时机和出击的方向,确保了战争的主动权;
    二是运谋得当,采用“减灶”的方略,误敌、疲敌,诱敌就范;
    三是设伏得法,选择马陵道狭的有利战场,在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时间、地形上,采取有效的攻击方式,夺取决战的胜利。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武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对此曾有过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成功地实施了莱芜战役,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咱们的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这个问题上,孙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提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在《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拨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段话的大意就是说,不通过实战就能使敌人屈服,使利益完完全全地取得,这是战胜敌人的最佳效果。孙子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现实又有指导价值。具体表现在:

    1、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它把战争从野蛮残暴的屠杀中解脱出来,引向力求保全敌方(当然也包括已方)的人力、物力,为已所用的比较文明的斗争行为。虽然,战争所特有的交锋、格斗及其破坏性,不可能因“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提倡而彻底消灭,但若所有战争指导者都奉行这一思想,即使必须交战以决胜负,那也将大大减少战争中的滥杀和破坏现象。应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在战争问题上的反映。

    2、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经过实战检验切实可行的。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舜帝就用过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降服有苗(三苗)族。史书记载夏禹时有“万国”、商汤时有“三千余国”、春秋战国时有“千二百余国”。这些国家的减少,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不战而屈的。如公元前618年,楚穆王率军讨伐郑国和陈国。郑、陈都在楚军兵临国境后,慑于楚国的威势,不战而屈了。

    3、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一种高水平的战争指导艺术,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其真谛在于以武力为后盾,以谋略和威胁为手段,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他是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经济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是伐谋、伐交、伐兵相结合的威胁战略。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仅为古代兵家所用,而且为现代及当今各国奉行“威胁战略”的人们青睐。

    当然,这不是说一切战争都可以如此。在阶级社会中,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战争双方矛盾转化的一种形式,并不代替战争的一般规律。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交战双方有一方在军事力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在政治上顺应历史的潮流,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而另一方则是内部矛盾重重,兵无斗志,战则必败。在这些条件中,一方对另一方保持强大的军事威胁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否则只能是空想。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致人而不致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因为,战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实事求是,活用战法和原则,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巨鹿之战就充分体现了项羽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六)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方式。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他说:“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奇正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说来,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备、箝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
    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的为奇兵;
    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的为正兵,采取特殊战法的为奇兵。奇正充分体现了用兵的机动灵活性,出奇制胜的高妙之处,在于攻击敌人无备与虚弱之处。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实施的仁川登陆,可以说是出奇制胜的一个成功范例。

    战后,麦克阿瑟说了这样一段话:至于各位所列举的缺点,却正是取得奇袭效果的理由所在,因为敌方的司令官一定没有料到我们竟会这样进行鲁莽的作战,奇袭是战争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见诸于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有三:

    1、重将思想。《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
    “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且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是这个道理。

    2、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智谋-不是傻瓜)、信(信誉-不是骗子)、仁(仁爱-不是恶棍)、勇(勇敢-不是孬种)、严(严明-不是软蛋)也。”

    3、用将思想。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四、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们学习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其意义就在于:

    (一)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国自古为兵法昌盛之国,兵家荟萃之地。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产生了专门性的兵书著作《军政》、《军志》。目前现存最早的,当首推《孙子兵法》,它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一部军事名著,被誉为古今中外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古代第一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

    1、我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其研究与应用。三国时代著名军事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明代副总兵茅元仪高度赞扬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
    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宋朝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习武必读的教科书。我们党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刘伯承和叶剑英等,都十分重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称孙子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并在他的著作中系统引用《孙子兵法》的一些原理原则说明问题。

    2、《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盛名。据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己有日、英、俄、德、法、意等19种语言,约778种版本的《孙子兵法》在广为传播。它最早流入到日本,那是在唐朝初期,也就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由日本学者吉备真贝第一个把《孙子兵法》带回去讲授。从那时起,日本皇室贵族及各界人士都非常重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研究,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称《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世界第一兵书”,把孙武推祟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到了18世纪下半叶才传入欧美等国,并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蕴含深邃的军事哲学以及辞如珠玑的文学语言,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一代接一代的苦心研究。德皇威廉二世在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曾经感叹:“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痛苦了”。其意不言自明,若早点看过这本书,战争的结局,恐怕要改写了。军事家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作战空隙,还手不释卷批阅《孙子兵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会见毛泽东时,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军事学府的教材。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出现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标题是说“中国人参加了海湾战争”。当时,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哗然。其中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

    3、《孙子兵法》在社会其它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商人和管理学家则把《孙子兵法》定为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甚至说“您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俨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

    (二)古为今用,找出民族奋发向上的推进器

    俗话说,学史明理,古为今用。我们学习研究古代军事思想,就是要继承和发展历史的优秀遗产,运用其精华,为现实斗争服务。在现实斗争中,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一些精华,仍然在指导我们斗争。我们学习与研究古代军事思想,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学会运用孙子的思想和方法来观察现实斗争,正确认识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有人预言,今后的20年是世界激烈动荡的一个时期,也是国际形势最危险的一个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将难以改变,但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或者说,就在我们身边。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
    1992年在索马里的行动;
    1993年1月对伊拉克实施的空袭;
    1995年空袭波黑塞族阵地;
    1998年12月发动“沙漠之狐”行动;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并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2001年阿富汉战争;
    2003年美伊战争,不都说明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或者说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应牢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古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以重战、备战等思想来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只有国富兵强,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强者之林,才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寻找“未战先胜”之良策。现代的国际争端,主要是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国家之间的军事斗争必须从全局利益考虑,把国家的利害得失放在第一位。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利害得失的体现上,又有很大的区别。

    奴隶社会的主要财富是奴隶。当时战争的作用,破敌国、掳战俘,直接得利,对有的国家来说,战争是富国兴邦的捷径。

    封建社会,土地是国家的主要财富。战争对胜利者疆土的扩张、土地的增多,也起着直接作用。

    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武器对物质财富的破坏性相对要小。当时的战争直接关系到彼此利益的消长。举兵前所着重考虑的,主要是能否致胜。当今世界,解决国际利益冲突,虽然战争仍然是一利手段,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不能完全起到国家利益的此长彼消的作用。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控制等方式来达到目的。强大的经济优势可以使一定的军事力量瓦解。如美国《商业周刊》早在1989年作了这样的舆论调查——“日本的经济威胁和苏联的军事威胁,哪一方对美国的威胁最大?”结果,有22%的回答是苏联,有78%的人回答是日本。大家知道,日本十分重视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研究。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以高速稳健壮大起来。到上世纪初,为了更好建立资源供应和生产等体系,进行实力扩张和武装侵略,美其名曰“大东亚共荣圈”,实现其日本是亚洲的中心、亚洲必须围绕它行事的战略企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被中国等反法西斯的进步的正义力量彻底打败了,并且规定它不得再行规模军备,武力行动等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日本还受到了世界上唯一的核进攻……。为什么今日日本又会使世人对它恐惧或防范呢?

    可以说,日本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中找到了答案:用经济和科技打败对手。日本右翼人士石原慎太郎在《日本人可以说“不”》一书中写道:“日本的尖端技术控制着美俄军事力量的心脏”。“不管美俄如何继续扩充军备,只要日本说一声停止出售尖端部件,他们就会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现在,日本工业尖端技术正不断应用于军事领域。据有关方面评论,“日本在军事技术上超越美国的时代已经来临”。

    外国军事技术专家认为,在半导体领域,日本至少领先美国5年。基辛格也认为,日本的高技术决定了美俄间的力量对比。

    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说明“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个多层次的不同级别的战略目标系统。今天的日本,完全比侵华战争时期的收获来得更大,或者说,使用军事手段没能达到目的,现今运用非军事手段,以超级经济强国、技术世界一流的水平为后盾的方法,似已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

    为此,许多国家都在关注着日本的发展、变化。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说了,就说美国。美国人杰克林.费尔曼指出:日本人正准备再次袭击珍珠港,但这次不是用炸弹,而是用美元。1986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达600亿美元;
    日本是美国国库券的最大拥有者,仅1986年底就达450亿美元。自从1986年日本政府放宽对海外投资的限额后,日本购买国库券的速度加快了,平均每月购进80亿美元。美国的不动产,日本也在加快购买,如:日本在夏威夷拥有12幢旅馆中的9幢,价值40亿美元以上。这些都是公开资料,不一定准确,但实际数字,尤其是这几年的肯定还要大得多。因此,有许多美国人担心:美国会被卖空,美国会变成殖民地!

    总之,日本在经济等有关领域似已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而且,日本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相当活跃,目前正积极致力于军事和政治的建设,力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今日的日本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担忧。

    众所周知,以经济科技为重点和焦点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己成为当前和今后国际竞争的中心内容。谋求本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上升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我们的经济和科技,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智能双全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树立信心,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不难发现,我们民族奋发向上的推进器,主要有四:一是“百族和”——民族的大团结;
    二是“上下同欲”——君臣民一条心;
    三是同仇敌忾;
    四是习文重技。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民族团结,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科技兴国,我们就一定能跻身于世界强者之林。

    (三)广学益智,做智勇双全的接班人

    你们是祖国的希望,世界的未来。在世界激烈竞争的今天和明天,大家不懂谋略不行,为此,应承继民族之慧,发扬民族之勇,为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抢占世界上必须抢占的制高点,把制高点找准了,占领了,才便于争夺主宰乾坤的主动权。

    复习题:

    1、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武经七书》是哪几本书?

    3、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4、你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感兴趣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为什么?

    【篇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1、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
    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
    《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2、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著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3、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著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著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著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著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著《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战国时代的吴起就提出:“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左传》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著名论断,至今还被人们所反复引用。

    《司马法》也告诫人们:“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易经》也有这样的论断:“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国家可保也。”

    人类奇观万里长城,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思危意识的最好的例证。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思危意识依然十分强烈,甚至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再号召全国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加强战备,准备打仗”。邓小平在判断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打不起来的同时,仍然再三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江泽民在提出军队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关心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要“科技强军”,要把未来军事斗争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5、百家争鸣,千川汇聚

    《汉书·艺文志》写道:“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二十家。”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就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不仅诸多兵家如孙子、孙膑、吴起、尉缭等,各抒己见,自立门派,而且像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管子、晏子、司马穰苴等政治家、思想家,也踊跃参与言兵议兵,正所谓“无子不言兵”,并且均有独到见解。由于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安危,必须实事求是,博采众家之长,以便正确指导战争,夺取胜利。所以中国军事思想一直具有容纳千川的博大气度。这与中国历史上伦理想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偏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兵家名将往往注意从对手的身上发现长处,虚心学习。足智多谋的孔明曾经对对手曹操的用兵发出由衷的赞叹。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传大里程碑。而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得益于百家争鸣、容纳千川的传统。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上看,这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化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指导,以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为依据,广采博收从孙子到克劳塞维茨的古今中外兵家名将的合理观点,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当代杰出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共同创立而成的。而且其中饱含着注重道义、崇尚和平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

    中国军事思想在具备上述精华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糟粕。首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缓慢的,几乎没有什么突变、跃进。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变革精神。偶尔出现的变革要么不彻底,要么因反对势力过于强大而归于失败。例如,吴起变革的不彻底性,不仅导致他所发起的变革最终归于失败,而且也让自己落了个乱箭穿心的悲惨下场。其次,消极防御的思想根深蒂固。从秦始皇开始的中国古代帝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所修筑的万里长城,在表现出气吞山河的气概和居安思危的意识的同时,也暴露出这种根深蒂因的军事上消极防御的思想。再次,中国历史上有些宋襄公式的人物,有意无意地把崇尚道义的品格推向要端,从而导致了许多可悲可笑的“蠢猪式的战法”;
    有的仅仅是为了面子而陷入本可以避免的战争。还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后期发展中偏重谋略、轻视技术的偏颇,导致自身的发展动力逐渐变弱,发展速度逐渐趋缓,从而由先进转变成落后。而这一时期的自我封闭、妄自尊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落后。于是在鸦片战争中,在洋枪洋炮的打击下,中国在防务上土崩瓦解,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和世界的军事学术发展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班级:15机械一

    姓名:徐波

    学号:15206009

    手机:1886296117

    【篇4】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教学目的:树立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大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一个角度。(《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孔夫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北宋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用„„有所不用。”)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1.定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
    国防思想;
    作战思想;
    建军思想;
    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的特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同时,我国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至明清时期。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至少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一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
    二是人类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
    三是文字的产生。思想只有以文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文字之后,人类才进入了历史时期。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载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载体主要是兵书,也包括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论兵篇章,史书中关于军事人物、战争、军事制度等方面的记载。在古代,“兵”字的意思非常宽泛。它有兵器、军队、士卒、战争、军事、战斗、战法等含义,“武事之总名也”,中国古代常常将与军事相关的知识称之为兵法等,包括治兵、用兵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所以人们很早就把记录有关军事和战争内容的图书称为兵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
    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代表作:《武经七书》。最早的兵书有西周时期的《军志》、《军政》等,现存最早的是《孙子兵法》。
    2.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1-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指导原则,可以为我国的军事思想研究提供养料。现在我们认为军事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它就有规律,就能为我们所认识。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助于我们对三代领导人的军事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也可以为研究现实军事问题提供历史的材料。
    (2)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造就杰出军事人才的必由之路。吴下阿蒙。范仲淹:“为将者不知古今,匹夫之勇”。
    (3)开拓视野,广学益智,古为今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一个智慧的宝库。管理学。一些日常用语,如“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由于时代与传统的因素,一方面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它的历史局限性,需要我们去继承、批判、扬弃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军事思想史是军事史的一个部分,其任务是研究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下军事行动的形态以及军事思想的沿革和发展,提示过去发展的规律,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托夫勒指出,我们制造战争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创造财富的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课件)。从军事史的发展分期来讲,前三阶段处于冷兵器时代,宋元以后出现了火器,才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时代。

    (一)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产生时期
    由石器时代进入到金属时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甲骨文出现。文字的出现,代表人类进入了历史时期。
    在此前的史前时代,也发生了一些战争。神农氏伐斧燧之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大禹伐三苗等等。通过这些战争,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民族逐渐成形。军事活动需要对双方力量作客观冷静的估计,同时也需要严密的组织和计划,国家机器的雏形在战争中逐渐建立起来了,加速了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化。建立国家,也就是建立国家机器,而军队是国家暴力机器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古人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这一时期的主要战争有夏后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商汤攻夏的鸣条之战,周武王伐商的牧野之战等。
    军事上的特点:
    (1)开始使用金属武器。以青铜器为主,后期开始出现铁器。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夏代逐渐由新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夏代青铜武器还比较少,二里头发现了一些小工具和兵器,有矢镞及戈、戚等。商代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发现过商代的青铜的冶炼遗址和青铜器。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武器,形制已经非常齐全。西周已经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1972年河北藁城台商代遗址铁刃铜钺。
    (2)车战逐渐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恩格斯说:“起初马匹大概仅用于驾车,至少在军

    -2-

    事史上,战车比武装骑兵的出现要早得多。”先秦诸子多说“奚仲作车”。奚仲据说是夏禹时的车正。我国北方平原适于用车,据说夏代已经有了战车(《甘誓》),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实物是商代的。车出现后,除了用作运输工具之外,被用于狩猎和作战工具。孙武将战车分为驰车和革车两类,曹操说驰车就是轻车,驾四马;
    革车就是重车,以大车驾牛。
    这时的作战样式,即是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为主。周代编制百人为卒,一乘(shèng)战车包括甲士三人车左持箭主射,称车左,又称甲首,是一车之长,也是卒长,步卒七十二人,配有革车(辎重车)一辆,徒役二十五人,共百人。兵力计算以乘(卒)为单位。甲士多为贵族和士。步兵人数随时代和地区而有所不同,大致越往后越多,南方比北方多。《周礼·夏官·大司马》:“险野人为主(步卒在前),易野车为主”。作战指挥上,注意前锋与主力、车兵与徒兵的配合及阵法的运用。先进行远程弓箭攻击,再短兵相接。《楚词·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踏余行”,“车错毂兮短兵接”。注重维持队形的重要性。《牧誓》,《司马法》:“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接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不失行列之阵,不绝人马之力,迟速成不过诫命。”由于此时使用战车作战,对道路的要求很高,春秋时,晋人要求齐国“尽东其亩,惟戎车是利”,作为讲和的条件。夏车先正(平稳),殷车先疾,周车先良。
    (3)军队数量不多,战争规模小。成汤以“良车七十辆”战败夏人。周武王以“戎车三百辆”伐纣。BC632年城濮之战,晋军出动兵车七百乘。“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礼•夏官•大司马》)。“五人为伍,五伍为两(25),四两为卒(100),五卒为旅(500),五旅为师(2500),五师为军(12500)。”军125乘。《司马法·仁本》:“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主动撤退的敌人)不过三舍(九十里,三天的行程)。”
    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以甲骨卜辞以及《周易》为代表的披着神秘迷信外衣的前理性文化阶段。它借助占卜筮问的方式,开展原始的军事预测活动,形成了人们相对肤浅甚至臆断的军事认识。
    (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兵学,其载体形式主要表现为“军法”,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兵法”。所谓“军法”与“兵法”的区分,也即“广义的军事艺术”和“狭义的军事艺术”之别。“兵法”主要是指“用兵之法”,而“军法”则多带有条例与操典的性质,包括军赋制度、军队编制、军事装备、指挥联络方式、阵法与垒法、军中礼仪与奖惩措施等等,它一般属于官修文书的范畴。由于它是西周礼乐文明在军事领域内的集中体现,所以又可以称之为“军礼”。这一阶段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在战争观、治军理论、作战指导原则上,反映和贯彻“军礼”的基本精神,提倡“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主张行“九伐之法”,“不鼓不成列”,“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服而舍人”;
    贵“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这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中所总结揭示的:“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
    主要军事著作

    -3-

    【篇5】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大致如下:
    战争观
    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⒈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⒉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指导原则
    ⒈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全胜战略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不战而屈人
    ;.

    ..
    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作战思想
    其主要表现在:“致人而不制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
    强调奇正
    他说:“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奇正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说来,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
    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的为奇兵;
    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的为正兵,采取特殊战法的为奇兵。奇正充分体现了用兵的机动灵活性,出奇制胜的高妙之处,在于攻击敌人无备与虚弱之处。
    用将之道
    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⒈重将思想。《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且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⒉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⒊用将思想。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演变 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变过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