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思想汇报 > 正文

    加强校地合作党建实践育人新模式工作经验材料

    时间:2021-07-11 20:17: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加强 校地合作党建实践育人新模式

     工作经验材料

      XX 师范大学通过与 XX 市各社区、乡镇挂牌合作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思政课和主题调研活动,充分整合了校地優势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加强了校地文化交流共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打造了实践育人品牌活动,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在扎实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实现校地党建育人协同发展效应。

     XX 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挖掘社会实践的有效资源,积极推进与 XX 省内各地市尤其是 XX 市各村镇在学生实习、文化交流、党员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近年来,XX 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与各村镇的党员教育基地挂牌合作工作,通过组建大学生党员实践团队,合作开展校地共建新农村、开展主

     题调研、田野思政社会实践活动。挖掘校地实践资源,推进校地合作党建育人新平台。

     一、校地合作党建实践育人新模式的实施现状 (一)积极进行党员教育基地挂牌合作

     XX 年以来,XX 师范大学集中开展推进了校地合作挂牌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工作,通过与 XX 市相应村镇合作挂牌,校地深化党建育人合作,开拓党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校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发挥学生党员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的中坚力量。XX 师范大学各学院党委加强校地联系,积极进行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的合作挂牌工作,XX 师范大学初阳学院与 XX市云山街道岩头村合作挂牌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与XX 市 XX 镇 XX 村合作挂牌党员教育实践基地,打造“XX——地环”的党建特色平台。XX 年 9 月,XX 师范大学牵头与义乌陈望道故居合作挂牌党员教育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促进了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为分水塘村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二)推进党员社会实践队的团队建设

     XX 师范大学不断强化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平台,积极开展党员社会实践队的团队建设工作。XX 年 7 月组织校党员之家赴温州乐清开展“献礼七十载,逐梦新时代”主题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以乐清特色示范乡村的成功实践为基点,通过在 XX 社区设立红色流动书屋,探索党建和文化融合发展新途径,进一步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强化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传承红色基因。同时,XX 师范大学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在 XX 市各地及省内外其他地市积极开展系列活动,青年学子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加强对实践团队多样化认识以及实践基地稳定性反思与探索,实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途径。

     (三)有效丰富“ 田野思政” 党建育人课堂

     XX 年 3 月,习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后,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思政理论内容的融入成为一个趋势。在传统的“走红色之路”项目以外,“田野思政”“不忘初心”等越来越多样的“红色暑期实践”在 XX 省开花。7 月 1 日,XX 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的学生兵分两路,从南湖和学校出发,开始他们走向乡村的“田野思政”暑期实践。青年学子在两周时间内重走习总书记在 XX 的乡村足迹,寻访了 XX 省磐安乌石村、安吉余村、淳安下姜村等 10 余个乡村。走“红色之路”也是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热

     门主题,XX 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300 名大学生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为主题,在 XX16 个乡镇街道开展“有风景的思政课”红色教育宣讲交流活动。在社会实践各类红色阵地中,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

     二、校地合作党建实践育人新模式的实践价值 良好稳定的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保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一环。高校应不断加强社会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主动深入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结合学生专业,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实现校地双赢,深化育人功能。

     (一)提供稳定载体,实现党建实践育人

     校地党建共建意味着两个单位资源、管理和服务和合作利用,通过党员教育基地挂牌活动等形式,为校地党建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载体,开展和推动常态化的主题活动,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效应,促进党建实践育人实效,又可以充分挖掘社会的资源,通过组织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队进社区、三下乡,充分发挥双方地域、资源和组织方面的优势,服务社区和地方建设,在深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工作中提高服务

     社会的实践能力。XX 年以来,XX 师范大学积极推进校地党建共建常态化,在党建领域,以点带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建立校地党建联合基地,进行党员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大学生党员通过进村入户、参观考察等形式,积极开展“剿灭劣五类水”“国家资助宣传”“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师生服务社会、企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积极探索实践合作共建的制度、载体和项目。

     (二)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高校与地方作为党建主体在资源利用上存在优势互补性,但是,高校和社会党员教育体系不同,两者之间相对封闭,不能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分享工作资源。也很难共享其他党建活动平台。校地合作党建共建可以充分实现制度、载体和活动项目的无缝对接,整合资源配置,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合力推动,可以实现激发组织活力,党建工作区域联动的目标。近年来,XX 师范大学在推进与各学院各学科专业与地方的党建结对、项目合作、人才服务、志愿服务工作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推进工作。

     例如,XX 师范大学以国家级“铁路机车司机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依托,建设“XX 师范大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现代物流产教融合实训

     基地”。XX 年,XX 师范大学 MBA 教育中心与微谷控股有限公司举行了“MBA 企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和地方企业的政策、资金、市场及产业化优势,形成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人才服务对接,服务校地发展。

     (三)创新共享 平台,促进校地文化交流

     校地合作共建党建基地,可以克服党建阵地不共享、各自独立组织的现象,搭建更多平台拓宽活动阵地,实现校地联动发展。在党建共建项目结对,创建党建活动品牌,破解高校和地方党建合作的仪式化、主题活动匮乏化难题。高校可以组织党员进入地方各社区、村委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利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服务地方,创先争优,服务乡村振兴和社区经济文化提升。地方亦可以利用高校教育阵地,对党员进行系统性理论和政策的教育,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校的党课、专家讲座、学习交流会、主题党日活动,甚至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社会实践、管理经验,参与党建方面课题或者项目申报和研究,提升自己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校地在党建共建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效提炼成功经验,不断创新党员教育新的平台。

     XX 年以来,XX 师范大学积极促进与各社区、村镇层面通过签协议、挂牌、组织主题活動等形式创建党建共建基地,

     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模式,打造党建合作品牌。XX 年,XX 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安地镇仙源湖实验中学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XX 年,XX师范大学各学院组织 130 多支队伍近 4 000 名学子社会实践队开展“有风景的思政课”,学校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堂”品牌活动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大力推进校地合作共建。

     三、校地合作党建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共建机制,提供管理制度保障

     不断完善合作共建机制保障才能充分发挥校地合作共建综合效益,实现双赢目标。在共建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需要明确责任目标机制,避免实践基地建设的形式化和空壳化。在具体项目合作和主题活动开展中,应该有完善的安全保障、利益分享机制,以确保实施过程中不受阻挠,共享项目成果,保证共建有充足动力。高校应通过建章立制,完善保障联动机制,夯实实践育人建设的基础。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第二课堂考核办法》等制度规定,保证志愿服务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地方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化管理机制和联系机制,指定专人定期负责沟通协调,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校地合作签订基地共建协议书,明确双方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最终形成多样化、规范化、制度

     化、常态化的党建工作机制。既利于高校的党建示范引领作用,也带动了地方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优化育人途径,完善服务功能,促进校地双方“合作、交流、共享、发展”,进一步促进党建实践育人实效。

     (二)注重顶层设计 ,推进协同体系建设

     从高校层面来说,为了促进校地合作共建的实践育人效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应从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具体的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和科学规划,进行深度研究和科学规划,从战略高度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和具体操作层面制订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形成完善的实践育人协同体建设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相关制度和政策,夯实共同体建设的制度基础,构建学校全过程管理、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全方位支持的实践育人体系。从地方层面来说,高校要发挥基地建设核心作用,积极联系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与政府、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以及目标和任务,共建一批稳定的、功能齐全的实践育人基地,保障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在基地共建中实现互利共赢,成为“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责任共担”的合作者,积极打造社会实践平台育人效应。

     (三)精心组织领导,强化全过程管理

     校地合作共建要实现实践育人的长效性,还需要强化全过程管理的机制。一是实施全过程指导。高校层面需要选优配强实践队伍的指导教师,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导培育队伍,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地方层面,需要配齐社区主管、企业负责人等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团队。通过不同领域、方向、层次教师间的密切配合,保障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指导。二是实施全过程考评。校地合作实践育人评估体系应实施在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通过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强化对基地建设教师指导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三是实施全过程宣传。高校应通过新闻报道、人物访谈、工作简报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选树典型活动实例,对优秀个人和团体进行表彰奖励,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吸引地方政府、企业、社会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开展多层次交流活动。高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动员会、协调会、经验交流会,加强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间的工作沟通和交流,营造校地合作共建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

    推荐访问:工作经验 育人 党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