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述职报告 > 正文

    加里·斯奈德日本情结,感悟

    时间:2020-10-27 13:41: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加里·斯奈德的日本情结_感悟

     论文导读::而是为去日本学习禅宗做准备。我对多元的日本文化很感兴趣。斯奈德的第一篇散文便是他登山的感悟。论文关键词:禅宗,日本文化,感悟

     斯奈德赴日本之前的生活 加里·斯奈德(GarySnyder)是 20 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BG 代表人物之一。1930 年 5 月 8 日出生在加州旧金山的史丹福大学医院,赶上美国大萧条时期,斯奈德一家为度过拮据的生活,于 1931 年底迁到华盛顿州西雅图北部的莱克城,在那里全家以务农为生。生性勤奋的父亲在斯奈德十岁时便教其锯木、伐木等技术,让其从小就培养了很强的动手能力。斯奈德经常到农庄后面的树林中露宿,自己生火、做饭,一住就是一两天,与深林、山谷等亲密接触让斯奈德从小对自然界有着独特的兴趣,这在其文学作品和日后的生活轨迹中都有所体现。另一方面,母亲洛伊丝册希望斯奈德能够完成自己的愿望,即成为一名作家,于是母亲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给斯奈德读。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反而让斯奈德兼备两种独特的理念:生活上简朴,精神上追求创作尤其是来自自然界灵感的创作。

     1942 年,斯奈德举家迁到俄勒冈州西北部的波特兰市,但斯奈德与大自然的特殊感情让其感到自己仍然属于童年的大山和深林。高中时期的几个暑假,他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的露营,便因此对露营、登山、旅游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故在他年少时期创作的诗歌主要来自于在大自然的亲身体会。1946 年,斯奈德的第一篇散文便是他登山的感

     悟。1947 年,在母亲的协助下,斯奈德申请到奖学金感悟,进入波特兰市一所私立大学-----里德学院,主修人类学和文学。大学期间,斯奈德一直追求对大山和荒野的学习研究,曾利用暑假出海、穿梭于城市和乡村、平原和高低之间,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不断地创作和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斯奈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原本就对印第安文感兴趣的斯奈德,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影响下,常到美国民族局收集印第安人的诗歌和神话。在大学毕业时,写了一篇以印第安神话为研究主题的毕业论文,并于 1979 年出版成书。大学毕业后,斯奈德被印第安大学的研究所录取,但一个学期后,主动退学,他说:“我做了一个完全的、彻底的的抉择,刻意地背弃专攻人类学者的事业……并把自己松绑,去做一个诗人,在世界上或沉或浮。” 斯奈德的日本之行 退学后的斯奈德四处打零工,1953 年的冬季住在旧金山,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东方语言研究所学习中文和日文。除了语言听说读写课外,还跟日本老师千浦小畑学习毛笔书画。跟中国老师学习诗歌,并在老师陈世骧的指导下翻译了中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共 24 首。此次斯奈德去伯克利并不是为了获取学位,而是为去日本学习禅宗做准备发表论文。在里德学院时,他就开始练习打坐。在去印第安大学之前,斯奈德在旧金山读了铃木大拙有关禅宗的英文著作,开始对日本的禅宗感兴趣。虽说印第安文化是斯奈德最先关注的,但他慢慢发现“期望对美国印第安文明进行的那种精神上的研究,对一个白人来说,

     并不可行。”禅宗是历经千年的宗教,是向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敞开,这正是斯奈德要寻找的东方智慧,因此开始学习日文和中文,并梦想去日本。

     1956 年,斯奈德通过鲁思·佐佐木的安排,前往位于京都的美国第一禅学院担任翻译与研究工作。同年,开始在京都相国寺习禅,他剔掉头发,遵守佛家戒律,出入寺庙跟随师傅潜心参禅。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让斯奈德有很多感悟,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学,所以他不仅学习禅宗佛法,还做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在 1969 年给旧金山禅宗中心的杂志《风铃》写的一篇文章中回顾了这段经历:在去日本前,我就一直在伯克利学习日文和中文,因为我对汉学和类似的学问很有感觉,所以也很喜欢学,但同时,却似乎总有一点自相矛盾感悟,因为铃木大拙有关禅宗的书中第一个吸引我的是远离学问,在书中、文字和学说之外学习……。

     在日本学习一年后,为有时间感悟禅宗,同时也是为了赚一点钱,斯奈德找到了一份水手的工作,斯奈德跟随油轮到达美国。1958 年,斯奈德在旧金山湾区待了九个月。第二年,诗集《砌石》出版,期间结识了一位女诗人乔安妮·凯格,一年后斯奈德与凯格结婚,在此段婚姻之前,斯奈德曾有过六个月的短暂婚姻,但与乔安妮·凯格的婚姻也仅维持了四年。

     1959 年,斯奈德又到京都大德寺,作为小田雪窻的第一个外国弟子跟其学习,但这次并没有出家,而是以居士的身份潜心学习临济宗。斯奈德曾如下描述在大德寺的学习经历:每天盘腿打坐至少 5 小时,

     在打坐间歇,人人都要劳动----园艺、腌菜、砍柴、清理浴室、轮流做饭。每天至少与小田雪窻老师小参两次,在会见时,我们都要对事先指定的公案说出心得体会……睡眠时间很少,食物也不够,房间很简陋,而且没有暖气……。寺院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对斯奈德来说算不得什么,因为比起母亲对其要求和大学期间的穷苦,这样的生活对斯奈德来说已经是很温和了。他认为“那种生活的美、精致与真正文明的品质是美国现代生活无法比拟的”,而且他认为禅宗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清规戒律的生活来达到个体和整个宇宙的解放。据斯奈德的朋友菲利普·扬波斯基说,禅师们经常提到一种“禅宗病”,就是指有很多习禅的学生会陷入一种误区,在一知半解后就以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每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大多选择切断与这些学生的交流。有些日本的学生会误入误区,但他们通常能改正过来,而几乎所有的西方学生会得这种“禅宗病”,他们“患病”后,经常要求导师给予肯定,但斯奈德却是个例外。由此可见,斯奈德习禅的态度是如此的端正和认真。

     1961 年 12 月,斯奈德与妻子凯格一同前往印度,在印度的 5 个月时间里,拜访了印度各地的大寺庙和修院,并且将自己的印度之行记录在《印度之旅》中。此书描写了印度人民的生活,并将其与日本人的生活作出比较。斯奈德在思想上一贯追求真实,曾在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英文的日本人金关佐夫说:“人们相信加里是一个真正的东方学者,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从来不像他的前辈那样把东方和日本传奇化。……加里知道制度化的佛教下人们所有的软弱和堕落,然后再此

     基础上她在努力观察和评价我们的文化。当我鄙视一个黑夜中将墓地的边界石搬到远处感悟,从而扩张自己地盘的贪婪的牧师时,加里了解这一切,但仍然设法从这个人的启蒙教化中看到希望。”1964 年,斯奈德与妻子凯格关系疏远,不久离婚。接着,斯奈德在伯克利分校教授创作课,并参加了佛教反越战的静坐示威。1965 年,回到日本,诗集《砌石》加入了 24 首他译的寒山诗再版了。1967 年,斯奈德短暂地返回美国,并参加了在金门公园举行的抵抗运动。此次再返日本,斯奈德更多地从佛教团体中走出来,而加入到日本的类似嬉皮的团体中去,并结识了友人榊七尾,此人是二战时期日本空军雷达分析师,战后游走日本各地,但坚持阅读和写作,了解林地的状况。斯奈德曾这样形容他的职业:“游荡的艺术家,还有,像梭罗一样,是全日本的山脉和河流的东方督察员。”通过对榊七尾的接触,斯奈德更多地了解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至今,二人都是很好的朋友。在向榊七尾学习期间,斯奈德认识了日裔美国女人,并与其在 1967 年结婚。二人于 1969 年回到美国,定居于加里福利亚北部山区。至此,斯奈德结束了在日本长达十几年的生活。

     斯奈德回忆日本生活 斯奈德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讲述自己在日本的生活以及感受:我年轻的时候,很多禅宗经典都被翻译成日语,日本有很多禅修学堂,于是,1956 年我到了京都,在日本临济宗的禅堂里和禅修老师、其他僧人一起研究公案。日本禅直接来源于唐朝的禅,它们使用的典籍都是一样的。禅宗之外,我也进行了很多佛学方面的研究,比

     如研读典籍——包括梵文佛教典籍,我能看懂一些基础的梵文词汇。梵文佛经强调佛教伦理中最重要的一戒,ahimsa——不杀生,非暴力发表论文。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就是 ahimsa 最著名的两位践行者。佛教倡导和平,尊重其他生命,这和美洲本土的一些观念非常接近。而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同宗同源(都源于古犹太教),他们关心的是人而非其他生物。到任何地方之前都不该抱有想象,那是个坏毛病。你应该放空自己的想法,接受所到之处的本来面貌。当时的日本正努力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到处都是贫穷和饥饿感悟,人们和寺院里的僧人一样清贫。日本是个人口拥挤的国家——虽然它们也有一些林地。我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政治史和自然史,这时我意识到我对东亚最初的看法——东亚文化对自然的感受更为细腻敏感——实际上是错的。于是我又开始研究东亚环境史。我早该认识到这一点:宗教和一些灵性体验对强势政府完全没有影响力,就像基督教并没有修正欧洲,佛教也没有改善东亚。

     谈起在京都的经历,斯奈德说:“我想起在京都时的一个故事。我不在禅修院居住时经常去我家附近一条小街上买菜,那里有很多说传统方言的老派京都人。我注意到,每次我买完东西,他们都会用京都方言说谢谢,而且会说好几遍。京都方言“谢谢”的发音是“orgeeni”,和标准日语不同。一次我只是买了些青菜,那个女人向我说了 10 次“orgeeni”。后来我给我的禅修师傅带了些茶叶,顺便问他:如果别人对你说很多很多遍谢谢,那谢谢还有意义吗?他听完就笑了,说:“不用担心。只要自己每回感谢别人的时候都是真心的,就足够了。”这

     是很好的一课。

     对京都和东京的差异,斯奈德说:“我也曾经这样,相比东京我更喜欢京都。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对多元的日本文化很感兴趣,东京也非常迷人——它是个重要的现代化大都市,非常繁忙,街道干净,犯罪率很低,公共交通发达,有很多文化场馆,建筑也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这种状况能维持多久。” 参考文献[1]高歌.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研究[D].厦门大学,2008[2]陈小红.寻归荒野的诗人加里·斯奈德[J].当代外国文学,2004,(04)[3]彭予.斯奈德:一位没有“垮掉”的垮掉派诗人[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0,(03)[4]刘生.加里·斯奈德诗中的中国文化意蕴[J].外语教学,2001,(04)[5]区鉷.加里·斯奈德面面观[J].外国文学评论,1994,(01)[6]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文明观[J].求索,2006,(07)

    推荐访问:加里 日本 情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