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时间:2021-06-15 20:03: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非常紧迫。文章在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99-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数量的猛增使社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不争的事实,一直困扰着教育界,也是当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着实令人担忧。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统计,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559万,但就业率还不到80%,2009年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68%,在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更加严峻,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巨大的冲击,迫切需要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还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全方位地努力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以缓解就业压力。
      以往的“天之骄子”如今为何会四处碰壁,接受了四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为何普遍遭遇“寒流”?该怎样为他们再次迎来“春天”,这是高校所关心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目前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之一。本文则首先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再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希望能为当今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格局,作为买方的用人单位,在很多方面(比如录用门槛、雇佣条件、选聘方式等)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因此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录用标准,甚至互相攀比,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过分追求文凭。很多单位认为学历高,能力就强,学历低,能力就差;有些岗位专科生就做得来,他们非要选聘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他们偏偏要去招聘研究生;有的单位还表明只录用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这不仅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造成了人才浪费。甚至有的单位对长相、身高、气质等也提出了要求,这违背了人才录用竞争的公平、公正的原则。
      另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招聘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企业希望能聘用到不需要培训、马上能发挥作用并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员工,这样就可以节省用人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更有优势,而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经验而被拒之门外。用人单位没有意识到应届毕业生的潜力和可塑性,也没有认识到其实经验在实践中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应届毕业生只要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再次,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歧视的问题,首先是性别歧视,增加了女性就业的难度。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等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要给她们提供生育保险以及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这会增加用人成本。因此,有些单位在招聘时都注明“只招男生”,不管女生有多么优秀都会遭到拒绝。除了性别歧视外,还有地域歧视问题。有些单位与当地的业务联系比较密切,考虑到方言、风俗以及人际关系网等问题,在选聘人才时本地人优先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进行公平竞争。
      2.高校方面的原因。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应适应市场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设置,盲目性较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设置的调整又非常滞后,致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供求之间出现了错位。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使某些专业如理论性较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也使用人单位无法聘用到市场真正需求的人才,最终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另外,高校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我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要知道,学生即使拥有再多的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差,就业也是十分困难的。如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却未能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致使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而这点恰恰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可见,教育模式的单一势必使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除此之外,就业方式越来越市场化,政府以及教育部门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承担起安置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实际求职技能。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没能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过于乐观,忽视了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这一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就业指导部门,主要为迎接毕业生就业开展一些活动,对于求职技巧、就业心理、就业信息的搜集、就业素质的提高、职业判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未能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指导。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又缺乏指导,求职时难免会到处碰壁。
      3.学生自身方面。首先,大多数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把“铁饭碗”作为自己择业的目标,而事实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聘用制、竞争上岗乃至失业相当普遍,人才流动性较大,“铁饭碗”以及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必须改变了。
      其次,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过高估计自我,对职业的期望过高,择业更加务实功利,盲目追求高薪和高起点的岗位。在应聘时,他们不关心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如何、文化建设是否到位以及技术优势怎样等,反而对单位的环境、工资待遇问题更感兴趣。多数毕业生希望在大城市就业,他们认为大城市相对发达,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工作机会也多。即使大城市就业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他们也愿意去“挤独木桥”。外企、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是他们的首选,因为这些单位待遇好,福利多,工作稳定,还有晋升机会。而那些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以及生产第一线,急需人才,迫切渴求大学毕业生的到来,但待遇不高,条件又不好,缺乏吃苦精神的毕业生们往往望而却步。这种好高骛远的心态,无形中抬高了就业的门槛,也造成大城市、大企业与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之间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局面。

    推荐访问:理工科 探析 新时期 大学生就业 院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