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语义与规约|导入规约

    时间:2019-04-06 03:11: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自柏拉图提出“命名论”以来,语言学界内的大家学者就语义的获得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观点,包括指称说、概念说、观念说、用法说、行为反应说、因果说、七元论等。语义的产生其实是语言的内容(客观实在)和语言的形式(语音和符号)在人脑中发生关系,而语义的丰富则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规约而来的。
      关键词:语义;形式;内容;规约
      一、 语义的获得
      语言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发明创造的。人类语言是一种包含着形式与内容的符号系统。
      形式又包含了语音与文字符号两套子系统。语音属于语音学研究的范畴,文字符号则属于符号学研究的范畴。根据七元论,语音是语义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在表音文字系统中表现尤为突出,如字母 “I”的发音与“小”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英文中的little(小),威尔士语的liten(小的),苏格兰语wee(极小的),法语petit(娇小的)等。而索绪尔在符号学中指出文字符号有着能指(signify)的功能。如:月亮(moon)能够指代现实中的月球,汽车(car)同样能够指代客观存在的交通工具,即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也可以用air来指代。简而言之,语音和文字符号是描述客观存在的语言形式,这是一套相对稳定的静态子系统。
      内容是语音和文字符号所指称的对象,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畴。Eleaor Rosh (1973) 和Mervis(1975)提出每个词(word)都有客观原型(prototypes),也就是说所有的语音和文字符号所指的都是客观存在。后来,索绪尔指出符号均有所指(signified)。简而言之,内容先于形式而存在,以形式为载体,并赋予形式以实在意义。
      柏拉图的命名论(Naming of Thoery)提到:语言的发明是为了命名客观原型。他指出命名的方式有两种,即内容与形式通过两种方式发生关系:自然——一种相对静态的关系,规约——一种动态的关系,故而通过命名,形式被内容赋予了意义,于是人类语言便获得了语义。
      首先,语言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为了迎合人类的需要而诞生的,因此,语言从诞生起就被人类赋予了最原始的意义——本义。如:light的本义自然的闪电,车的本义是古代四匹马拉的两轮战车。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符号不断被创造,同时旧的符号也不断的被重组并赋予新的意义,而后者更为常见。电不再单指闪电,还指人工发明的电,车也同样变为了专指汽车等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发展到了现代社会,“电”被规约定义为日常使用的电,车则指代汽车。由此可见,语言的初始状态体现了形式上的任意性,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语言的规约性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换言之,时至今日语义不再是单纯地将形式与内容间随意对等,而是根据经验和需要去赋予某个词以实际意义。
      二、语义的变化
      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语义的获得包含了自然和规约两种方式,而由于语言的有限性后者成为了主导。然而,规约性并非人们随意规定,而是必须以自然意义为基础,正如梁启超先生所指出的: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二、选择证据,以古为尚。 “车”的本义是古代四匹马拉的两轮战车,现在的汽车及其他车类都与古代的战车有相似之处,以此为基础,‘车“与“汽”组合而成一个规约性的新词。通过类似的种种规约方式,多变的客观内容与有限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新的关系,从而也产生了新的语义,这同时表明了语言符号与客观内容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也表明了语义的获得多为人们对原有的词语赋予新的语义。
      洪堡特指出:对事物的全部主观知觉都必在语言的构造与运用中得到体现,要知道词正是从这种知觉中产生的,词不是事物本身的模印,而是事物在人的心灵中造成的图像的反映,任何客观的知觉都不可避免的混杂着主观成分……但是个人更多的是通过语言而形成世界观……可见每一个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姚小平,1995)
      洪堡特告诉我们的是语言的获得语义的过程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中实现话语指称意义的过程,而语言并非事物的模印,而是人们在人脑中形成的图像,即概念。换言之,语言形式与客观内容要发生关系必须通过概念的作用,这也符合了索绪尔、洪堡特和萨丕尔等人主张的:语义对应的是意识中的概念。其中,洪堡特强调人们的世界观是通过语言形成的,所以每个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总而言之,在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见证了不同的客观变化,同时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因此人类语言包含的语义受到了不同形式的规约——或同化,或异化,或显化,或虚化,或强化,或广化,或狭化,或褒化,或贬化。
      2.1 同化
      同化指的是原来的两个义位存在着差别,在组合后同化无别。
      如:“跋涉”,跋指在草上行走,而涉则是在水中行走,两者合并起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形容旅途艰辛。又如:声音一词,声指单声,即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而音则指宫商角徵羽等有节奏的声,两者合并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2.2 异化
      异化指同一个义位在不同的组合里异化为有差异的甚至是对立的变体。
      较为常见的是“传统”一词,它在不同的组合里向两极异化:可以指长久相传的,如传统工艺、传统产业、传统友谊等,也可以指陈旧的,传统观点、传统道德、传统习惯等。而“斗”字在“斗胆”、“斗腕”、“斗大”中被异化为“大”,在“斗舍”、“斗船”、“斗室”中则被异化为“小”。
      2.3 虚化
      在语言的运用中,有的语素被虚化为零或者趋于零,从实指专为虚指。如“车水马龙”在现代语境中,马的语义已经被虚化为零了。“大人物”中“物”也同样被虚化。在英文中“blackbird”一词black的意义也大为减弱,所以它的意思不是黑鸟而是画眉。
      2.4强化
      强化通过添加修饰从而达到将原来的语义强儿化之的效果。
      如白昼、黑夜、圆圈、死亡、硬骨头、软豆腐等。而在强化的组合中,往往会出现表层羡余的现象,因为强化的是深层的语义。

    推荐访问:规约 语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