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数字教材激活卡 激活教材,激活学生

    时间:2019-01-02 03:16: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照本宣科,不敢逾越教材半步。于是就有教师说:课文编得太短,我十五分钟就讲完了,怎么办?也有教师说:要讲的内容太多了,而课时安排得又太少了。另一种则是大刀阔斧地改,往往置“语文教材”于不顾,另起炉灶“自编教材”,或为综合性学习,并美其名曰“大语文”。
      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第一种做法是严重缺乏课程资源意识的表现,不知道补充与调整。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在“用”教材,而是在“教”教材。而第二种做法虽然是冲破语文藩篱,提高语文教育效益的有效策略,但仿佛在提醒我们不要做语文教育的“奴隶”――永远受制于“人”,受制于“书”。毕竟语文教材是智慧的结晶,是语文教育专家思想的“化身”,具有“经典”性,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和瞧不起它。适当地补充一些书本之外的语文学习材料,扩大一些语文学习的区域,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不能意念化、绝对化。
      怎样用好现成的语文教材呢?怎样更有效地“开发”教材呢?怎样让教材的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呢?怎样使学生对语文课本爱不释手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深地思考。
      一年多来,我就致力于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经过实践证实,要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我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条原则。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课堂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认定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两条原则是“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很好的载体,不能轻易否定,但同时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因为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因此,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一个充满张力的不竭的学习源泉,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坚实平台,因而我们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那选择教材中的什么来教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教师可对语文教材进行“挖、调、改、增、组”,从而提炼出内容的精髓,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课程内容,从而实现教材内容的最优化。具体策略如下。
      
      一、用好文本资源,精心组织读者与文本展开互动式的对话
      
      尊重教材,吃准编写意图是前提。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才能切实提高“对话”的效率。而精心组织、激发对话,需要是关键。“用教材教”,关键的是让学生愿意阅读文本,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是将语文学习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交际、表达的“需要”,其热情与冲动自然而然能被激发出来。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呢?从揭示课题开始,在充分把握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或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或丝丝入扣、巧设玄机的开场,一开头便引学生注意、激学生思考、令学生沉醉,诱发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要想方设法将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心理层面上,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会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和世界的桥梁。我们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与角色交谈;走进文体,与作者交流,从文本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感悟、积累语言,熏陶情感,发展认识,获得审美享受。因此,研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的资源,并在课堂上有效解读和利用,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文本中包含许多资源,有的是汲取知识的,有的是熏陶情感的,有的是训练技能的,还有的是领悟写作技巧的。我们研究文本,在课堂上才能用好文本资源。
      
      二、用活教材,巧妙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加深体悟
      
      文本资源是很丰富的,课堂上学生在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障碍。这是由于部分的文本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经验距离太大。这时,就需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引入其他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游戏、演讲、表演、绘画、辩论、当导游、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解读文本,这类是教师们最喜欢采用的方法。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教学充满了灵气。
      其次,把文本融入学生的生尖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解读文本。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文本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文本的亲切感,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大自然让词语在孩子头脑中鲜活
      一走出教室门,秋凉即扑面而来。孩子们举着高高的小手跑来告诉我:“老师,我找到秋天了,秋天在凉凉的风中。”“真是‘金风送爽’啊!”立即有孩子在旁边脱口而出。哦!是的,练习“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凭借着自然的魅力在孩子的脑中鲜活起来了。我乘势引导:“小朋友,在周围观察观察,为什么称秋天的风为‘金风’呢?”
      “老师,瞧,秋风一吹,桂花开出金灿灿的小花,所以应该是金风。”
      “老师,看,秋风吹来,树叶、小草就渐渐变黄了,所以秋天的风是金风。”
      “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两旁的稻子黄了,肯定是金风给吹的。”
      “我家院子里的菊花也让金风给吹黄了。”
      哦,大自然,你神奇的魅力告诉孩子们“金风送爽”原来可以物化得如此具体,并可触摸。这一案例充分显示了文本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碰撞、同构、重组的过程,因此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处于最佳接纳状态,是课堂开放有活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最后,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使文章内容写真经。对于文本中无法调动学生记忆、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没有相似积累的陌生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它写真出来。如《东方之珠》这类课文,如果教师仅是凭借一本教科书在那里大讲特讲,纵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如果利用录像将上海广播电视塔的巍巍雄姿展示给学生,那效果定会大不一样。
      
      三、活用教材,通过增删、重组、创生等促使资源生成
      
      在具体教学情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对新课程内容进行增删和重组,甚至创生,从而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样创造地使用教材,目的是激活教材,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1.立足现有教材,整合同题作品。
      现在全国各地使用的教材色彩纷呈,用得比较多的有人教版材、上海的S版、H版教材、苏教版教材等。这些不同版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加以整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我在设计《特殊的葬礼》时,引导学生与其它版本的《大瀑布的葬礼》进行比较,划出不同之处,反复品读,想想你欣赏哪种写法?为什么?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较好,这种学习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力。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第八册上如《生命的壮歌》和《藏羚羊的跪拜》、《动物的互惠互助》和《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现行教科书中有很多课文是名家名篇,不过相当一部分作品在选入教科书时作了改动。有的是尊重原著,稍作改动;有的是大动干戈、面目全非,还有的配上了插图……比较分析其中的相同与不同,找准其中的连接点,发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师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用好教材。
      2.捕捉文本挈机,寻求“文”、“道”、“趣”的链接。
      对于教材,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而在开发、利用及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关键是寻找连接点。可以用“文”、“道”、“趣”来概括。有的课文可以进行价值观的整合,有的可以从认知性的角度进行整合(包括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有的则能文道合一,还有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要进行相关链接。
      [案例二]我在设计《黄山奇松》时,有意识地从认知性角度进行整合;而在执教《莫高窟》一文时,则有意识地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整合。《莫高窟》这篇课文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三方面来介绍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再来深入地认识莫高窟。我班冯杨悦在《我眼中的莫高窟》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当年清王朝不让王道士住持莫高窟,如果朝廷肯花银子将莫高窟的珍藏品运往博物馆,如皇帝肯派重兵把守莫高窟,或许,今天的莫高窟还会那么辉煌!”蒋芸蕾同学则写道:“此时,我和著名的学者余秋雨感受一样,真的好恨!恨那个王道士的愚昧!恨那些外国商人的贪婪!甚至恨张大千的自私自利!虽然莫高窟经受了那么多的折磨,还保存了下来,实在是不容易,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尽全力保护莫高窟。当然,还有更多的文化遗产,否则的话,将来会出现十个,百个,甚至更多的像莫高窟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惨遭破坏。”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一个情感生发、成长的时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在情感上会产生认同乃至共鸣。我们要善于引发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这种资源蕴藏在学生个体的经历体验当中。若学生没有认同,没能产生共鸣怎么办?因此教师要善于诱发、迁移。
      3.串联多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
      比较,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又是研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乌申基斯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探究,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著作、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探究其共同性和特殊性的一种学习方法。比较探究,既需要比较开阔的视野,又需要辩证的分析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学生要学会找准阅读的比较点,进行求同辨异的探究。
      苏教版第八册书中前后三篇有关“环保”的课文。我将《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走,我们去植树》三篇课文重组,设计成“环保教育”的一系列专题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虽然三篇课文体裁及介绍的对象都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要注意环境保护。通过学习,我让学生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情景、链接生活、调查探究,让他们真切地意识到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保护环境,改善我们周围的生活。
      当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途径并不仅限于这些,但不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根据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且还务必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成为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探究与生成的过程,实现“由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变成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的转变,使学生产生“语文课堂就好像蓝色的大海,而我就是一条小鱼,在里面快乐地游着”的愉悦。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须把教材“看活”,把教材“备活”,把教材“用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真正还学生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

    推荐访问:激活 教材 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