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论野间宏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绘画

    时间:2018-12-29 03:31: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野间宏是日本战后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他善于运用意识流和心理描写,重视象征性表现,文体执拗晦涩,主要反映侵略战争对人生理、心理所造成的伤害。本文从象征主义的定义、发展、影响入手。从《脸上的红月亮》这篇文章中解读野间宏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同时挖掘其接受象征主义的原因,以及象征主义对文学作品影响的利与弊。
      关键词: 野间宏 象征主义 《脸上的红月亮》
      
      一、关于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的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要求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所谓“象征”诗的象征便是共同两个世界的媒介。其诗作充满颓废的色彩和悲观的情调,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法国象征诗人以马拉美、魏尔伦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梅特林克为代表,美术方面以摩罗为代表。
      19世纪50年代,波特莱尔“从恶中抽出美”的艺术主张,为象征主义开辟了道路,后来他又以其“通感”论为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7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崛起,8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90年代后期,当象征主义在法国日趋衰落的时候,其影响却逐渐越过边境传入比利时、英国、德国、俄罗斯……后来影响甚至达到了东方的日本、中国等。各国作家都在民族的土壤上,结合各自民族语言的特点,对于象征文学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日本的上田敏翻译了法国象征诗《海潮音》,并影响了薄田泣堇、蒲原有明等人,形成了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出现第二次高潮通常称为后象征主义。这一次高潮是在一战前后兴起的。因而它更深刻地体现了社会动荡所带来的人类灵魂的战栗。
      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从来不深入到思想观念本质。因此,在这种艺术中,自然景色、人类的行为,所有具体的表象都不表现它们自身,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是要体现他们与初发思想的秘密和亲缘关系。①它的显著特征便是朦胧美、神秘色彩。
      象征主义,作为世纪之交的文学浪潮,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重要流派,都直接间接地受益于象征主义。因此,深入研究象征主义,是研究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前提。但是加缪说过:“最难理解的莫过于一部象征作品,一个象征总是超越它的使用者,并使他实际说出的东西要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更多。”②这一简要的论断,道出了象征主义文学的长短: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使它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联想和审美乐趣;但由于它难以理解,又使它未能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因而,野间宏的作品虽然显现出与以后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特点,得到文学界的瞩目,但是并未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恐怕原因也在于此。
      
      二、野间宏作品中的象征主义表现
      
      野间宏(1915―1991),日本小说家,生于日本神户市。1946年,野间宏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黑暗的图画》,被认为是战后派的先声。继之,又接连发表了《两个肉体》(1946)、《脸上的红月亮》(1947)、《崩溃感觉》等。他的作品从西方文学中汲取养分,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象征性表现。文体晦涩,描写执拗,主题新颖。从各个角度挖掘人们的青春、爱情、个性与幸福是怎样被这场罪恶的侵略战争所扼杀和破坏的。《脸上的红月亮》是众所公认的一篇杰作。
      其故事梗概如下:从菲律宾战场归来的北山年夫虽然和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崛川仓子相怜却不能相爱。仓子脸上红色的斑点引起他痛苦的回忆。在战场上,目睹着体力极度衰竭的战友中川缓缓倒下,北山却不敢上前扶起他,给他一点点有限的帮助,于是北山长期忍受着自我的谴责,最终放弃了与仓子结婚、追求新生活的勇气。
      首先,从《脸上的红月亮》题目来看,“脸上的红月亮”是北山年夫由仓子脸上的小斑点所幻化出来的。文中两次提到“一轮又大又红的月亮”,一次是“一轮又大又红的热带圆月,在士兵走过尘砂迷漫的海岸线对面冉冉升起。月光把士兵生热病后蜡黄的脸和汗水浸透的衣服照得发红”。这一处的“红月”是北山看到的、确实存在过的红月,是在菲律宾战场上特有的那种红月。这红月是痛苦的、干渴的、焦灼的圆月,象征着菲律宾战场上酷暑难当,条件艰苦。士兵们忍受着残酷的战争环境的折磨,与此同时,他们在此条件下失去了人性中的同情、互爱和怜悯,对战场上的同伴见死不救。这不仅写出了战争对人生理的迫害,而且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第二次在文章结尾处,又一次描写了红月。“北山仍然凝视着她苍白的面庞。无意中发现仓子的白脸上有颗小小的斑点。奇怪的是,这颗斑点竟能扰乱他的心思。……然而,使北山心烦意乱的,并不是仓子脸上的斑点。他觉得自己内心的一角,也有个类似的小点。他很清楚,他心里那颗类似的小点意味什么,他审视着心里的那颗斑点。蓦地,那颗斑点开始膨胀起来,愈来愈大,一直逼进他的视野里。进而又幻化成眼前的物象,映入他的眼帘。他不由得心里喊到:‘啊!’他在崛川仓子的白脸上,看到那颗斑点渐次增大,变成一个又红又大的圆点,像是在仓子脸上开起一轮又红又大的热带圆月。”这一段,用了象征手法。“小小的斑点”是具体的可看到的实物,脸上的小斑点幻化出来的“脸上的红月亮”则是主人公内心荒原的幻化和外化。这是主人公主观意象的东西,是主人公由于斑点的刺激而幻想出来的东南亚的红月亮,在人性复苏的战后,进而又勾起对战争中利己自私的回忆,他一边鄙视自己的利己主义,渴望自己能“变成好人”,努力试图自救,另一方面无法使自己有信心为他人而生存,对崛川仓子也是“爱莫能助”,即他又屈从于这种利己主义的罪恶。
      作者的笔集中在对于面部那一斑点的描写。斑点在北山的眼里朦胧,模糊,变形为一轮红月亮,将北山从战后的现实中引向了逝去的日子,红色的月亮映照下的战场,使北山又一次体验到战争的灭绝人性,使北山内心的丑恶又一次露出狰狞。红色月亮代表着杀戮和血腥,代表着侵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无法摆脱过去的北山心中阵阵悲哀。③
      再看“痛苦”一词,文中出现的痛苦几乎全与仓子的脸联系在一起,仓子的脸是“痛苦的神情”,她那痛苦的神情不仅意味着她内心的痛苦,而且折射着北山内心的痛苦。北山对仓子的感情,从表面上接近一种恋情,实际上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流露。仓子脸上痛苦的神色勾起北山对将要忘却的战场经历的回忆,使他心头涌起半是痛苦半是甘甜的感情波潮。痛苦是因为回忆牵动了旧日遗留下的创伤,甘甜来自痛苦的回忆所证实的生的存在,来自寻找到同类的欣喜。然而,彼此的痛苦却无法互相得到安慰,开头的痛苦基调贯穿全文,奠定了痛苦的结局――他们相怜而不能相爱,北山最终放弃了追求新生活的勇气。
      野间宏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在文章的结尾处比较明显,即以具体的“玻璃”来代替北山和仓子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他下了车。车门关了。电车动起来了。他(北山)看到她的脸从玻璃窗外在寻找车内的自己。而没看到站台上她的脸远离他而去。他看到破旧的玻璃擦着她的脸。看到他的生存与她的生存互相摩擦。他感到两个人的生存之间有一块透明的玻璃正以无限的高速,飞掠过去。”两个相怜的人,即使离得再近,但有了玻璃的阻隔,也难以真正融入对方,正所谓咫尺天涯。然而,笔者认为“玻璃”不仅象征着两人之间的隔阂,而且象征着北山心中想要摆脱自我保全意识的障碍。北山试图救助别人,走出自责和痛苦的阴影。然而,战争中的利己主义延续到战后,他无法逾越从利己主义到救助别人的这道屏障。
      与上文中的象征比较相似的是关于“猪嘴巴”的描写。“他看着那人无心地蠕动的嘴巴。那是很厚的嘴唇,并且那张嘴在盘子上湿漉漉地泛着红光。突然那张嘴仿佛变成他在战场上杀死的一头猪噘着的嘴巴。”本是一个穷极恶煞的年轻人的吃相。在北山的眼里,却幻化成了猪一样的贪婪吃相。这一幕的描写,不仅穷尽了战争后人们的痛苦、贫穷和萧条,更重要的是从侧面反映了北山的心理变化过程,任何与战争相关的东西,都会引起他的遐想,回到战争中的痛苦环境。这实际上是写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后遗症,使他无法正确地认识现实,融入现实的生活。
      另外,从野间宏作品的问题来看,其粘液般的文体十分独特。林房雄曾用白井明的笔名揶揄说:“正宗白鸟和久保田太郎写一行,这位作家可写上百行。”本多秋五则一针见血地说这部作品就像陷入了泥潭。对此,作者解释说这种文体是从法国象征派诗人瓦勒里那儿学来的。他试图用这种手法来创造一种超过以往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的象征派表现手法。如小说开头处对于仓子面部的冗长而执拗的描写,正是为了展现北山内心涌动的情感波潮,冲破北山封闭的内心,推出他内心的丑恶与自责。执拗冗长的描写、数十句的长句、抽象性的词语等构成了野间宏创作的独特文体,与志贺直哉文学的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与作者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三、野间宏接受象征主义的原因及其作品的优劣
      野间宏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时代开始阅读夏目漱石和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并受正冈子规的影响开始创作和歌、俳句,进而开始了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家的念头已在其心中萌动。1931年,尚在中学念书的野间宏受到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影响,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理查・波特莱尔的《恶之花》所吸引。1932年,他考入第三高等学校,选修法文。此时,他结识了象征主义诗人竹内胜太郎。在竹内的影响下,他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了普鲁斯特、乔伊斯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了象征主义文学,创作了大量象征诗,并在《同人》杂志上发表。进入大学后,他对西方文学越发痴迷,也形成了他有别于日本传统文学的独特创作风格。从此以后,野间宏开始对法国象征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研究,并将其融入血肉之中。李先瑞副教授认为:“正是法国象征主义对野间宏的深刻影响,才使得他在运用象征主义进行创作时可以将题材信手拈来,巧妙地融入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中。”④另外,野间宏1941年应征入伍,加入日本侵略军,开赴菲律宾前线,翌年返回日本,后以思想犯罪名被捕。二战期间野间宏悲怆的体验也是其用象征主义的原因。而且在战后日本,在空袭后瓦砾和废墟的生活中,大多数的日本人陷入迷茫自失、精神虚脱的状态。此时人的思想更容易迷离幻散,野间宏用象征手法与意识流相结合,更容易确切地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遐想。
      总而言之,象征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多用象征、暗示、隐喻,从而留下了更多想象品味的余地,强调“暗示”,曲径通幽,人们只有穿过“象征的森林”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真谛。这是平铺直叙的文章无法启及的优点。然而,象征主义产生的朦胧意象,则需要人们反复多次地玩味琢磨,在现代快节奏忙碌的社会中,能够静心欣赏名著的人已日渐减少,更别说晦涩难懂的名著了。因此,野间宏虽然在战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界有很高的评价,但其并未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体。
      
      注释:
      ①[法]莫雷亚斯著.王泰来译.象征主义宣言.费加罗报.(增刊),1986.
      ②童庆炳主编.加缪・弗朗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转引自《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第2版.
      ③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④李先瑞.象征主义与意识流的完美结合[J].日语知识与研究,2005.1.
      
      参考文献:
      [1]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王志远.脸上的红月亮――废墟荒原小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刘德润,刘淙淙.一生必读的日文名篇佳作[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9.
      [5]谭晶华.日本近代名作鉴赏[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查尔斯・查德威克著.象征主义[M].昆仑出版社,1989.
      [7]李先瑞.象征主义与意识流的完美结合[J].日语知识与研究,2005.1.

    推荐访问:象征 主义 作品 论野间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