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实施方案 > 正文

    方案·氛围·项目·评价

    时间:2022-09-28 08:0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高海江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弱势群体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较为消极,要么游离在锻炼队伍之外,要么消极对待体育运动,把参与体育运动当作一种负担和压力。体育教师要以体育弱势群体消极对待体育运动的原因为突破口,制订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营造包容、友善的运动氛围,提供菜单式的运动项目,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帮助体育弱势群体走出“体育弱势”,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分赋能。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弱势群体;运动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2-0060-03

    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不佳,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对上体育课和参与学校各项体育运动的态度较为消极,并把参与体育运动当作一种负担和压力,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这部分学生被称为体育弱势群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丰富课后活动,开展体育、艺术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体美等活动当中,在艺术中提高审美,在体育中增强体魄,促使中国新一代青少年能够全面发展。”

    一、体育弱势群体消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

    1.身体和智力不适切,参与锻炼消极化

    由于疾病、身体缺陷、智力低下等原因,体育弱势群体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时易退缩、自卑。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屡次受挫后,对体育运动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体育弱势群体极少参加体育锻炼,也没有养成运动健身的习惯,所以体能测试成绩常常不合格,身体素质普遍低下。

    2.运动氛围不和谐,集体活动边缘化

    体育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运动时,身体协调性、爆发力、奔跑速度较弱,常常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特别是在小组比赛中,体育弱势群体往往被其他学生拒绝、排挤。其他学生运动得热火朝天,体育弱势群体要么被动参赛,要么在场外当看客。长此以往,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积极性受到打击,运动技能也得不到提高。对此,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引起重视,有的甚至放弃了对体育弱势群体的指导和帮扶。

    3.运动项目不丰富,评价方法单一化

    大部分学校对体育弱势群体如何开展体育运动缺乏研究,且运动项目不丰富,没有照顾到学生的特殊需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些体育教师直接用体能测试成绩代替学生的体育成绩,只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无法调动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积极性,导致体育弱势群体参与运动的自信心不足。

    二、提高体育弱势群体运动积极性的对策

    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习能力,积极探索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求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因人而异的指导,他们的潜力、技能等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更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堂中,教师可采用以下策略调动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积极性。

    1.量身定制,制订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以体育弱势群体消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为突破口,探寻能调动他们运动积极性和提高他们运动技能的个性化运动方案。

    (1)因人制宜:建立一份信息档案

    体育教师可通过对班主任、学生、家长进行访谈的方式,对体育弱勢群体消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体育弱势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并为他们建立信息档案,记录健康状况、体能水平、心理特点、体育项目爱好、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等内容,分析他们的体能发展状况,为开展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

    (2)对症下药:制订一套辅导方案

    教师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针对体育弱势群体的缺陷和弱势运动项目,提出具体的辅导建议和措施,为学生开设补偿训练类运动项目;从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出发,为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发展提出建议和设想,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参加的运动项目。如小张同学小时候做过心脏手术,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但是她的动作协调性很好,乐感也不错,可以安排她参加韵律操、花样跳绳、小球类运动项目。辅导方案的制订分长期(以一学年为周期)和短期(以一个月为周期)两个时段,每学期征求家长、班主任、小导师、当事人的意见,确定相应的运动目标、辅导内容和运动项目。

    (3)优生帮扶:配备一个运动导师

    同龄人由于年龄和阅历相似,很容易沟通。教师可在班级中为每个体育弱势学生挑选一个体育小导师,小导师协助教师完成体育弱势学生的技术指导、心理辅导等任务。小导师要求自身的体育素质过硬,对同伴有爱心、责任心。如在小组比赛中,为了取得好成绩,小导师会积极主动地帮助同伴,争取共同进步。体育弱势学生为了不拖后腿,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训练时自然不敢松懈。同伴帮扶有利于在学生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的和谐学习氛围,有助于体育弱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消除羞怯与自卑心理,全身心地投入运动锻炼。另外,教师要定期了解体育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最新进展,并记录在案,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对症下药。

    2.注重“三导”,营造包容、和谐的运动氛围

    只有在宽松、融洽的环境中,学生才会产生愉悦、积极的情绪,才会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进行体育运动。对体育弱势群体,教师要善于营造友爱、包容的运动氛围,在思想上引导,在技术上指导,在心理上疏导,实现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1)在思想上引导,唤起协作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真诚、友善地对待体育弱势群体,营造友善、和谐、包容的运动氛围;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弱势群体是集体中的一员,应互相帮助,时时关注他们,让他们逐渐融入集体中。分组运动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活动能力、体育水平,将学生分成强、中、弱三个层次,再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小组。比赛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每一组的强、中、弱学生做相应的安排,即让弱层次学生与弱层次学生、中层次学生与中层次学生、强层次学生与强层次学生竞争。只有实力相当的分组和比赛,才能唤起体育弱势群体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2)在技能上指导,提高运动技能

    对体育弱势群体来说,他们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成功体验。教师要打破年龄的界限,与学生一起参加趣味盎然的体育运动,给那些不爱运动或胆小、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学生做示范,为他们树立学习榜样。个别指导时,教师要面带微笑,以耐心和爱心消除体育弱势群体的紧张心理;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教给体育弱势群体正确的运动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运动技能。如晨跑时,身体肥胖的学生的步幅往往比较小,进而影响了速度,教师可提醒这些学生加快步频,以弥补步幅不大的不足,有效提高速度。

    (3)在心理上疏导,重拾运动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里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体育弱势群体在运动中遭遇的挫折和困难会比一般的学生多,而这些学生往往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弱,情绪很容易受影响。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密切注意体育弱势群体在运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疏导、鼓励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唤起他们运动的愿望,使他们积极地投入体育活动中。此外,教师要善于发现体育弱势群体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树立自信心,勇于克服困难,逐步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

    3.丰富活动,提供菜单式的运动项目

    体育运动要将健体与娱心相结合。教师可在国家体测项目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项目、集体性项目、体育弱势群体优势项目等,以丰富体育运动的内涵。

    (1)增加趣味性项目, 激发运动兴趣

    对运动项目没有兴趣,是体育弱势群体消极参与运动的一个原因。教师可向家长、学生征集有趣的运动项目,并根据征集意见挑选富有趣味性、易于操作的项目,如踩小高跷、踢毽子、踢房子、边唱童谣边跳橡皮筋、韵律操、武术操、花样跳绳、踢球闯关等,鼓励各班利用活动课、大课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性体育运动,激发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兴趣,提高他们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2)提供自选性项目,发挥个体特长

    “双减”实施后,学校的体育课程更丰富了,教师要打破年级和班级之间的界限,开设“游园式”的走班体育课程。“游园式”的走班体育课程每周可安排两次,体育弱势学生可以挑选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到自己喜欢的场地参加运动。为确保锻炼的有效性,学生需提前上交项目申请单,学校根据报名人数和项目确定场地与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要对学生当天的运动表现进行打分。这样,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开展运动,可充分调动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其个性特长。如身体上有缺陷的学生,可以选择不暴露自己缺陷的运动项目,从而规避缺陷,避免自尊心受挫。

    (3)开发集体性项目,实现自身价值

    在体育运动中增设集体性项目,可营造友爱、和谐的体育运动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生的同伴互助意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性项目中,体育弱势群体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如在跳长绳比赛中,体育弱势学生可以参与摇绳;在“运水接力”活动中,体育弱势学生可以帮忙舀水……开展集体性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让体育弱势群体实现自身价值,消除自卑心理,回归集体。

    (4)推行弹性化作业,对标补差补短

    运动打卡是一种很时尚的运动监督检查方式。给各班级布置运动打卡任务时,教师需因人而异地设置弹性化作业,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够增强体质、提高体能的清单列表。如智力低下的学生,可和家长动手制作毽子、沙包、陀螺、方木等小型运动器材,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身体过于肥胖的学生,要完成减少摄入高脂肪食物的任务;耐力、手部力量不够的学生,可跟家长完成对抗拉推、打羽毛球、打篮球等任务……

    4.正向激励,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的潜能。体育弱势群体更需要成就感,所以教师可采用多元化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运动积极性,保持持久的运动兴趣。

    (1)调整评分比重,兼顾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评价应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反映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独特的个性化发展水平,让学生表现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从而建立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正向鼓励出发,着重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态度、表现情况和进步幅度,考评结果要能够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并成为他们继续努力的新起点。对体育弱势群体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评价(占25%),主要考核出勤、态度与表现,包括是否遵守常规、是否积极参与运动,以及练习次数、时间以及遇到困难时的表现等;二是纵向比较评价(占25%),比较学生一学期每周的成绩折线图,看是否有所提高,进步的幅度如何。这样能让体育弱势群体不断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超越自我的决心。

    (2)自选考核项目,展示个体优势

    必选运动项目——国家体测项目(占25%),根据各年级体能测试标准,对学生各个体能测试项目进行考核。

    自选运动项目——开学时,教师提供自选运动项目菜单,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申报自选运动项目并参与训练,期末时参加该运动项目的考核(占50%)。

    “游园式”的走班体育课程提供的自选运动项目较多,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身体瘦小的学生在灵活性方面优于他人,可以选择轮滑、花样踢毽子、踩高跷等运动项目。自选运动项目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优势,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3)奖励体育器材,满足个体需求

    每个月,对那些在运动中表现优秀或者进步较大的体育弱势群体可进行物质奖励。奖励的物品可以为魔方、魔力球、乒乓球、飞盘、陀螺、羽毛球、橡皮筋、柔力球、计数跳绳等小型运动器材。这种实物奖励的意义重大,不仅是对学生体育运动表现的一种肯定,还包含赞许、鼓励,能激励学生坚持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总之,在和谐、包容的氛围中,让体育弱势群体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测试项目,能有效调动他们的运动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体能素质。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抓好监督和落实,相信体育弱势群体也能转变成体育爱好者。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11期)2016-11-14浅析“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原因与对策浅析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氛围 评价 方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