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解析人物性格归因,破解法律观念淡薄之谜

    时间:2021-06-16 20:01: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性格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归因即是“三维归因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于1967年发明的心理学理论。“三维归因”指人们对行为因果归属分析总是涉及三个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人、所处的关系或情境。法律意识淡薄在我国农村一部分人心中由来已久,他们有的是不懂法,有的是无视法。有的人将结婚登记视为“走过场”;很多人认为女方订婚要“彩礼”是天经地义;有的子女通过“抓阄”来决定老人的归属,如此种种。在这些人心中,旧俗比新法牢固,金条比律条重要。一些地方领导和执法者也以被曲解的民意代替法意,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法不责众”、“私不举官不究”、“私举官难究”的“法外开恩”效应。法律意识淡薄不等于无是非,恰恰相反,越是法治不健全的地方是非矛盾越多,越是法律意识淡薄的人命运越凄惨。在农村,矛盾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家庭婚姻、土地、赡养三个方面。望着当事人因心理积淀情绪的爆发而气话互怼和火花四溅,望着她们眼神焦虑迷茫的空洞,我们既不能把她们“妖魔化”,也不能悲情化。地域环境的熏陶、消费主义的兴起、道德规范的脱钩使她们感情被利益绑架,法理被私欲吞噬。她们的矛盾纠纷,经过节目组调解,多数都能化干戈为玉帛,但也有的人“心结”难解。要想如司马光所言“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1]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人的法律意识是唯一的也是最佳的路径,而解析人物性格归因,正是通向这条路径的“特快专列”。
      一、解析人物性格归因的必要性与节目独创的“心理问询”模式
      随着社会转型和商品经济的渗透,我国农民从土地承包到进城打工、代际更替、土地流转……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法治思维发生了解构性的变化。农村、农民“万花筒”般的生活是法制民生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此时,我国电视主流媒体却遭遇了命运的浮沉,在传媒资源分配和利用上,越来越向精英人士、金融寡头、明星大腕“强势群体”倾斜,而农民、低收入、低文化、高龄等弱势群体却被边缘化。基于此,吉林电视台于2001年7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乡村频道,不久,便增设了《广角民生》这一以叙事乡村、诠释法理为主的栏目。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颁布后,《广角民生》开始侧重以调解为主、解法和评议为辅,他们首先调整机构、吸纳人才,聘请优秀专业律师和金牌调解员加盟。为了突出新闻与法律共性的本质特征——人的延伸和人性关怀,调整后的节目态势,由原来单纯的事件采访改为矛盾纠纷调解和人物心理问询。
      在调解过程中,现场和演播室互动,找到双方矛盾的焦点和问题的症结,齐心协力地进行启发和疏导。这期间,就涉及到如何控制局面,熄灭包括调解员和记者在内的三方随时可能爆发的怒气,这怒气会导致事态恶化、矛盾升级,它往往成为“道德指涉类”向“涉法类”、家庭内部矛盾向刑事案件、凶杀案件转化的重要节点。按照“三维归因理论”探讨法制民生节目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帮助当事人、节目组成员乃至广大受众提高认知自我和认知他者的法治思维能力,使现场的调解员、记者消除个人歧视和偏见,既不致于被简单的好人坏人道德两分法变得思维狭隘,也不会有铲强扶弱、替天行道只重感情与感觉的冲动,免除“舆论审判”的倾向,保持公正和平衡的标准,“客观中立”地把握交流与审视的分寸,为双方提供合理的辩驳机会。认知自我和认知他者,能够消除双方对立情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解构、利益格局的变革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显,人们的思想活动呈多变和复杂性,由此构成的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调解过程中,矛盾双方都说自己心理不平衡。有的是付出了没有得到肯定,有的是付出了没有得到回报,大多数是因经济利益分配不公。殊不知,心理不平衡,皆因人心太拥挤,表面上的利益纷争,实际是心理的争斗。一个人只有认知自我和认知他者,才能破解心理失衡的魔咒,走出心灵的误区。
      我们看到:《广角民生》主持人前置性的导语即是:问过去,你有几多好印象?问责任,你有几许担当?问情感,你有几多心伤?问性格,你有几分坚强?在调解过程中,节目组发现一个规律性的问题,即矛盾双方都觉得自己非常有理,都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不孝的述说自己如何为父母“卧冰求鱼”,不仁的述说自己如何与兄妹“肝胆相照”。从节目播报的内容看,在当今东北农村社会中,存在两种亟待解决的现象和问题:一是20多岁至30多岁的男青年普遍感到经济压力大,他们面临着买房买车、过“彩礼”以换取女方的以身相许,还要有缔结中止、人财两空的预期和担忧;二是70岁至80歲以上的老年人家中儿子越多的家庭矛盾越多,老人越是老无所依。这两种现象和问题的背后还是男女恋人之间、男女夫妻之间、儿子儿媳同公婆的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人格的不平等,女人的“强势”让男人望而却步,儿子的“懦弱”令老人伤心无奈,我们找出造成这些不平等的内外归因,也就拿到了通向他们心灵路程的护照。
      二、农村“女强男弱”之现状与历史成因
      1、女人的“强势”与男人的“懦弱”
      女人的强势可以从正能量和负能量两方面体现,身上正能量突出的强势女人能干大事,她们有理想有抱负,正直善良,宽宏大度,聪明睿智,她们堪称女强人。当然,正能量突出的女强人身上也不可能没有缺点。负能量突出的女人身上也有优长,只不过她们的负能量更加突显,她们的负能量主要体现在对男友、对丈夫、对公婆的强权霸道、不尊不敬,对婆家的同辈人计较攀比,不知感恩。男人的“懦弱”不是真懦弱,他们原来孝敬父母,外出打工、回乡种田,为人处世都是佼佼者,只是在女友和妻子面前如同得了“软骨病”,成了典型的“妻(气)管严(炎)”。他们有的在母亲和妻子两个“强势”女人的夹缝中生存,只好选择沉默;有的为了维系家庭不得不违心屈从妻子;他们反抗的方式是借酒浇愁、打骂女人,似乎很强势,实际是人在丧失主体意识、丧失自我后的盲目逞强——自负。自负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心理学上叫“代偿”。他们表面逞强,内心还是弱者的自卑,人格的软弱决定了他们命运的不幸。如2015年4月10期《你咋成了别人妻》男女双方无视《婚姻法》的存在,二十年前只办过婚礼酒宴,没登记就开始过日子,如今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女方却突然离家出走,嫁给了另一个男人。结婚不登记,让女方钻了法律的空子,男方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苦酒自饮苦果自尝,这一切都源自女方的“强势”,男方的“懦弱”,男方说,自己要登记,女方不干,啥都得听她的。又如2017年1月20期《我想远离婆家人》的儿媳只因公公欠自己一万块彩礼没有兑现,便带着两岁女儿搬回娘家居住两年,丈夫多次劝说不归。她要求公公兑现一万块彩礼钱,还要求将家搬到外地,与婆家断绝来往,儿子虽有不愿不舍,却也点头默许,公公为了儿子只好还“债”。此类爱情悲剧在农村并不少见,“强势”的女人更是比比皆是。这些女人成了“有法不依”的始作佣者,男人成了“有法不依”的替罪羔羊。但这些女人还从不承认自己的性格缺陷,文化低的埋怨老天对智慧分配的不公,家底薄的怨恨结婚彩礼给的少。这一切与她们伦理道德的缺失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据了解,东北农村的女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普遍掌握家庭經济大权,女人从和男人确定恋爱关系的那一刻起,即便是“丑小鸭”也变成了“白天鹅”。结了婚,她们无论识字多少,都牢牢抓住财权,成为家庭的主体,男人成了附属,自然也就没了话语权。女人权力倚重的家庭,客观上成了她们伦理道德缺失的温床。

    推荐访问:归因 淡薄 之谜 人物性格 解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