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理工科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时间:2021-06-08 00:01: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为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跨专业协同、师生协同、行政学团协同和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的“三协同、一转化”模式。该模式在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实施不到2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介绍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一些具体运作方法。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 科技创新
      
      自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2007〕1号文件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活动。为贯彻我校“强素质、厚基础、突创新、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在吸收其它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三协同、一转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模式:跨专业协同、师生协同、党政学工的协同,实现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三协同、一转化”模式在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实施不到2年时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在2007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项目评奖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对此,本文将介绍我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一些做法,以期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跨专业的协同创新
      
      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试点(基地)选在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院共4个专业: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主要以矿业为行业背景,按“大资源、大环境”的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置。各专业的学科交叉与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从学科上看,面向行业的跨专业协同创新是可行的。另外,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的,因此,它可以是跨专业的。基于这一特点,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时,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各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学院提供的研究方向自由地选择指导老师和研究课题。
      跨专业的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实现。通过跨专业协同创新,使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需要较宽的知识面,既需要个人的智慧,又需要集体的合作。关于这一点,学生认识非常深刻。如废物资源利用团队,学环境工程的同学知道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提取可利用物质,但要进行废渣的前期分离就需要学矿物加工的同学了。这次获奖项目中,有3项是跨专业协同创新性成果。
      
      二、导师辅导下的师生协同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要选取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学生骨干力量。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注重过程,也注重效果。因此,需要指导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这也是师德的充分展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表明,无论老师所指导的团队是否获奖,凡是治学严谨、指导认真的老师都受到同学们的爱戴和尊敬,同时也促进了学风建设。当然,评价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效果需要以取得的成果来检验。对此,我们的经验是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教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这次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的5项获奖项目中看,有4项是教授指导的。因此,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虽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参与,要尽可能增大覆盖面,但有可能学生规模会超出创新实验所能提供的条件,另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所以,让大二、大三的学生都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不合适的。我们的做法是采取“双向选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指导教师根据学习成绩和特长选取学生,或由学工部门为指导老师推荐学生。如2006年学生报名人数比例达90%以上,经过“双向选择”,有50%左右的学生参加。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之初,并没有期望能取得很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而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同学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作科学研究。于是学院最初定的目标是发表2篇论文,争取获1项省级奖。而最后的收获是意外的,发表文章十余篇,获专利1项,省级奖6项,名列省属高校第一。
      
      三、行政学团齐抓共管的协同创新
      
      武科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党政学团齐抓共管的协同创新。校长亲自抓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基地主要组织成员有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教务处负责教师的组织安排,学工处负责学生的组织、科研过程安排,校团委负责科技活动宣传、竞赛活动申报、组织专家评审、成果推荐等工作。院长、书记直接关心、监督创新基地实施进程,组织动员并直接参与大学生科技活动。可以说,我校大学生科技活动如果没有校领导的重视,没有党政学团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和大力支持、没有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今天的成果,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精心选择具有创新点的课题非常关键。我们总结出“选题三要素”:一是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具有创新性、工程背景和实用意义;二是要以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三是要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我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大特点是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如2006年筛选的17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全部是实际科研课题,其中有5项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因此,所选择课题的起点高,国内外研究少、创新性强,使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能接触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使学生在文献查阅、独立思考、总结分析、报告撰写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受到系统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把科研资源转化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
      
      五、结语
      
      “三协同、一转化”模式是根据我院理工科专业特点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提出来的。跨专业的协同创新体现的是团队精神,体现的是综合知识的应用。为了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要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取得成果,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特别是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创新型实验为具体形式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培松, 谢慧荣.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探讨[J].文教资料, 2007.
      [2]吴秀霞.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29):4-6.
      [3]曹小华, 吴青, 李文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团队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23(3):22-24.
      [4]冯林,芦新宇.学生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6):36-27.
      [5]姜生元.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44-46.
      [6]郭树航.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3):109-112.
      本文系教育部2005年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30),湖北省2006年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60222)。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推荐访问:理工科 协同 实践 培养 能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