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个代表人物 [关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研究的综述]

    时间:2018-12-26 03:32: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8世纪中叶,在维也纳形成了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成熟。其音乐特征主要如下:
      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尽管古典主义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
      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和声及其调性关系的体系成为音乐结构的框架。
      3音乐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奏鸣曲式代替了古典组曲、托卡塔等曲式,在这一时期,变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4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宗教内容作品,人文主义取代了宗教性,“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
      笔者首先阅读了十篇文章,笔者称之为“风格、历史、美学”,基本上从音乐文化、音乐思想的角度上来描述了古典主义时期以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
      陈晨的《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风格的对比初探》这篇文章从七个方面比较了钢琴的作品风格。(一)音色的比较。巴洛克时期重视每个音符的触键,音色高贵典雅。古典时期钢琴的音色强调手指的颗粒性,作品的音量和声音的厚度远远超于巴洛克时期。(二)速度的比较。(三)力度的比较。(四)和声的比较。(五)触键的比较。(六)装饰音的比较。(七)踏板的比较。作者虽未能从具体作品入手,但是通过这些比较,以小见大地概括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石芳的《浅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这篇文章简述了两个时代的特征,在风格上进行了一番比较。
      谈云波《古典音乐的形式特点和幽默特性》这篇文章的特殊性在于古典主义音乐中的“幽默”。作者列举了几部作品中的一些巧妙特殊的安排,如海顿《时钟》交响曲中的一个片断,伴奏被移到上方领域等等,说明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上充满即兴自由的特点使幽默与滑稽在音乐表现上成为可能。
      维也纳古典乐派一向被认为和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莫扎特的歌剧就是以民歌为基础的。丁翼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民间音乐因素》这篇文章,作者先是摆出了一些音乐理论家的观点,比如李应华认为“海顿清新朴素的旋律,在气质上保持着与民间音乐的联系”。但是,这些基本上是停留在一般原理的叙述上,如与民间音乐在精神上和体裁上的联系,用实证的方法剖析其内部联系的较少。这使得人们可以质疑大师们是否真的运用了民间音乐。然后作者从几个方面讲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所接受民间传统的范围和类型。1旋律型;2旋律程式,风格要素和风格类型;3追朔渊源。在这之后,作者又讲述了如何理解古典乐派作品中的民间因素,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维也纳乐派的音乐与民间音乐是密不可分的。
      王冰的《论启蒙运动对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的影响》这篇文章是从历史的角度,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论述了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作者提出了古典乐派的音乐思想,是在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下确立的。然后,作者描述了18世纪欧洲的政治状况,启蒙运动的状况。在此之后,分别论述了启蒙思想对三位音乐家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影响,最后稍作了总结。颜婷婷的《管窥西方18世纪赞助制度与音乐的关系――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例》也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论述赞助制度对于音乐的影响。音乐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历史的背景的。作者说到,古典主义时期崇尚理性,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与赞助制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生活在赞助制度下的音乐家,一方面有着非凡的音乐才能,一方面受赞助制度的制约,为满足赞助人的需求,同时还要克制自我,以一种极其客观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很少顾虑到个人情感。这种克制和追求客观,恰恰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一个体现。作者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例,分析了赞助制度对这三人的影响,并且列举了一些音乐作品来论证。
      柯扬《音乐本质的形而上追问-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音乐美学观》和高�晓《感性与理性之间-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音乐美学之思》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在此不一一讲述。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是古典主义时期最有代表的三位人物。对于这三个人的研究的文章也非常多。
      一、莫扎特与海顿
      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莫扎特与海顿》。吕晨的这篇文章从两人的出生背景,生活状态,接受的教育等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比较。作者提出,海顿生活长久,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主义时期的漫长的七十七年,海顿能够从巴洛克音乐中获得切身的体验,而对于莫扎特来说,巴洛克那些传统的东西,更像是上辈留下来的遗产。这一段指出了两人所受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影响程度不同。文章中还提出,海顿和莫扎特这两位作曲家相互影响,莫扎特曾强调说,他从海顿那里学会“应该怎么样写作四重奏”,海顿晚年创作的交响曲里也吸呐了莫扎特的特色。
      海顿
      海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徐东妮的《海顿钢琴奏鸣曲浅析》这篇文章从海顿的钢琴音乐作品出发来探究其音乐特性与艺术成就。作者提出,在钢琴奏鸣曲创作领域,海顿曾受到巴赫的深刻影响。奏鸣曲是海顿音乐创作上最早开拓的领域之一,在18世纪60年代初,海顿创作了其早期的键盘奏鸣曲,结构为:“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快板、小步舞曲、快板”三乐章的结构,是统一调性。1767年后,海顿力图尝试新的创作步骤和内容。狂飚运动所提倡的个性解放、追求创作自由的呼声,得到了海顿在音乐创作上的响应。在他的奏鸣曲中,海顿一改偏爱大调的习惯,改用小调写作。C小调Hob,XVI/20奏鸣曲是海顿最具深刻内涵的奏鸣曲之一,整首奏鸣曲在温柔的诗意和激情的狂热之间进行强烈的对比,造成极具戏剧性的效果。同时,小调特有的调性色彩使人感到作品内涵的悲怆情绪。作者提出,海顿的奏鸣曲也对后来贝多芬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到1780年后,海顿的奏鸣曲中出现了戏剧性对比、力度和调性的强烈对比的创作手法。他的作品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合理结合,对情感主义加以控制。这正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一大特点――形式和内容的均衡。1784年之后海顿的晚期的五首奏鸣曲,每首作品都有着显著的个性特点、强烈的戏剧性、丰富的表现力,展现出海顿非凡的音乐创造力。作者列举了C大调奏鸣曲Hob.XVI/50,E大调奏鸣曲Hob.XVI/52,对这两首奏鸣曲的各个乐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作者总结得出,海顿对钢琴奏鸣曲的贡献有:独创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曲发展原则;强调并完善了奏鸣曲的乐章以及段落之间“对比”原则,在主题、曲式、风格以及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的对比和呼应上力求完美均衡的原则。这些,都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精髓。
      姚德利的《海顿交响曲的贡献与风格》这篇文章,点明了海顿确立了交响曲的固定形式。第一乐章―快板,一般是表现英雄人物的性格,歌颂斗争精神和创造力的;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一般表现哲学思想、爱情生活及自然风光等;第三乐章―稍快或快,常用舞曲表现群众舞蹈、休息或娱乐的场面;第四乐章―快板,常用来表现斗争的胜利、英雄的凯旋或人民群众狂欢的场面。
      刘珂《浅析海顿音乐创作风格的转变》等几篇文章重点介绍了海顿创作的三个时期的作品,创作风格,在此不一一陈述。
      莫扎特
      雷兴明的《短暂贫困的一生与阳光般欢快明朗的音乐――莫扎特音乐与生活的矛盾谈析》虽然没有直接从音乐上描述莫扎特音乐的风格,但是从他的生活背景,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探究了莫扎特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特点。
      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王春燕的《浅谈莫扎特歌剧的平衡性质》这篇文章说道,莫扎特的音乐就是平衡、平和、中庸。而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平衡”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作者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平衡”。(一)音乐和戏剧的平衡。莫扎特用音乐的手段展现了戏剧的发展。他摒弃了阉人歌手千篇一律的唱腔,突出声部对比,使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莫扎特还善于用重唱展开戏剧性情节,运用乐队来造成戏剧性效果。(二)生活和艺术的平衡。莫扎特的歌剧排除了政治上尖锐的矛盾,他虽然歌颂了第三等级人物,反对宗教等级制度,但是对教会存在幻想,希望用理智来启迪贵族,所以他的作品都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矛盾激化不大,体现了生活和艺术的平衡。(三)正歌剧和喜歌剧因素的平衡。莫扎特把这两种歌剧的角色互融了,使正歌剧角色简单化,喜歌剧角色复杂化,个性化。最后,作者总结得出,莫扎特的歌剧处处贯穿“平衡”,从而形成了其歌剧的独特风格。
      吴文翰《莫扎特声乐作品演唱的艺术风格》这篇文章中提到了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作者说道,他的艺术歌曲多为即兴创作,风格多样。有的以海顿的歌剧为范本,有的是意大利式的歌曲,有的像歌剧的咏叹调等等。
      郭玉华的《感受古典的魅力 放飞艺术的灵魂――浅析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K.533》这篇文章,通过音乐分析的方法论证了莫扎特的音乐的风格。作者通过曲式结构、和声的分析,得出结论:莫扎特大多数的钢琴作品均符合古典主义思潮那种结构对称、形式方整的布局原则,但是这部作品,莫扎特一改以往短小、简练及结构方整的钢琴奏鸣曲创作方法,在结构规模、调性布局以及复调与和声交织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预示了古典主义时期晚期的音乐创作风格。
      张良宝的《从K.467管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这篇文章先引入了协奏曲的概念,大致上介绍了莫扎特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然后,作者对K467这部作品进行了曲式结构上的分析,并介绍了创作背景。作者通过分析,得出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显著特征:保留了巴洛克协奏曲的某些结构但又有自己的独创性:如在呈示部中清晰地刻画出全乐章的主要主题,调性建立在主调上等等。在此之后,作者介绍了莫扎特音乐语言的融合性抒情性和戏剧性。最后,作者总结得出,莫扎特的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是近代协奏曲的“创始人”,他确立了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形式,并将乐团提升到与独奏平等的地位,而不再是伴奏的角色。莫扎特对协奏曲所作出的贡献相当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贡献。
      二、贝多芬
      关于古典主义音乐的文章,以研究贝多芬的最多。
      笔者将关于贝多芬的文章进行了分类,分为作品总述,音乐分析,风格描述,还有从美学角度上的分析。
      张亮《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和杨文兴《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浅析》这两篇文章都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进行了概述性的分析。一开始先简略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一生的主要作品,点明了“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先河的跨世纪、跨乐派、里程碑式的音乐巨人。”然后,又阐述奏鸣曲的概念、贝多芬32首奏鸣曲的重要地位――被欧洲音乐史誉为“新约全书”。在此之后,介绍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是按年代和风格分的。这几个方面,两篇文章的观点是一致的。
      两篇文章又有不同之处。前一篇文章的观点是: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西方欧洲社会激烈的变革和动荡,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和自身的音乐才能,使他创作作品的表现力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他的作品是时代特征与个性结合的产物。32首钢琴奏鸣曲,不但体现了他个人风格的演变,也显示了钢琴音乐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而后一篇认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吸收了当时进步的法国革命音乐中的英雄的调性,使作品具有时代感和民族特点,找到一条通往古典主义最后境界的道路,预示着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
      两篇文章的观点看起来近似,实际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这里,前一篇认为,贝多芬的奏鸣曲具有时代性,在后期已经转变成了浪漫主义的风格;而后一篇认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不仅具有时代性还有民族性,找到一条通往古典主义最后境界的道路,预示着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观点的差别就在于,贝多芬后期作品到底属于古典主义派别还是浪漫主义派别,这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音乐分析和风格描述的几篇文章在和声功能分析上,曲式结构,风格特点等等方面对其中的一首或几首作品进行了分析,以小见大,最后总结了贝多芬作品的特点与意义。
      比如王建忠的《试论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的音乐艺术创新》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证了音乐艺术上的创新。(一)打破传统、开创引子的新途径。文中说到,正规的奏鸣曲式乐章开头总有一个完整清晰而含蓄的主题,主题呈现以前的东西,都是引子性质的,并且引子和后面部分截然分开。而这首交响曲的开头部分很难被称为引子,打破了传统的惯例。(二)末尾乐章引入合唱式交响曲写作的创举。(三)曲式和声配器方面的创新。(四)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最后得出了结论,贝多芬是继承古典乐派之精华,首开浪漫音乐之先河的一位音乐大师,作品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鲜明的个性特点(英雄性)和时代特点,完美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戏剧性和哲理性,对社会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热爱。
      欧阳绍清的《贝多芬交响乐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篇文章,全文旨在证明作品所具有的英雄性特征。(一)英雄的诞生。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法国人民推翻封建专制,倡导共和精神,引起了贝多芬的共鸣。《英雄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理想中的英雄形象、英雄的生活和斗争,以及英雄为崇高目的而死的思想。(二)英雄的成长。作者以《命运交响曲》为例,认为此曲是贝多芬“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的表露和体现。乐曲深刻地表现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反动的专制暴政、反民主反自由思想的顽强斗争和悲壮激昂的战斗情绪,讴歌了人民群众启示磅礴的力量和刚毅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三)英雄的涅�。作者以《合唱交响曲》为例,歌颂了人类伟大和团结的精神,从理想化的自我层次中升华,以至拥抱全人类。最后,作者总结性指出贝多芬的交响曲集体现了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加以概括。
      在音乐美学方面上,陈越红的《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哲理分析》这篇文章非常全面地阐述了贝多芬的音乐思想。这篇文章运用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分析贝多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基础上,探索了贝多芬音乐同他的古典音乐先驱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并特别阐明了贝多芬基于进步文化哲学思想,完成了音乐美学史上地空前的伟大革命。这篇文章从思想上、文化上的高度去探究了贝多芬作品中所孕育的内涵。
      还有一些文章,从表演方面论述了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特征,在此不一一细述。
      另外一些文章,从非音乐的角度描绘了贝多芬。比如《解读乐圣-贝多芬的遗嘱》,《“乐圣”贝多芬派别分析》。这两篇文章分别从遗嘱的一些细节和贝多芬的日常生活方面解读了贝多芬这个伟大的人物。虽然没有音乐史的角度研究,但是也为研究贝多芬补充了很多事实根据,使贝多芬这个人物鲜活起来,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总结
      笔者对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文章进行了综述,对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的风格与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精华,可以说是整个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之一,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音乐起着重要的影响。后人对这一派别的研究比较全面,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角度的研究,还是从风格特征、音乐分析、音乐美学等等角度的研究,都有所涉及。笔者对其进行综述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的内涵,另一方面有助于挖掘古典主义时期其它音乐的特征,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参考文献:
      [1]陈晨.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风格的对比初探.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1.
      [2]石芳.浅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河西学院学报,2003.06.
      [3]谈云波.古典音乐的形式特点和幽默特性.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4]保尔・亨利・朗.文艺-学术中的古典倾向-选自-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第十三章.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03.
      [5]利奥・特莱特勒.音乐历史编纂学当前的争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04.
      [6]丁翼.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民间音乐因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4.
      [7]王冰.论启蒙运动对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的影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8]颜婷婷.管窥西方18世纪赞助制度与音乐的关系.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9]柯扬.音乐本质的形而上追问―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音乐美学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4.
      [10]高拂晓.感性与理性之间―德国古典美学中的音乐美学之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4.
      [11]吕晨.莫扎特与海顿.音乐爱好者,2006.05.
      [12]徐东妮.海顿钢琴奏鸣曲浅析.艺术百家,2003.02.
      [13]姚德利.海顿交响曲的贡献与风格.运城学院学报,2004.02.
      [14]刘珂.浅析海顿音乐创作风格的转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15]雷兴明.短暂贫困的一生与阳光般欢快明朗的音乐――莫扎特音乐与生活的矛盾谈析.美与时代,2003.07.
      [16]王春燕.浅谈莫扎特歌剧的平衡性质.美与时代,2003.11.
      [17]吴文瀚.莫扎特声乐作品演唱的艺术风格.美与时代,2003.03.
      [18]郭玉华.感受古典的魅力 放飞艺术的灵魂――浅析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K.533.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19]张良宝.从K.467管窥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20]张亮.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音乐天地,2004.05.
      [21]杨文兴.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浅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03.
      [22]王吉利.贝多芬《c小调主题及三十二首变奏曲》的和声技法分析.齐鲁艺苑,2005.02.
      [23]姚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征分析.音乐探索,2004.04.
      [24]徐彬.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音乐生活,2007.02.
      [25]王建忠.试论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的音乐艺术创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26]孙伟亮.穿越古典时空 奔向浪漫天地――贝多芬交响奏鸣套曲的创新性浅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27]朱虹.从《悲怆》探析贝多芬的作品风格.铜陵学院学报,2006.01.
      [28]欧阳绍清.贝多芬交响乐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9]陈越红.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哲理分析.中国音乐学,1998.04.
      [30]陆志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美学简析.美与时代,2005.10.
      [31]吕东方.解读乐圣-贝多芬的遗嘱.音乐天地,2007.01.
      [32]徐枫.“乐圣”贝多芬派别分析.美与时代,2003.12.
      [33]李建林.膜拜大师-贝多芬.黄河之声,2006.07.
      [34]张奕峥.试析贝多芬作品中的管乐演奏.艺术研究,2006.01.
      [35]刘璐.贝多芬《第12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内蒙古艺术,2003.02.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06级普招硕士)

    推荐访问:维也纳 综述 古典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