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双服务?四发展?五共同

    时间:2022-09-27 21:30: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赵军 刘微 董方敏

    摘 要:为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供需脱节问题,需要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内容包括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双服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落实“四发展”;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五共同”。结合地方高校实践,该改革优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结构和效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三峡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了以“双服务、四发展、五共同”为理念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该改革有效地保障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较好地响应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期待,可以为同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背景与问题

    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不对求问题,人才供需的脱节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1]。这既涉及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更涉及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效益。三峡大学作为一所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坚持传承行业院校专业优势,彰显地方院校区域特色,将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

    伴随着国家水利电力行业的转型加速和中部崛起的进程推进,三峡大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规模和质量的主动适应问题,还有结构和效益的深度契合问题,更是能力和体系的优化问题。学校如何抓住机遇回应挑战,如何更好地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这是学校改革和发展必须直面的大环境、大问题。

    这些问题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进一步具体化,也就是如何对接社会需求,破解人才培养在结构上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接不够的问题;如何创新培养方式,破解人才培养在体系上相对弱化、“1+1>2”效用不明显,以及促进学生“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构建协同机制,破解人才培养在运行上产教融合难深入、校企合作难持续,以及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的问题。

    二、思路与方法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三峡大学先后依托国家级以及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系统思维创新改革举措,坚持需求逻辑与教育规律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传承发展与改革创新结合,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建机制着力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改革,理念上可简化为“双服务”“四发展”“五共同”,实践上可对应为调结构、转方式、建机制。简化路线图如图1所示。

    三、改革措施之调结构——强化“双服务”

    三峡大学坚持社会需求内部化。通过调整和优化部门院系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资源配置结构,搭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强化“双服务”(服务水利电力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调部门院系结构。首先,强化内外合作、增设协调部门。一是成立求索学院,挂靠教务处,主要职能是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对接,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二是成立独立的社会服务办公室,将社会服务职能从过去的科研为主拓展为教学与科研并重。三是成立医学部,整合医学院和6个临床医院教学资源,助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学院布局。一是将电气信息学院调整为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以适应电力行业与新能源发展需求。二是组建水利与环境学院,以适应后水电时代环保、生态以及大土木需求。三是增设材料与化工学院,顺应区域特别是化工、新材料等地方战略支柱产业的发展。四是组建生物与制药学院,助推三峡生物、食品、医药科技的发展需求。五是组建机械与动力学院,顺应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六是将田家炳教育学院独立建制,组建师范学院,以推动区域教师教育发展。

    (2)调学科专业结构。一是做好“关停并转”。开展工程类、医学类、师范类专业认证,关停不达标专业,坚守专业办学底线;对发展缺乏主动、后劲不足的专业,先减招,再停招,促进专业合并或转化。近年来关停化学、生物学等8个专业,对生态学等4个专业实施隔年招生。二是做好“加減乘除”。对行业和区域需求迫切的新兴专业做加法,如新建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6个新兴专业;对专业人才存量过

    大、就业不景气的专业做减法,先后调减12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对人才培养有特色的专业做乘法,打造“金专”,发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倍乘”效应,先后获批1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对服务对象相似、专业基础相近的专业做除法,做大“分母”,将39个专业纳入16个学科大类,开展大类招生和培养。不断促进专业办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3)调资源配置结构。调整预算分配模式。变“以学生规模为主导的保运行”预算分配模式为“学生规模与产出并重”的预算分配模式。学院预算分配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产出挂钩。调整目标考核模式,强化重大目标、核心目标的激励导向,设立改革创新奖、突出贡献奖、综合优秀奖等奖项;倡导办学主体由“学校”向“学院”转变,鼓励学院自定特色目标,因院制宜、错位竞争,找准自己的生态位。该模式在个别学院试行后全校推广,并获得省级试点学院称号。

    四、改革措施之转方式——落实“四发展”

    三峡大学坚持培养方式系统化。通过开展“思政课+”“应用型+”“互联网+”教学改革,整合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发挥“1+1>2”效用,落实“四发展”(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1)聚焦价值塑造,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实和发展“五个思政”。将思政课作为价值引领的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以此为基础结合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建构了一体化的“思政课+”价值塑造体系,详见图2。“五个思政”一体化建设,分别从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五个方面,合力构建大思政教育结构,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发挥思政教学育人价值[2]。2B8008D1-B7CE-47EC-8CB9-02756765EBB2

    (2)创新培养模式,开展“应用型+”教学改革,为学生搭建成长立交桥。深化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将应用型培养模式与其他培养模式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形成了“应用型+订制化、应用型+复合型、应用型+双创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应用型+”培养模式。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类型相对单一、培养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对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普适性的借鉴意义[3]。

    (3)完善育人生态,开展“互联网+”教学改革,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针对“互联网原住民”特点,建设“互联网+学习、互联网+教学、互联网+管理、互联网+资源”的“互联网+”育人生态(参见图3)。学校入选全国首批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20年突出贡献奖”。“互联网+”的教学将重塑学校教育领域,拓展优质教学资源,推动学生自主互动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4]。

    五、改革措施之建机制——深化“五共同”

    三峡大学坚持协同机制立体化。通过畅通协同联系机制、丰富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协同改进机制,优化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深化“五共同”[5](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保障培养条件、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1)畅通协同联系机制。构建合作框架,形成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培养委员会的校院两级合作框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框架。明确责任实体,以专业(群)为单位,形成以专业(群)责任人牵头,行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对接共同体。保障经费投入,制定校级专业责任教授、院级专业责任人管理办法,明确专业责任教授、专业责任人的工作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的常态化运行。

    (2)丰富协同育人机制。一是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发展策略。制定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管理办法,邀请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经历的业界精英开设课程、编写教材、举办讲座、担任导师等;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基层一线、生产车间挂职、培养、锻炼。二是采用“搭平台,建基地”方式方法,每年以不低于2000万元的额度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基地,先后建成以三峡集团、安琪酵母为代表的6个国家级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学校也获批为国家级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三是开展“做项目,提师能”方法手段,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7项,大范围全方位推进协同育人。

    (3)构建协同改进机制。注重问题导向、闭环建设、内外循环,以专业(群)为单位构建了校内外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协同改进机制,保障了“五共同”的运行效果。详见图4。

    六、改革结果与成效

    1.学生受益多

    本成果近十年来累计培养了5万名本科生。2014年作为全国14所高校之一,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学生人文素养显著提升,2021年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同批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据2022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学校位居全国第108位。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赛中,学校累计参赛项目1695项,參赛学生7338人,省级金奖获奖数和获奖总数均位列全省第5名。2021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校选派61组参赛团队参赛,共有53组获奖,其中,国家奖5项、省级奖48项,获奖率为86.88%。在2021年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5位学子获全国特等奖。

    2.培养质量好

    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单位、“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先进高校”。毕业生在地方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医药、化工、制造业领域的就业人数递增明显。学生在国家电网公司就业人数近年来均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全国第三;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比例与升学率逐年上升。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涌现出一批优秀校友代表,如疫情时期最美逆行者、“新闻联播”聚焦2分钟的护士唐光明(2015届),连续两年荣登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G20全球青年企业家精英人才任可(2016届),扎根基层赢百姓“厚爱”的“扶贫支书”蒋杭(2018届),项目入选“创客中国”全国500强、“蓝氢科技”创始人鲍昱良(2019届)等。

    3.教学支撑强

    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显著,学校入选湖北省“双一流”高校建设行列。教学建设,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平台类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成果,均呈倍数增长(详见表1),其中16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显著,《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年)》显示,学校一直位于湖北省属高校第1位。改革后弥补空白并获批3套国家规划教材;先后获批教育

    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

    参考文献:

    [1] 汤正华,周泽民,张兵.要素融合:高质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之策[J].江苏高教,2020(05):77-81.

    [2] 喻江亭. 新时代高校“五个思政”一体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3] 赵军,赵新泽,李卫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40-43.

    [4] 尚俊杰,张优良.“互联网+”与高校课程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5):82-88.

    [5] 谢晓庆,周宣红,赵春菊,等.基于能力塑造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三峡大学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06):105-10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政策驱动研究——以湖北省为例(19D025)”]

    [责任编辑:周晓燕]2B8008D1-B7CE-47EC-8CB9-02756765EBB2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9期)2022-04-12“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环球时报(2016-07-26)2016-07-26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推荐访问:发展 服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