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神话对当代社会意义(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26 18:3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话对当代社会意义(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神话对当代社会意义(完整文档)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意义6篇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篇1

    鲁迅精神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直被人们所敬仰。他所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浩繁的作品,而且还有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和平年代的青年来说,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是尤为重要的。它能使我们记住那段屈辱的的历史,激励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学习。希望读过本文的人在重大抉择面前,能够想到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而奋斗了一生 ,——横眉冷队前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从而能够得到一些力量和启示。

     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鲁迅的身上,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历史内涵;
    其作品所显现的人文情怀、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至今辉耀着文学史册。他的创作实践所凸现的强烈的政治意识,“立人”思想,文艺批评坚持的“求真”精神,对同样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青年鲁迅《自题小像》的诗作,就是一篇担忧国家命运、决心以血献身的宣言。他与在日本留学的一批反清志士关系甚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光复会。他的小说《狂人日记》直指“吃人的社会”,呼唤“救救孩子”;
    《药》颂扬革命先驱夏瑜,抨击没落社会的黑暗。大量评论时政的杂文,都是指向旧制度、旧文化的“匕首”和“投枪”。鲁迅在各类政治活动中都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参与者,他参加了浙江两级师范驱逐守旧校长夏震武的“木瓜之役”,参与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在《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等许多进步宣言上签名。他支持左翼作家,成为“左联”的精神领袖,痛斥北洋政府屠杀爱国学生而作的《纪念刘和珍君》,痛悼左联五烈士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鲜明地表现了他反对暴政、鼓呼民主、争取人民权利的立场。

    文学作为反映时代的镜子,脱离政治(政治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不可能的,这恰如一个人想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那样荒谬。没有对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的关注,没有对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宏愿产生热情和冲动,哪怕是最有文学天赋的作家也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对此,鲁迅早就指出:“政治先行,文艺后变”,“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为改革社会、改良国民素质拿起文学这武器,因而鲁迅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家的同时,也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一生批判国民性的奴性和“奴隶道德”,自身以“追真”为人生态度。他思想敏锐,见解深刻,任何时候能坚持真理,分明是非,敢说真话,铸成了没有媚骨的刚正人格,没有俗颜的劲直文风。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展现的是一个敢于直面人生、敢于革故立新的斗士形象。“五四”时期,针对当时的黑幕派、鸳鸯蝴蝶派小说,他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与“太阳社”、“创造社”论争,后来“两个口号”之争,他都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畏人众势大。对某些人以“革命工头”、“奴隶总管”自居,以“扬鞭”为业,他表示不满并予以严厉的反击。鲁迅对梁实秋、章士钊、陈西滢、胡适等名人,都有过尖锐的批评,即使对“国粹”中医和“男人演女人”的京剧,他也坦率地批判过。这种勇气和率真,难能可贵。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对研究鲁迅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鲁迅文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复杂的。鲁迅称杂文为“杂感”或“短评”,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则是和鲁迅的名字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商尚的文学楼台”(《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杂文是一个未经规范化的文体,在意义上,它是一种无体之文。鲁迅说:“我的杂文,所写的是一眼、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几乎是或是一形象的全体”, “‘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 杂文也被鲁迅称之为“杂感”或“短评”。鲁迅曾经“想到可以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代表这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为一部中国的‘人史’”;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现在人们常说的,要想了解中国的特别国情,就要了解创造这特别国情的中国人;
    而要了解中国人,莫过于细心阅读鲁迅杂文这一文献:这是有道理的。

    鲁迅杂文对自由创作具有重大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试去查一通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的确,总不能发现一种叫做杂文的东西”。他还说:“我知道中国的这几年的杂文作者,他们的作文,却没有一个想到‘文学概论 ’的规定 ,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他以为非这样写不可 ,他就这样写。” 这就是说,杂文是一个未经规范的文体,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无体之文。“无体”固然会给它的学习、推广、再产生造成困难,却同时提供了特别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问“以为非这样写不可,就这样写”,一切出于内心 自由欲念的驱动,最方便地表达 自由。可以说,正是因为杂文这种“无体的自由体式”才使得鲁迅天马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看到,鲁迅是那样自由地飞翔于杂文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进行着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性的思考,无忌地出入于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心理、民俗、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以至自然科学……等各门学科,无拘地表现自己的大愤怒、大憎恶、大轻蔑与大欢喜,将各种艺术形式——诗的、戏剧的、小说的、散文的、绘 的,以至音乐的… …熔为一炉。鲁迅正是利用杂文这一形式,发挥他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他的文体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杂文”确实具有某种先锋性。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是最适合于他的文体。正如此,鲁迅的杂文,才具有了某种不可重复性。鲁迅杂文的“个人性”,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这一基本特征,利用它可以更直接地与现实对话,也更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鲁迅已逝世半个多世纪,解析他的精神,重温他的文学观,对照现实文学创作的状态,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在反思中清醒头脑,认清方向,汲取精神力量,这对推动和繁荣当代文学创作,无疑有积极的作用。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篇2

    浅谈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谈到儒学,我们会想到的是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当代社会,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我们看到西方物质文化和科学主义对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看到了这种物质文化发展到顶点时所暴露出来的缺陷: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导致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失衡;
    个人主义的膨胀,导致了对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威胁,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
    社会产品的增多,社会结构的扩张,人,作为物质世界的创造者,不自觉的湮没于物质生活当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十八大过后,一大批高官因为腐败,生活作风问题落马,这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例证。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失去了其主体性和自身主体价值。西方文化的这种缺陷的暴露为东方儒家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契机,儒家文化开始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知。而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我看来在于其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政治价值三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道德价值。众所周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不仅需要法律,也需要道德。与之相适应的公民社会是法制社会,同样也是道德社会。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儒家文化强调人道与天道的一致,强调以义制利,忠恕之道,互信互利,这些都符合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儒家伦理的道德超越性的现代价值体现。而当代社会,更确切来说是当代的中国,这种理念严重缺失,从三鹿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皮革奶,牛肉膏,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于我们来说迫切需要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信用体系建设。不仅仅是经济上需要儒家文化提供保障,在伦理方面,同样也需要儒家文化,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其次,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教育价值。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政治价值。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诸多大国崛起又毁灭,更有数百个帝国无声无息地诞生和消亡,而中华民族稳固屹立了数千年,。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没。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灵魂之所在,丢弃它等于自取灭亡。我们有责任重拾儒家文化,有义务将它弘扬传承,这说大了是民族的事,说小了则是我们的人生获取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肯定的关键。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篇3

    军训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作者:杨嵩松 谢东伟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第02期

            摘要:分析了大学生军训的意义,提出了当前大学生军训时思想和行动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改进措施。同时还对如何利用军训期间开展军事训练外活动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军训 教育 管理

            一、军训的意义

            学生军训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代,历史久远。但是我国直到建国之后,大学生军训才真正走上正规的军事化训练道路。军训是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它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都有一定帮助;
    同时也是国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军训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全民族的国防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解决一些在进行军训之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在军训的过程中,参加军训的同学们可以接受军事化的训练,学习军事化管理条例,学习国防的相关知识,以及我国在以往的重大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事迹,用抗战的鲜明事迹同当前的幸福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大家的爱国热情。从而引导着大家跟着党走,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这些过程能够起到很好的国防知识教育意义。

            二、军训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负责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是一个培养各种门类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一个地方。而军训是为了培养同学们正确的逻辑思维,以及锻炼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精神的一个地方,是一个培养综合人才的地方。

            经过三年紧张的高中生活,同学们步入校园,生活一下子放松了起来,很多同学自由散漫,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变得不能沉下心学习,吃苦耐劳认真学习的态度也早已随着高考而抛弃在了高中。进入大学后,第一个学期一直都在被身边的新鲜事物所吸引:社团、学生会、游戏、电影、谈恋爱等等占用了学生们大量的时间。晚上到了宿舍玩游戏,聊QQ,微信聊到大半夜,早上就起不来,甚至迟到、翘课,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正因为大学生人校伊始容易存在这种自由散漫的现象,所以大学生在本科人校期间必须经历一次军训,才能让他们的斗志和心态上转变回来,而不是用散漫的态度来度过四年的本科生活。我们通过观察军训前后同学们的态度转变情况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在军训过后都有了很大改变,学校生活有了目的性、规律性,对于国防知识也变得更加关心,同时集体荣誉感也更加强烈。学生们在学校只是上课时间在一起,下课之后都各自回到自己宿舍,之间交流比较少,导致同学彼此之间比较生疏,甚至一些不爱交流的学生除了自己宿舍的学生熟悉之外,到了毕业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都不熟悉的情况出现,到了社会也就没有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但是在军训期间,一个班级的学生吃住在一起,训练在一起,可以说是24小时待在一起,大家一起训练,一起完成军训的基本要求任务,不仅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增强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起到了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作用。即使军训结束之后,同学们心中还能牢记在一起吃苦训练的日子,这就类似于经历过高三的同学,这一生都不会忘记那年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同学和刻苦学习的生活。同学间的友谊逐渐浓厚,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得到加强,也就达到了军训的目的。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篇4

    国学经典对当代的教育意义


    不知是谁写的,言辞诚恳,意义深远,转发和大家分享。

    国学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与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面向:“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与自己的传统如此决绝。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的祖先的传统和文化一直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狠心地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许嘉璐先生语),大抵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统治精英,其核心内容就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的熏染。英国绅士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实际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有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了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那么,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涵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空无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合理调整和安排素质结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

    国学经典教育与人文教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真切体认,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现在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

    总之,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1919年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华民族最为波澜壮阔的文学解放浪潮,新式教育也由此蓬勃发展起来,近九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新式教育可以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可人们忽然觉得缺失了什么。

    那么,国学经典教育到底对少儿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三岁至十二岁的少儿处于语言摹仿期,有摹仿成人语言的本能倾向,背诵记忆完全符合学习语言的天性,在此期间在他们心中储存经典蕴含的“常理”、“常道”,对孩子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笔者随即问询了一些家长,他们对于国学经典教育非常认同。有位家长说:“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做事还有任性现象,但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慢慢理解经典的含义,悟出其中的道理。”是啊,不怕不懂,就怕不知道,不知道何谈理解和感悟呢。只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就不愁它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到那时,我们收获的将是道德、智慧、文明和责任。

    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提倡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国学经典文化,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一代新人,把中华文明弘扬光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推动儿童学习国学经典事业的发展,这必将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伟大工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看了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还看: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篇5

    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切有形有色的事物都是美术。大到一个国家、城市、地区的面貌,小到居室、餐具、食品、钥匙链等任何能够看到的小物件。它可以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环境美术、设计美术、装置美术、服装美术,以及一切民间美术和随着新生活需要而诞生的全部新的物类美术——诸如我们现在能了解的剪纸、陶艺、面花、布饰、摄影、插花等等,还有我们还不能了解的未来的更多的品类,以及它们的置放方式。

    美术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当代社会,美术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以及周遭的环境等等,都包含了美术、运用了美术,整个世界都是用美术来装扮的。美术无疑对我们的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美术美化生活

    美术是追求美并表达美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如果没有美术,世界就会变得简陋而枯燥。任何东西和事物在最原始状态下经过人为的修饰和装潢后将变得光彩夺目,令人赏心悦目。所以美术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将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升华为美,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对物质的改造来达到服务于人的精神意识享受的目的。说通俗一点,美术可以让事物变得美丽,让人们生活的变得更加美好。这是美术对社会最直观也最直接的作用。

    二、美术表现社会文化

    美术的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本是分散的,艺术家把这些分散的素材集中起来,用自己的构思去丰富它,用自己的构图来提炼它,使现实生活的某个断面更加典型,呈现出来的画面、形象都以典型化了的特点而打动欣赏者。反过来说,欣赏者在这些典型的作品中之所以能够被打动,就是因为可以从中更清晰地认识到生活的本质,从这些美的创造中获取到全身心的审美满足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的文化可以赖美术作品而保存下来,一个民族的也精神可以在美术作品中体现。

    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使人们通过画中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冲突,认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精神境界;
    战国的《虎座鸟形鼓架》中的鸟就是神话中的灵鸟“凤”,传说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康宁”,这完全是艺术构想出来的,但却是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审美观念的形象;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三、美术辅翼社会道德

    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所有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美术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意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美术自身内容对社会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士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无疑能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
    公益招贴画《维系生命的泉——粮食》以鲜明、醒目的形象突出揭示了“珍惜粮食”的含义,教育和提醒着人们注意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和作风;
    绘画或雕塑失学儿童,反映他们渴望读书而没有学习条件的困境。这种作品可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使许多人去赞助“希望工程”或献身于教育事业;
    在公共场合放置英雄人物特别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雕像,会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志向、品德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四、美术促进社会经济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美术也在经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发表的“美术与社会”讲话中提出:“美术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美术的建设是短视的建设,也是短命的建设;
    美术可以促进、带动和补充经济发展。”

    根据马克思学说中论述的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艺术作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审美,但艺术作品也有交换价值,实现交换价值时艺术作品便成为商品。当代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画作为商品被大量卖到国外去换取外汇。那时的中国是急需外汇的。中国画作品为这种“急需”解决了小部分问题。当时的政策是“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到国外去卖画的一批画家就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至少他们的高消费带动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他们将外国的美术作品大量介绍到国内,同时也带来了和美术作品有关的哲学和艺术思潮。如现代派、后现代派、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等这些观念和思想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的来说,美术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篇6

    论《文昌帝君阴骘文》对当代社会道德教化的现实意义
    一、“阴骘”释义何谓“阴骘”?就是俗语所说的阴德、阴功,简言之,就是自己所做的功德事、善事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就是我们所做一切好事不必让人知道,不需要让社会大众表扬,也不被别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被大众表扬所做的功德就报销了,就不成其为阴骘了。做种种好事不让人知道,这就是‘阴德’,又叫‘阴功’。例如无条件帮助他人,无企图救助人,不求回报,对社会默默的做出贡献,对国家默默的有所成就,这就是阴骘的具体表现。二、《文昌帝君阴骘文》道德教化的核心思想(一)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文昌帝君阴骘文》劝告我们要广行阴德,而不居功,不张扬,真心实意的做善事,积功累德,这才是真正的功德。做善事想令人知道,那是沽名钓誉的作风,与阴骘相差十万八千里,背道而驰。古人云:“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则是大恶。”“万事皆虚,善不虚,万物皆空,德不空。”无心行善才是真正阴骘,而广行阴骘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我们行善积德的过程是随心、随性、随喜自然而然的去做的,而不是带有功利目的,克意的为了某种目的去做,当然

    这包括普通俗家人做好人、好事,作为我们修道之人,犹如修庙、建观、施斋、济贫等,如果在做的过程中存着功利心,或者为了某种目的,那么所做之事便不是阴骘了,自然也不可能上格穹苍,继而也不会获得上天对你所做的所谓的“善事”的赐福,也许反而会因为沽名钓誉、贪图虚名还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总而言之,要使自己所做的一切善事成为阴骘,一定要诚心诚意,本着会社会大众做贡献,本着牺牲自我,照亮别人的心去做,与此同时有功而不居功,那么所做的一切才会成为阴骘,在将来受到上天的赐福。我们行善积德,如果还有个心想要别人知道我在行善,知道我在帮助人,还有那种图报的心,还有出名的欲望,这个善就不是真善,这个善里面夹杂着不善那就是伪善。什么是不善——贪,有贪欲的心这种善就不纯正了。那么反过来讲——恶,如果我们做了恶事,我们不要怕被别人知道,因为我们造恶被人知道了,马上就有人批评我、毁谤我、侮辱我、惩罚我,我的这个恶报现前就报掉了,以后就不用再受恶报了。如果造恶还要去隐瞒、去掩盖,还要文过饰非,怕别人知道,这叫做大恶,这是罪上加罪。《弟子规》里说“倘掩饰,增一辜”,你有错了,不肯改,还要掩饰,这是错上加错,而且是大错,这是罪加一等。所以我们的善不要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恶不怕被人知道,下狠心改过自新、敢于否定自己,断恶修善,这就是广行阴骘,这样自然能够感动天地惊动鬼神。(二)正直行化,利物利人前面我们讲到广行阴骘以及广行阴骘后的福报,但是如何才能真正行阴骘呢?那就需要我们——正直行化,最终才能利物利人,自利利他,而如何才能做到正直行化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1.

    推荐访问:当代 意义 神话 神话对当代社会意义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神话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