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陶行知幼儿教育现实意义

    时间:2022-08-25 11:35: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幼儿教育现实意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陶行知幼儿教育现实意义

    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现实意义3篇

    【篇一】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其基本内容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陶行知又指出,教育并不是消极的适应生活,教育对于生活是有反作用的。教育反作用于生活、选择和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强调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死教育、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的借鉴作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几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束缚,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为了考出好成绩,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德、体、美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应加强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借鉴“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淡化了个人成绩、强调团体精神、全面推行我国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眼睛、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1999年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所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又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其涵义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事怎样学就怎样教,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无论是“学”还是“教”都不能离开“做”这一核心。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就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要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 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学习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偏重智力教育为能力与知识并重,就必须学习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就要以“做”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智力。  

    再次,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代社区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社区教育可以认为是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教育。他在《生活即教育》中指出:“与‘生活即教育’有联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社会即学校”就是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沟通起来、联系起来,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从空间上看包括了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
    从时间上看包括了学前教育、少年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

    其任务也就在于沟通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使教育社会化。按照生活教育理论来理解,社区教育的使命在于用文明生活指导、改造落后的生活,用积极的教育取代消极的教育,从而促进人的社会化,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可见,社区教育与生活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社区教育应以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在我国社区教育一般被理解为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这样,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就应逐级放权,各地区应根据不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应本地区的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培养目标,从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各社区则应该给社区学校的管理者在人、财、物的管理上的更大的自主权,给学校一定的教材选择等方面的自主权,让更多的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适应我国国情,并且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篇二】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很长时间,一方面新名词、新理念不断涌出,一些公开课、典型课热热闹闹,城市化、贵族化趋势明显,成了“教研秀”;
    而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城市超重与肥胖的学生已接近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超过三分之二,许多一线体育教师则更多是左右茫然,无所适从。面对困惑,本人近期认真通览了陶行知全集,追寻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思想和生活足迹,努力探究他的体育思想特点,试图为当前的体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想源泉。

          一、体育就是健康教育

          陶行知体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健康第一”,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首要宗旨。在其毕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健康第一”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其一生。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信中说:“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则是断断乎不可的。”1925年,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1926年11月2日,在其《我们的信条》的演讲中,他更是明确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后来,他在育才学校3周年晚会上发表演讲,说及《每天四问》,其中在第一问中说到:“我们每天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一二•九”运动后,晓庄师范的办学条件非常坚难,陶行知仍大力宣扬“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在学校里坚持开展跑、跳、投、游泳、跳绳等体育运动项目。

          反观建国后我们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早期因为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体育课变成了《劳卫制》(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
    由于要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体育课又成了军体课;
    由于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课就等同于了达标训练;
    再后来,为了振奋民族精神,体育课又成了竞技体育的牺牲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才明确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而陶行知先生在身处那么黑暗专制的时代,面对敌人随时可能射过来的第三颗子弹,却始终坚持教育不被政治、军事所左右,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贯穿其教育实践中,这也是其真正之伟大所在。今天我们重新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完全可以说,是对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的回归和充分肯定。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都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克服只注重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个体发展;
    只注重身体素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以“健康第一”的理念来要求,并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关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和良好环境,从而真正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一切的体育教学改革,如果不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健康水平得到提高,那终将是昙花一现。

          二、体育就是自强教育

          1919年10月,陶行知在其《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的文章中指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强。”这说明陶行知在其很早的时期就确立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1920年,陶行知在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务主任时就认为:“身心两健,缺一不可。体育必须以养成坚强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1929年12月8日,在其颁布的《南京安徽公学办学皆趣》中阐明:“我们不但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必经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这样的人。1925年12月1日,陶行知在作《学生的精神》的演讲中说:“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1、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2、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3、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陶行知注重体育的自强教育。他把学生现在的体育学习与学生将来的生存、创业、竞争、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充分联系起来,明确在体育中注重自强教育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平日家长都很娇惯,稍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等、靠、要”,缺乏自信,难以自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自强教育势在必行。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担心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伤害事故,许多学校和体育教师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消极的逃避策略,造成了许多正常的体育运动项目不能正常开展,特别是一些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有较大作用,对抗性较强或有一定难度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田径中的投掷,耐力跑、武术、游泳、攀爬、爬竿、足球,体操中的单、双杠,跳跃项目,甚至连后滚翻也不敢让学生做,害怕把学生脖子扭断了。这种因噎废食,消弱体育运动的现象,将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更厉害,意志更多薄弱。长此以往,我们怎样去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又怎样去造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的好汉呢!

          我们的教育改革往往容易走极端。20世纪50年代,实行《劳卫制》时,我们是晚上打起火把锻炼身体;
    现在却把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不断放大,一级对一级负责,最后往往要体育教师来承担风险和责任,这是很不正常的。体育运动中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哲学角度来看是必然的,就如公路上出现交通事故一样不可避免,难道也要禁止汽车通行吗?

          体育是有力量的运动,温文而雅的活动是代替不了体育的;
    体育是一种强力的冶炼,是一种坚强意志的培养,仅以安全为前提的运动是代替不了体育的。一个人长期缺乏冒险精神的培养,意志坚强的锻炼,何以自强,何以去创新和 创造呢?

          三、体育就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体育思想与其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1919年12月17日,陶行知在《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的几个提案》的《改拳术为随意科案》中指出:“拳术一课,关系个人之体质及兴味,定为通习,不免违反个性,徒耗光阴。如改为随意科,则教育能活用方法,为个别之教练;
    学者应其所好,自易收放。有此二因,除体育专修课外,其他各科拟将拳术改为随意科。”同时他认为:“师范学校现在很提倡游戏运动及徒手体操,是个好现象。那个兵式的,机械的体操应该免去。”1927年3月,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初期,就明确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他确定学生的生活目标是:“1、康健的体力;
    2、劳动的身手;
    3、科学的头脑;
    4、艺术的兴趣;
    5、团结自治的的精神。”从实践上看,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就始终把体育运动贯穿于生活教育的整个过程,每天早上学生起床后,先通习拳术,然后根据各人的体质和兴趣,分别练习刀、枪、剑、棍,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并经常举办学校运动会,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30米赛跑等各项运动,正如他在《萧场工学团一周年纪念联合运动会歌》中所写到:“踢的是键子,打的是拳术,放的是风筝,砍的是斧头,挑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这些体育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精神。

          反观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竞技教育仍然占了绝大部分,除了专业运动员外,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在空闲之余,有谁拿着标枪、铁饼、跨栏架、跳高架去运动和锻炼身体呢?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业,选择哪些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陶行知始终认为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其锻炼作用应该是全面的,是贴近生活的。他尤其反对那些片面的,脱离生活的教学内容,称之为短命教育。1946年5月10日,陶行知在《教师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在文中他指出:“教学方法要采用自己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的教育以克服片面的教育;
    注重养成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和主张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的理念是何等的一致。体育教学改革仿佛经过轮回,又回到了起点,其更多的原因则是教育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干扰,回归于了人性,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与陶行知体育思想是如此的贴切,这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之所在。而陶行知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始终站在人性的高度上,用他那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紧紧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闸述了一个个教育的真谛。

        体育是健康的教育,离开健康,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体育是自强的教育,失去自强,一切都将苍白无色;

        体育是生活的教育,脱离生活,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篇三】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民主运动和教育事业,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 ,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学前教育问题是陶行知先生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他身体力行地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相当重要。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写道:“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整理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对发展和改革幼教事业,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学前的早期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先生就是那么形象通俗地阐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朴素教育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证说明。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 幼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因此,绝不能漠视小孩子的需要、能力、兴味、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漠视了他们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二)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所在

      20世纪初,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然而,在中国幼教的初创阶段,从办园精神、教育制度到教学内容等等,几乎完全照搬日本和美国,因此“洋化”色彩十分浓厚。这既不利于中国幼教的发展,也不利于幼教的普及和推广,同时也使广大平民百姓的子女失去了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这种状况令有志于发展中国幼教事业的有识之士感到担忧,他们大声疾呼要改革幼儿教育现状,建立中国式、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陶行知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不仅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对如何创办中国式的幼儿园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幼稚园普遍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曲,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在这些幼稚园里,除了幼儿和教师是中国人外,哪还有一点中国的影子? 二是花钱病。由于这些幼稚园一切仰仗于外国,因此代价高昂,花钱太多,在贫困落后的中国很难普及。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收费很高,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因而也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三)走出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

      在指出了当时中国学前教育问题的根源之后,陶行知指出,要想普及学前教育,必须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现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因陋就简,以最少的投入办出好的幼儿园,使之“经济化”;加强对乡村幼儿师资的培养,在工厂区和乡村大量创办幼儿园,让平民的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使之“平民化”。陶行知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可以发现的新大陆”,并对创办平民幼儿园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作了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论证。陶行知指出,创办平民幼儿园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广大工人和农民朋友来说也是现实的需要。因为在工厂区,妇女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十分辛苦,但又无钱将孩子送入收费高昂的幼儿园。在中国乡村,幼儿园更是格外需要。农忙的时候,农夫、农妇们异常忙碌,村中幼儿不是跟前跟后,就是没人照应,小孩子就成为家长们的累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既能使小孩子受到教育,收费又便宜的幼儿园,家长们肯定都会乐意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就读。所以乡村幼儿园的功效比城市幼儿园还要大。陶行知进一步指出,乡村幼儿教育若能推广便可以为受过教育的妇女开创一个新的职业,从而使乡村幼儿园成为乡村妇女运动中心,促进乡村妇女的解放运动。可以看出,陶行知的上述思想主张完全是从民众利益出发的,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因此,陶行知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陶行知提出的“省钱的(经济的)平民的适合国情的”这一办园原则,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中国幼教事业的“洋化”倾向,促进了幼教事业的重大转变,而且为中国幼教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即使在今天来看,陶行知的这些理论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关于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陶行知提出了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两种途径。

      1. 大力创办幼稚师范学校

      陶行知提出“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幼稚师范院简章》中陶行知提出,乡村幼稚师范的宗旨在于造就能与乡村儿童妇女共甘苦,以谋乡村儿童妇女幸福之增进的幼稚园教师。在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他主张安排儿童文学、园艺、美术、音乐、自然科学、医疗卫生、家庭伦理以及幼稚园活动等。通过“教学做”的方法,使幼儿师范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出“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儿童的伴侣,乡村妇女的朋友和导师。”陶行知认为,唯有这样,方能在全国较早地普及幼稚教育。

      2. 采用“艺友制”培训幼儿教师

      何为“艺友制”呢? 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艺是艺术,或可作手艺解。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在他看来,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之教师培养法,也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和推广普及幼儿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的确,在当时,这种“艺友制的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乡村幼儿教师。该办法大致过程是:第一步为参观,第二步为参与,第三步为实习。即以乡村幼稚园为基地,由有经验的老师带两三个妇女作徒弟。按做中教,做中学的道理,徒弟跟师傅学习幼稚园的各项教学活动,并辅以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管理幼儿的技能、技巧。

      大约经过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便可以独立工作,担任乡村幼稚老师。而且,她们同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幼稚园老师一样具有“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儿童的伴侣,乡村妇女运动之导师的素质。”该方法针对旧中国经济与教育落后的现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已越来越高,昨天那种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师资的方法,已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从实际来看,取得一定学历的幼儿师范生参加工作后,还需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而且业务的提高,必须经过更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可见,陶行知当时提倡的“艺友制”于今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已经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使家长与社会对幼儿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幼儿教育的发展已由城市逐步推向农村,为更多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真正面对“活生生”的发展着的儿童,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落实到儿童发展上,把握幼儿全面发展的概念,把幼儿教育总目标转化为儿童发展目标,并把握发展目标和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之间的差距,有计划、有弹性地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这就是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在当代最好的体现。

      当今的幼儿家庭在学前教育的投资方面越来越大,学前教育逐步又有了“洋化”和陶行知先生时代的“三种大病”的趋势了。目前,各大中城市都热衷于的“蒙台梭利幼儿园”、“双语幼儿园”、“瑞吉欧幼儿园”等洋式幼儿园,把幼儿园“洋化”推向了高潮,由于挂着尖端学前教育思想的牌子,学前教育投资很高,一些幼儿园只有权贵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尤其那些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幼儿”和随父母外出的“流动幼儿”,这些孩子的学前教育因为现实的制约出现了很多状况,很多“留守幼儿”和“流动幼儿”连最基本的学前教育都不能得到完整、连续、完善地接受。因此,从目前的学前教育现状来看,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更有独特的现实意义。比如能够根据现今流动家长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流动家长的“亲子教育”,让流动家长在重视学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幼儿的早期教育。

      本文只是探讨了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基本部分,除此以外,他还有许多丰富的教育思想,诸如在幼稚园课程、日程安排及重视幼儿科学训练,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性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也是极富创造性的。总之,陶行知作为我国一位早期幼儿教育的开拓者,他所提出的幼教理论,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推荐访问:幼儿教育 现实意义 行知 陶行知幼儿教育现实意义 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