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防控官吏贪腐职务犯罪历史考察

    时间:2021-04-11 00:02: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古代惩处和预防贪腐职务犯罪的法律制度比较丰富,监察制度比较发达,注重权力对权力的制约,严惩官吏“受财枉法”和“监守自盗”的职务犯罪。研究古代贪腐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惩处,对我国预防职务犯罪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官吏 贪腐 职务犯罪 防控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立官是为了国家治理,而非官吏本身,“立官长以为官也,非立官以为长也。”(《慎子·威德》)“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慎子·知忠》)“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恒公二年》)“官邪”是政权更替、改朝换代的原因。我国古代注意官员职务犯罪的防控,强调重典治吏,以实现对权力的制约。
      古代惩治官吏贪腐职务犯罪的历史考察
      古代官吏贪腐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古代官吏贪腐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贪污和受贿等犯罪。贪污和盗窃统称为“盗”,《汉书·薛宣传》将贪污之盗称为“断官钱自入己也”,《魏书·鲍勋传》记载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断盗”就是贪污性质的犯罪,《晋律》称贪污犯罪为“居职其犯公坐”,隋朝将贪污解释为“官物入私”。《唐律》中“监守自盗仓库钱粮”中的“监守自盗”属于贪污性质的犯罪。《大清律》中规定,“凡盗内府财物者,皆斩。”战国时期,《法经》中称为“受金”,作为“六禁”中的“金禁”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设了“请赇”、“受赇”、“偿赃”等受贿职务犯罪,所谓“赇”,“以财求事曰赇”①;“事曲则谄意以行赇。”(东汉王符《潜夫论》)《唐律》将“受赇”称之为“受财”,明清时期,专门以“受赃”来规范官吏受贿犯罪行为。
      惩治司法官吏贪腐职务犯罪。西周规定司法官吏“五过之疵”与罪犯同罪。《尚书·吕刑》中有惩治司法官员职务犯罪的“五过之疵”的记载。②秦朝规定司法官吏“纵囚”、“不直”犯罪。为了防止法官徇私枉法或渎职失职,秦律明确规定,法官在审判中有违法行为的要承担刑事责任。《秦简·法律问答》中记载:“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构成“不直”罪。“当论而端弗论,及易其狱,端令不致,论出之”,构成“纵囚”罪。凡因过失使判决量刑不当的,属“失刑”罪。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曾“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③唐律规定司法官吏有七种情况要承担责任,即违反有关案件管辖的规定;判决不具引法律正文;超出告状范围审判;断罪应向上级或者皇帝奏报而不奏报的;徒以上罪判决后不告知罪犯及家属让其“服辩”的;违法刑讯的;故意或者过失出入人罪的。尤其强调故意“出入人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出罪”即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入罪”则相反,是轻罪重判或无罪判有罪。出入人罪的司法官吏,故意者采取反坐原则;过失者减故意者三至五等处罚。
      惩治行政官吏贪腐职务犯罪。惩罚官吏职务犯罪是国家机关正常运行的需要。我国惩治官吏职务犯罪的立法可以追索到夏朝时期,《夏书》记载:“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墨”即贪得无厌、败坏官纪。商朝为预防和减少官吏违法犯罪而专门制订了《官刑》,其目的是“制官刑,儆于有位”。商朝的《官刑》中,规定有“三风十愆”的罪名,犯“三风十愆”罪,要处“墨”刑。西周《周礼·秋官·大司寇》规定最高法官“大司寇”的职责是“以五刑纠万民”,用军刑“上命纠守”,用官刑“上能纠职”,以鼓励贤能,举论失职者。
      战国魏国的《法经》六篇中属于职务犯罪的“轻狡”、“借假不廉”、“逾制”等,被列在《杂法》之内。《法经》第五篇《杂法》中有“六禁”,“六禁”中的“金禁”就是禁止官员受贿赂,“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以下受金则诛。”④商鞅带《法经》入秦,改为“六律”,秦朝关于职务犯罪的法律条文散列于“六律”之中,云梦秦简“语书”及“为吏之道”中,反复告诫官吏要“廉洁”。汉朝的《九章》及汉律六十篇中,职务犯罪无专门的篇章,条文也散列于各篇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封建刑律中逐渐形成职务犯罪的单独篇章,除《盗》篇外,先后设了“请赇”、“受赇”、“偿赃”及“违制”等篇来规制官吏职务犯罪,关于“受赇”,《汉书·刑法志》中解释为,“吏受赇枉法谓曲公法而受赂者也。”
      唐朝关于职务犯罪的规定,表现出封建法律成熟时期的特征,重视用完善的法律来依法治吏,主要体现在《职制律》、《盗贼律》、《杂律》之中。唐律首次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务的行为归纳到一起,冠以“六赃”之名,即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其中受财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的主体都是官吏,赃的多寡是确定罪行轻重的主要依据。
      封建社会后期惩治贪腐犯罪出现残酷化趋势,尤其在明清时期。严厉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是明朝立法的重点,《大明律》沿用唐律原有的“六赃”罪名,依照“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的原则,对赃罪的量刑明显重于唐宋。明律对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史等“风宪官”犯脏,加重处罚。清朝在清律中对职务犯罪规定齐全,延续了封建刑律重视吏治的优良传统。
      古代预防官吏贪腐职务犯罪的历史考察
      从道德层面预防贪腐职务犯罪。对贪腐官吏予以否定性道德评价。在古代,人们对贪腐官吏十分憎恨,《诗经》中记载:“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宋代包拯指出,“贪者,民之贼也。”(包拯集》卷3《择官》)。贪腐职务犯罪是可预防可控的。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犯罪可以通过社会综合治理、道德教化来预防。社会综合治理按照中医理论,未病先治、急则治表、缓则治本、表里兼顾⑤,对官吏贪腐职务犯罪的预防有良好的启示作用。
      道德教化是预防官吏职务犯罪的治本之策。我国治国思想在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上坚持德政、用贤、民本、治吏、修身等,形成清廉文化,德是统治者考察官吏的核心要素。首先,强调道德教化。孔子反对“不教而杀”(《论语·尧曰》)。荀子重视道德教化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不教无以理民性,”(《荀子·大略》)强调“礼仪之化”,“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荀子·大略》),教化官民,起到“化性起伪”的预防作用。在治国理念上孔子强调“为政以德”,⑥要求官吏“见得思义”,不取不义之财,从而达到预防贪腐职务犯罪的目的。其次,强调道德践行。孔子对鲁国执政季康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强调道德践行和示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践行胜于言辞。《荀子·儒效》中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在处理官与民的关系上,坚持“民为邦本”,为官为民。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在吏治问题上,主张“圣人治吏不治民”,认为官吏贪贿害民,“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脧人而厚己”(《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四《开国规范》)。第三,强调修身。重视官吏的自身修养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一大特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曾对鲁哀公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唐太宗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推荐访问:职务犯罪 官吏 防控 考察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