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五律家乡日子红了_少年胡耀邦在家乡的日子

    时间:2020-08-17 07:16: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的文家市是个不起眼的小集镇,但因为是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所在地而名垂史册。在文家市以北七公里处,有一个叫苍坊村的小山村,胡耀邦同志就出生在那里,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聪颖少年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和乡苍坊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胡耀邦出生时,苍坊村只是一片僻静、封闭、贫穷的山坳,山清水秀,外人罕至。胡耀邦的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勤劳,也只能勉强度日。由于家境困难,胡耀邦五岁时就跟着哥哥上山拾柴,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与一般孩子相比,胡耀邦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这是当私塾先生的堂叔父首先发现的。他注意到这个孩子能准确地记住书中的一些生字,并且能写出来,于是破格将五岁的胡耀邦收进胡氏私塾。
      1926年,胡耀邦刚刚读完初小,正好赶上家乡颇有名气的文家市里仁高小招生。胡家的远房长辈胡祖荣看胡耀邦聪明,一定要胡的父亲送儿子去应考,说“这孩子读了书,肯定有出息”。当时要交一块钱的报名费,可是家里拿不出来,找一地主去借,虽说此人还是胡姓的远房亲戚,可他说什么也不肯借。最后还是胡祖荣借给的钱。
      第二天,胡耀邦的父亲带着儿子与没借给他钱的地主的儿子一起去考试,结果,胡耀邦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这所学堂。
      当时,胡氏家族七八十户人家没有一个做官的,就连上过小学和中学的也很少,常常受其他有权有势的大姓家族的欺负。因此,胡耀邦考第一名的消息,令胡氏家族兴奋不已。祠堂开会,决定由小宗族人结成的“久如会”共同支付胡耀邦上学的费用。
      文家市是当地著名的集镇,离偏僻的苍坊村有二十里山路。胡耀邦上学,每天往返要走四十里路。有时放学天气不好回不了家,就在他外婆或姨妈、舅舅家借住。风雨无阻的两年求学路,对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其艰苦的。也许正是这样的锻炼,使胡耀邦养成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作风,也使他终生善行走,健步如飞。若干年后,单薄瘦小的胡耀邦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可能也得益于他求学路上的磨炼。
      里仁学堂坐落在文家市街上的文庙里。学校按照新式教育的要求,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课程,在国民革命高潮期间,还增设了三民主义课。丰富的知识,为生长在山村里的胡耀邦打开了一片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崭新天地,进一步激发出他强烈的求知欲,也支撑着他能两年如一日地每天步行四十里求学。
      考进高小的胡耀邦学习更加努力了,每年都考第一名。里仁学堂的甘恩锡老先生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在里仁学堂教了二十几年的书,所见最为好学的学生就是胡耀邦。当年他在班上年龄最小,可他的成绩却名列前茅。小学生能写出长篇大论者,在当时就寥寥无几,若在今日,可断言更是凤毛麟角。”
      由于家境贫寒,胡耀邦带不起中餐的米,总是带几个菜团子到学校吃。出身贫寒和成绩第一的鲜明对比,使胡耀邦成了地主子女奚落和欺负的对象。后来,胡耀邦和儿女闲聊时说:“那时,班里地主家庭的孩子看到我这个穷孩子老是考第一,很不服气。特别是他们挨了老师的骂后,常常拿我出气。他们人多势众,不是用拳头打,就是用砖头扔。有时,普通人家的孩子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来帮我打。越是这样,我就越努力学习。”
      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平等,使小小年纪的胡耀邦就深切地感受到世道的不公。
      
      目睹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
      
      1926年7月,北伐军进入湖南,湖南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起来。
      正在高小读书的胡耀邦,深受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影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里仁学堂的校长陈世乔指定为少年先锋队队长和宣传组组长。
      1927年,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夭折,原来生气勃勃的中国南部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极端重要性。面对严峻的形势,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发动、领导了众多的武装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不久,起义部队失利的消息传来,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收拢各路起义军残部,于9月17日集中在文家市。
      9月19日晚,在胡耀邦所就读学堂的一间教室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扩大到营一级的前敌委员会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作出了放弃攻打大城市,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转移的战略决策。
      第二天清晨,千余名起义官兵在里仁学堂的操场上整队集合时,胡耀邦与他的表哥杨世峻(就是后来的杨勇将军)等一帮高小学生,嘻嘻哈哈地趴在学校围墙的豁口上看热闹。
      胡耀邦看见,一个面容清秀、长发掩耳,上身穿一件白色土布褂子的高个子走到队伍前,高声讲话。一打听,才知道,讲话的这个人是毛委员。
      参加革命后,胡耀邦才认识到,他目睹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他常对人说:“我十二岁在家乡文家市里仁学校上学时,正值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文家市集中。那天早晨在里仁学校操场上,我第一次看到身材魁梧的毛主席给起义部队讲话,听到他说:‘我们现在力量还小,还是一块小石头,可是总有一天能够打烂蒋介石反动派的那口大缸!’这句话给我留下了一生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从小树立起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坚强信念。”
      这是胡耀邦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当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此后的年代里,自己的命运竟会和这个高个子的毛委员联系在一起。
      
      与表兄杨勇“互帮互助”
      
      1929年夏,胡耀邦高小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当时浏阳县唯一的初级中学――浏阳公学。浏阳县城离家八十多里,胡耀邦再也不能走读了。但在学校食宿,一个月至少得三块银元,加上每学期十块银元的学费,一年起码需要五十块。这在当时相当于二十五石大米,对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来说,委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国外出版的一些关于胡耀邦的传记断言,能够供胡耀邦上学的胡家,一定不会是贫农,至少是个小康人家。这种“想当然”的推断,与客观实际相距甚远。
      按照经济状况,胡家根本无法供胡耀邦上学。胡氏祠堂族会决定,再次由胡氏宗族担负胡耀邦上学的所需费用。
      贫困使得早慧早熟的胡耀邦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胡耀邦的中学英语老师喻科盈老人说:“我的印象是,他天资聪明,学习认真,不懂就问,好追根求源,成绩优秀,在班上一直是佼佼者。”
      胡耀邦在浏阳公学的同班同学俞文彬也清楚地记得:“我们同学对耀邦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他是全校的高才生,各科成绩都很好。尤其语文和英语,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他的作文常被张贴在墙壁上给同学们示范。他是班干部,组织能力强,所以同学们都很佩服他、尊敬他。”
      胡耀邦与姨表兄杨世峻是同班同学,两人非常要好。杨世峻比胡耀邦大两岁,人高马大,十分威武;但书没有胡耀邦读得好,考试遇到难题答不出来的时候,就找胡耀邦帮忙。胡耀邦个子小,坐在教室前面,考试时一有东西打到他身上,就知道是表哥的小纸团。胡耀邦就将答案写在纸团上,再扔回去。
      与杨世峻在一起,胡耀邦很有安全感,不用再担心大同学欺负他。每当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跟他过不去时,杨世峻总是出手相助,奋力解救。
      这种取长补短的“互助”,可以说是他们一生友谊的开始。后来,杨世峻先胡耀邦参加了红军,并改名杨勇。这位在长期革命战争烽火中建功立业的勇士,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课余活动时,胡耀邦也很活跃。他喜欢朗诵,擅长演讲,是校鼓乐队的鼓手,喜欢参加竞争性的运动,担任过篮球队的队长。
      胡耀邦虽然只在浏阳公学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他接触到自然科学与西方的学科;在这里,他有机会阅读报纸,接触社会,眼界大开;他还结识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了解到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走出家乡
      
      胡耀邦的家乡,是中共活动的中心地带。红军走后的1928年,文家市恢复了党组织,成立了雇农协会。胡耀邦的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参加了革命。父亲胡祖仑是乡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委员,母亲刘明伦虽然是小脚,也当上了乡妇联主任,哥哥胡耀福是儿童团长,后任团支部书记,与谭震林、毛泽民等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很熟悉。
      在家人的影响下,胡耀邦也投入了土地革命的洪流。据钱江所著《胡耀邦的家世和童年》所载,1929年12月,回家度假的胡耀邦由里仁乡少共书记杨国英介绍,秘密加入了青年团。
      1930年4月,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根据中共湘鄂特委部署,浏阳县的赤卫队武装在东乡组织暴动。此时,由军长黄公略率领的红六军由东而来,一度攻占了浏阳县城。
      红军前锋将到,浏阳全城戒严,学校停课,浏阳公学的学生被强制疏散。胡耀邦随同学们到了长沙。家乡人得知后派人把胡耀邦找了回来,让他担任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胡耀邦从此告别了学校,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胡耀邦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世道太不公平。
      胡耀邦有一个姐姐叫胡石英,村里人都叫她石姑。为了供胡耀邦上学,她每天不知疲倦地织布。但她被许配给一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备受虐待,竟被夫家活活打死。这件事对胡耀邦的刺激很大。直至1988年冬天,他与人谈起此事还愤然于色,说:“我当初为什么参加革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姐姐被人欺负死了,世道太不公平了嘛!”
      胡耀邦回到家乡之前,乡少共组织已有两名工作人员,都是胡耀邦的小学同学,如今迎回了组织能力特别强的胡耀邦,他们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创办一所“少共列宁学校”,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课,胡耀邦担任政治和文化教员。这个学校办得很有特色,引起了乡间农民的注意,并因此得到浏阳少共儿童总局的表扬。
      在这段日子里,手提一个石灰桶走村串乡,在墙壁上书写大幅标语,是胡耀邦经常从事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团中央第一书记,还曾多次回忆起自己的这番经历。
      胡耀邦入团比哥哥胡耀福早两个月。但大他四岁的耀福进步快些,入团后就担任团支部书记。不久,胡耀福自由恋爱了,对象是家住文家市的姑娘刘清华。他们两人都投身农民运动,由此相识、相爱。
      当年的浏阳农村,绝大多数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看到哥哥自由恋爱,胡耀邦真心诚意地支持。1930年9月,胡耀福和刘清华结婚时,弟弟胡耀邦当主婚人,这在浏阳乡间是破天荒的事情。
      哥哥结婚后一个月,胡耀邦于10月间被调到区委做宣传工作。他刚到区委不久,就碰上中共湘东特委派人到浏阳来挑选青年干部。刚开始,选中的是胡耀福。但胡耀福刚刚结婚,有了家室拖累;加上大哥胡耀襄病逝后,他已是胡家顶门立户的绝对壮劳力。左思右想,胡耀福推托了。于是,胡耀邦入选,前往江西。从此,胡耀邦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胡氏祖居,走上了九死一生的革命道路。
      告别家人的那天,母亲拖着小脚为小儿子送行。这时,胡耀邦刚满十五岁。
      胡耀邦走了,胡耀福留在了家中。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在不同场合多次说,哥哥胡耀福参加革命比我早,在革命队伍中的相识多,他要是到了湘赣苏区,那要比我有出息。■
      
      (责任编辑/吕 静)

    推荐访问:胡耀邦 家乡 日子 少年胡耀邦在家乡的日子 华国锋简历 华国锋简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