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王群_王群:用深情描绘中国民俗

    时间:2020-08-16 07:21: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群,中国著名画家,1965年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院美术系。1981年由湖南群众艺术馆调至河南省美协,是河南省书画院创建人之一,参加过第四、五、六届全国美展,《乡思》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王群苦心孤诣十二年,埋头创作的长卷《正月》被誉为“当今中国人物画的黄钟大吕”。
      
      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
      
      王群,祖籍河北,1943年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投身革命,曾任晋冀鲁豫解放区邮政局长。南下后,成为湖南省的高级干部。后来调到中国农科院,1965年在北京去世。命运似乎早就给王群设计好了完美的人生路线:又红又专,做一个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然后,就像其他很多同类家庭出身的同龄人一样,进入后备干部的序列,最终,获取一定的能够决定别人命运的权力。
      这样的人生路线,几乎是笔直的,不需要王群有更多的思考,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似乎便可以达到那清晰可见的美好目标。
      父亲曾经语重心长地对王群说:我最期望的是看到你能继承革命事业。
      王群的四位姐姐都是军人,后来均是师级以上干部。她们也对这个最小的弟弟有着热烈的期望:小群,跟我们好好学学吧。
      彼时彼刻,王群的心里一片茫然。他还太小,还不知道自己的心灵未来能够和世界的哪一个侧面对应。他也不知道自己心目中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但是,正像作家路遥在其著名的小说《人生》中所说的那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最终决定了王群的命运路径。
      第一个人是父亲的警卫员。那是个又高又帅的小伙子,爱好画画。他让王群耳濡目染,还手把手地教王群。这让王群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个人是伟大的美国作家欧・亨利。王群读到了他那篇不朽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小说里,一位年轻的画家得了肺炎,被高烧折磨得迷迷糊糊。她整日注视着画室对面的一棵树。她坚持认为,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来的时候,就是她生命终结的时候。楼下一位穷困潦倒的老画家救了她。老画家在对面的墙上画了一片树叶。这片树叶酷似挂在那棵树的枝头,在寒冷的冬天永不凋零,它支撑着年轻的画家度过了命运的冬天。她痊愈了。而那位潦倒的老画家却被肺炎夺去了生命。
      这个故事震撼了王群。艺术真的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吗?一片树叶,真的可以给人的内心如此巨大的力量吗?一个能画出永不凋零的落叶的人,他的内心该是如何的美与善?
      五十多年后,王群在自己家里向我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眼睛里依然含着泪光。他说:这篇小说读完之后,我下定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当个画家。
      1960年,王群考入湖南省立艺术学校,学习舞台布景设计。
      湖南省立艺术学校留下了王群的青春年华,也使得王群有了坚实的艺术功底。然而它也让王群感情复杂。
      王群的专业很好。在他看来,布景设计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不需要太高的悟性,不需要复杂的艺术手段。他可以很快很轻松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然后,大量的业余时间,他都用在了读书、画画上。
      他读米开朗基罗、列宾、伦勃朗。他也读梅特林克、卡夫卡、普鲁斯特。他从大师们的作品中读到了生命的快意。那些硬朗的线条、优美的文字,就是一颗颗不安分的心在猛烈地跳动、一个个不屈服的灵魂在与命运奋力抗争吗?
      他画素描。他画水粉。他更画国画,画油画。他常常是带着一身的颜料,睡眼蒙�地来到课堂上。
      在课堂上他仍然不停地画。他的画稿扔得到处都是。
      黄老师批评他:王群,你的专业是舞台美术。重要的是学好专业。画画是不能养活自己的。
      王群很拗:我就是要靠画画养活自己。
      老师生气了:王群,你这辈子要是能画成人物画我就不姓黄了!
      王群没有再说话。和老师顶嘴,是蔑视师尊的行为。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但还是不愿意和老师正面对抗。
      他所做的事情是更加努力地画画。他要以自己的作品来说服别人,证明自己。
      画画,是王群唯一的方式。他热爱画画超过其他任何事情。
      1965年毕业之后,王群被分配到河南。他搞过“四清”,在安专剧团做过舞美。为了画画,他又重新调回了长沙。在长沙,他做过文化馆的教员,搞过舞美设计。无论他做什么,画画都是他不会放弃的。他也永远不会放弃。
      1981年,为了家庭,三十八岁的王群离开长沙,调到了河南。
      王群来河南,先是在河南省美协工作,为河南省书画院的成立四处奔忙过。后来又在《奔流》、《故事家》杂志做编辑工作。
      
      
      百感交集的《正月》之旅
      
      1982年,王群的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认真考虑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来做事了。
      是啊,时光飞驶,韶华易逝。此时的王群,已经快四十岁了。这些年里,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一直把一个梦深深地藏在心里。他要画一幅大作品,慰藉他所感受到的生命中的沉重与轻松、痛苦与欢乐,甜蜜与苦涩、憎恶与热爱。
      是什么样的作品呢?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有了这样一幅作品,他才能够安放自己那几十年来一直不安分的灵魂。
      他在苦苦地等待着机会,等待着上天能够在某一时刻忽然间赐予灵光。
      而机会的到来竟然是如此平淡。很多年之后,王群重新回想当年时都不禁哑然失笑:竟然是因为下乡驻村。
      多年前,王群随“四清”工作队来到了豫北浚县。他发现浚县有一种著名的民俗活动――正月庙会。
      浚县正月庙会产生于南北朝后赵时期,历一千六百多年而不衰。会期从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长达月余,波及周围五省八十多个市县,庙会期间,人流滚滚,热闹非凡。浚县庙会很早就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更有老外参观完庙会之后连声感叹:这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在庙会的会场,王群静静地站着。到处是喧哗的声音、拥挤的人。
      这些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它们的主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将要往哪里去?而所有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有什么样的关系?
      他在思索着。
      一思索就是二十多年。
      1982年,当他正在苦苦寻找画什么样的“大题材”时,三十年前看到的庙会场景忽然闯进了他的脑海。
      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以“正月”为主题画一幅大画,开始一段甜蜜的生命旅程。
      然而这段旅程注定不会全部是甜蜜的。从正月的浚县出发到完成《正月》,王群走过的是一段百感交集的生命之旅。他以后的命运也将和《正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时,他和妻儿的家,只有十九平方米。拥挤、狭窄,根本就不具备画画的条件,他就随便在卧室支起画架。
      人们都上班了,楼上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个人。他远离闹市,远离单位,不上街,不看电影,不会客……异常的孤独。他觉得自己走的是一条太寂寞太苦闷的路。这条道路会引领自己走向成功的终点,还是会通向失败的苦海?他不知道。
      他并非一个有着钢铁意志的人。他感到恐惧。
      他的家中没有落地扇,没有冰箱,没有收录机,五口人只有一块永远把时间远远抛在后面的电子表。大师的画册是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可他不敢去书店。身上没有钱,看见了那么多的好书买不成,心里是极为痛苦的。
      他收到了朋友托人带来的口信,说是又联系了一批活,叫他去画画。他回绝了。他不能丢开长卷去赚钱。他已经四十来岁了,黄金时光已经不多了。应该百倍珍惜它。他推辞了,他准备今后不再接任何赚钱的订货。
      但是他不能不去浚县。他要为自己的画补充元素。
      刚开始,大山没怎么开发,没有人要钱,更没有围墙什么的,好几条路都可以上山。后来人家在山的正面修了个山门,进去一次十元钱。他就从山脚下一所中学穿过去,钻树丛上山。有一次再去,发现学校后面也修起了围墙。一咬牙,他就爬墙过去了。好在墙不算高,翻着还不算太艰难。
      
      他逛的时候还得意呢,不知道怎么就被人盯上了,问他是不是没买票,他没有承认。人家把他领到办公室,威胁说要通知他的单位。没办法,他只好乖乖地掏了五十元罚款。这五十元让他后悔心疼了好多天……
      不算中间搁笔的十年时间,王群画《正月》,整整用了十二年。青丝已成白发,儿子从小学上到大学……
      《正月》采取全景描述的方式,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古老庙会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图景。它长25.4米、高0.83米,画中仅人物就有一万五千个。人物各具情态,惟妙惟肖,包括衣服在内竟无一重复。是目前我国现实主义写实手法和工笔长卷形式表现的最长的画卷。
      评论家说,《正月》气势恢弘,意象万千,是中国当代史诗、当代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2004年6月13日,《正月》首次在郑州展出,轰动河南省内外。
      此后,《正月》应邀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周”展出。
      2006年2月,《正月》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文化知名品牌”;10月,随“中原文化北京行”去北京世纪坛展出,又一次引起轰动。
      冯骥才先生对《正月》的评价是:河南又出了大东西。
      文怀沙先生说:《正月》真是绝品。
      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先生说:我被画稿的大气、大度强烈地震撼了……
      
      大地之上的云霓
      
      画《正月》的十二年里,王群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家里除了他和妻子的工资,没有其他收入。别的朋友开了画展、出了画册、获了大奖,博得了红尘中的赫赫声名,也得来了实实在在的身价。十二年里,王群一直拒绝让自己考虑这些问题。
      然而,忍受了如此之久的孤独和寂寞,王群也和世间任何一个俗人一样需要来自人间的温暖。王群不是神。他只是肉体凡胎,有着做人的全部欲望、全部感情。他也需要认可,需要鼓励,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真诚的赞赏。那几年,他身体不好,患了几种病,甚至比一般人更需要金钱。
      曾有人提出,对《正月》进行包装,对它的复制品进行市场化运作,也曾有出版机构提出要为《正月》出一本画册。但王群只从中得到微薄的收入。大名大利,和他无关。
      更加重要的是,王群并不认为《正月》可以代表自己全部的创作思想。作为一个热爱中西方文化、特别是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浸淫多年的艺术家,王群有着更多的思考。
      《正月》是写实的,但他同样热爱抽象。《正月》是热烈的,但他同样热爱冷寂。《正月》是圆润的,但他同样喜欢尖锐。《正月》是坚实的大地,让他真实地感到了生命的分量,但他同样热爱天空。他渴望飞翔,渴望在九天之上伸出双臂,尽情地拥抱飘来的一片片云霓。
      《正月》之外,王群又创作了远古系列、生命系列、音乐系列。
      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作品啊,洪荒、混沌、变形、扭曲,充满了生命的悲怆。
      《绝境》是一个生命的深渊。一个人,用绳子把自己挂在高处,一群野兽虎视眈眈地盯着他。
      《十八罗汉》充满了隐喻。十八个肢体、表情都不一样的罗汉,聚集在一个神秘的空间。这样的罗汉,和普通人的想象完全不是一回事。给他们烧点香、磕个头,他们绝对不可能帮着提拔一下官职。
      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对王群的这几个系列特别喜欢。他说:王群的画是第一流的。我受到了震动。
      鲁枢元的评价让王群很欣慰。毕竟鲁先生视野很开阔,在国内外交游甚广,见过一些好作品。同时他也不无遗憾。他觉得自己没有让鲁先生大吃一惊,说明自己画得还不够好。如果自己确实是攀上了艺术顶峰,是会让鲁先生大吃一惊的。
      其实,他应该知道,鲁先生是一种很内向的性格,再激动也不会大喊大叫。
      
      与命运搏斗
      
      2006年10月15日,王群的《正月》在郑州正式开拍。它拍出了四百二十万的高价。这个价格是河南当代画家单幅作品的最高价。
      主持拍卖的河南日信公司说:“我们被画家的精神感动了。这次拍卖,我们不收画家的佣金。”
      竞买者说:“我们是河南人。这幅画是河南的‘宝贝’,我不想让它流落外地。”
      画是拍出了四百二十万的价钱,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是,并没有真正成交。
      对于王群来说,参加拍卖,他很勉强。毕竟画了这么长时间,画又是他的代表作,就像他宝贝的孩子,给多少钱也舍不得卖。
      而对于竞买者来说,投资是需要回报的。一幅画一旦进入市场,就必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附加在它的身上。它的命运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
      没有成交是一种遗憾。但是对于王群来说,这也许就是命运。
      画画,是王群一生的幸运,又是他一生的宿命。
      他从画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快意。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似乎永远是个强者,胜利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王群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弱者。他的一生都处在和环境的尖锐冲突中。
      冥冥之中,命运已经给王群设置了一个深渊,然后又命令他竭力跳出来。
      但是,王群从不绝望。对于他来说,朝圣之旅永无终点,他的一生都将用坚忍和信心来反抗宿命。
      目前,王群正致力于为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画像。他常常为几千年来涌现出来的圣君贤臣、仁人志士所感动,认为正是他们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历史和文明,使中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说:我要用毕生的心血为他们造像,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祝愿王群先生早日梦想成真。■
      (责任编辑/陈 思)

    推荐访问:描绘 深情 中国民俗 王群:用深情描绘中国民俗 用深情描绘中国民俗 佛教与中国民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