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黄梅方言 [楚语区黄梅方言的持续体标记“倒”]

    时间:2020-03-27 07:37: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黄梅方言属于楚语区方言。黄梅方言与共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中黄梅方言持续体很有特色。本文主要讨论黄梅方言由“倒”构成的持续体。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黄梅方言“倒”构成的结构形式;二是黄梅方言“倒”字的历史演变;三是黄梅方言“倒”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楚语区;黄梅方言;体范畴;持续体;标记;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H172(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071-03
      
      黄梅方言属于楚语区方言。关于楚语区方言,赵元任(1948)将黄冈,罗田,蕲春,英山,浠水,黄梅,武穴,麻城,红安,鄂州,黄陂,孝感,广水,安陆,应城,云梦等方言划归第二区,指出:“这第二区可以算典型的楚语。”《中国语言地图集》将这一区划归江淮官话黄孝片。
      动词的体(aspect)形式属于语法范畴,是词法研究对象,表示事件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最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持续体与进行体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黄伯荣(1991)指出普通话里没有进行体和持续体的区别。作为“进行体”形态标志的附加成分“着”,同样可以用在表示动作、行为处在持续状态的句子里。在方言里,“持续体”和“进行体”是有区别的。“进行体”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持续体”表示动作、行为经历过程的阶段,但“动性”尚未消失,正处于持续状态之中。不同于“完成体”之“动性”已经失去,所谓“动性”仍未消失,可能是动作本身一经产生后就无所谓消失不消失。如“坐着”、“站着”,也可能是动作、行为的“过程”。
      吕叔湘(1980)认为“‘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用在动词后,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例如:‘他们正开着会呢’。表示状态的持续,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正、在、正在’。例如:‘门开着呢(比较:他正开着门呢)’、‘他穿着一身新衣服。(比较:他正在穿着一身新衣服呢。)’”
      黄梅方言中的持续体一般用“倒”来标记,“倒”是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处于静态的持续状态。例如:
      (1)墙上挂倒一幅像。
      (2)她穿倒一套新衣服。
      下面分别由分析持续体标记“倒”所构成的结构形式、“倒”的历史演变以及语用价值。
      一、黄梅方言“倒”构成的结构形式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由语序和虚词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黄梅的“倒”来自动词,演变为虚词,可以表示以下几种意义:
      第一,用在动词后作为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达到了目的或有了结果,记为“倒1”。例如:
      (1)那个丢的手机我找倒了。(那个丢了的手机我找到了。)
      (2)饭煮倒了。(饭煮好了。
      )
      第二,用在动词后,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在”,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个处所,记为“倒2”。例如:
      (1)我今天�倒你的房间。
      (我今天睡在你的房间。)
      (2)请假条我放倒你的桌上了。(我把请假条放在你的桌上了。)
      第三,用在动词后做可能补语,表示能够实现某种动作行为或事件的能力,记为“倒3”。例如:
      (1)这个题目我做倒。(这个题目我能做。)
      (2)那座山上的树我望倒。(那座山上的书我看得见。)
      第四,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某种静态的持续状态,记为“倒4”。例如:
      (1)墙上挂着一幅像。
      (2)她穿倒一套新衣服。
      “倒4”作为持续体标记。对于体标记的界定,语法学界有四条标准:(1)意义的虚化;(2)结构关系的粘着;(3)功能上的专用;(4)语音的弱化(轻声或零音节形式或儿化)。黄梅方言的“倒”意义已经完全虚化,结构上用作助词,粘着的,功能上是专用的,不能充当其他成分,语音则读为轻声。这是最典型的体标记。作为持续体标记的“倒”,可构成“V倒(O)”、“V1倒V2”、“V倒(O)vP”、“v倒(O)来、”“V倒V倒VP”等几种形式。
      (一)V倒
      “V倒”是持续体最基本的形式,一般由单音节动词和体标记“倒”组合而成,其后可出现宾语,用于祈使句中。例如:
      (1)刚吃完饭坐起来,莫�倒!
      (刚吃完饭坐起来,别睡着!)
      (2)大门一关倒,可能有得人在。(大门关着,可能没有人在。)
      (3)在这儿等倒,过一哈渠他就来丢(语气词,读为[tiu]。
      (在这里等着,过一会儿他就来了。)
      (4)你想一个人呆倒?
      (你想一个人呆着?)
      例(1)“�倒”表示“�”的动作的持续;例(2)中“关倒”表示“关”的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例(3)“等倒”表示“等”的动作的持续;例(4)表示“呆”的状态的持续。“倒”也可以带宾语,表示动作完成后的一种持续状态。例如:
      (5)墙上挂倒一张像诶。
      (墙上挂着一张照片。)
      (6)门外企倒一个人。(门外站倒一个人。)
      (二)V1+倒+V2
      这种格式的“倒”用在两个动词的中间,表示动作的状态在持续。V1和V2语义上有某种关系。“V倒”是后一行为的方式(a),或后一行为的手段(b),或后一行为的“伴随”情况,或后一行为的姿势(d),或后一行为的表情(e),有时“V倒”和连动后项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f)。例如:
      a.渠提倒裤子跑。你用筷子夹倒吃。(提着裤子跑。用筷子夹着吃。)
      b,钱存倒结婚。肉�倒待客。(买钱存着结婚。肉藏起来待客。)
      c,我扶倒奶走。渠帮倒嗯妈洗衣裳。(我扶着奶奶走。她帮着妈妈洗衣服。)
      d,渠偏倒头看。我倒倒走路。(偏着头看。倒着走路。)
      e,渠笑倒看。渠冷倒脸说。(笑着看。阴沉着脸说。)
      f渠困倒不起来。渠企倒不走。(他睡着不起来。他站着不走。)
      从N和VIV2之间的意义联系来看,也各有不同。如a、c、d、e、f组的N是VIV2的施事;b组的N是VIV2的受事。
      (三)V倒(O)来
      “v倒(O)”也常和“来”组合,构成“v倒(O)来”的格式,一般用于祈使句中,但与“V倒(O)”相比,口气稍微缓和些。这种格式下乡用得较多。例如:
      (1)企倒来。(站着)
      (2)捉倒来渠手。(抓着他的手)
      (3)坐倒来,莫�到看书。(坐起来,别躺着看书)
      “V倒来”中“来”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表示一种语气,是语气词,要求实现某一动作,并使这个动作持续下去,句子的祈使语气趋向缓和。
      (四)“V倒V倒VP”
      “v倒V倒”是重叠格式,后面跟从一个后续小句,中间可以不停顿,构成“V倒V倒VP”的格式,表示动作的持续。例如:
      (1)�倒�倒,就不晓得么样就�着了。
      (躺着躺着,不知怎么就睡着了)
      (2)爹总是坐倒坐倒就侧�。
      (爷爷经常坐着坐着就打瞌睡)
      黄梅方言中“V倒v倒”表动作的持续与“v倒”相比,更强调动作持续的时间长并缓慢,后面衔接的成分通常是 与动作持续的长久有关联。两者在功能上不同的,“V倒”后可接宾语,“V倒v倒”则不能。试比较:
      (3)吃倒饭别说话。
      (4)吃倒吃倒饭别说话。
      (五)N处+V倒(+数量)+O施/受
      “N处+v倒(+数量)+O施/受”格式是存在句。说明某处存在着某处或某人,说明一种存在的状态。例如:
      A:(1)床上�倒个人。(床上睡着一个人)
      (2)屋门口围倒一群看舞龙舞狮的人。(屋子门口围着一群看舞龙舞狮的人)
      B:(1)墙上挂倒个画。(墙上挂着一幅画)
      (2)灶上烧倒壶水。(灶台上烧着一壶水)
      上面两组例子都是存在句,说明某处存在着某物或某人,说明一种存在的状态,进入这种格式的动词是单音节状态动词,表示受事对象附着或留存在特定处所,以某种状态或结果的延续来表现事物的存在。这种格式的宾语可以是施事。如A组,也可以是受事,如B组。
      (六)N1+V+倒+N2+在
      “在”是句末助词。这种格式是“倒”和句末的配合使用表示动作的持续。例如:
      (1)房顶上挂倒一个吊灯在。
      (2)办公室墙上贴到一张毛主席像在。
      (3)她穿倒一身新衣服在。
      (4)一个伢儿捏倒一本书在。
      例(1)、(2)N1是处所名词充当主语,(3)、(4)N1是施事名词充当主语。“N2"都是动作的受事,在句中充当宾语。“在”和“倒”一起使用,持续的意义更加突出。
      (七)N施+把o受+(一)+V倒
      “一”和体标记“倒”同时出现在“把”字句中,构成处置持续句,强调某人某物处于某种状态。例如:
      (1)这伢大白天的把门一关倒,搞么事?(这孩子大白天的把门关着,干什么?)
      (2)一进来把脸一阴倒,吓死人。(他一进来阴沉着脸,吓死人。)
      (3)她把头一蓬倒,像个疯子。(她散乱着头发,像个疯子。)
      这种格式的描写性较强,常包含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说话人对某事或某人的不满,后面常常带有表示评价或结果的后续句。如例(1)的“搞么事”、例(2)的“吓死人”、例(3)的“像个疯子”都是对前一分句行为的不满。
      二、黄梅方言“倒”字的历史演变
      持续体标记又叫“动词词尾”、“态标记”、“状态补语”、“动态助词”等,附着在动词后面,用于表达动作的状态,情貌。普通话用“着”标记,黄梅方言用“倒”。用“倒”作体标记,在很多方言都存在,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还有陕西、江苏、广东等省份部分地区;从方言区来看,主要是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湘语、赣语、吴语、客家话、粤语以及闽语。
      关于持续体标记“倒”的来源,目前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来源于“附着”意义的“着”,另外一种认为来源于去声的“到达”的“到”
      梅祖麟(1988)认为,西南官话的“倒”可以表持续,与北方官话中的“着”的用法相同。语音上,“倒”读[t]声母,可以用他构拟的汉代的古音来解释,认为“虚词往往保留古音”。吕叔湘先生(1984)指出:“以著字辅助动词,初以表动作之有所著,继以表事态之持续,此今语所盛用,而唐人诗中亦已有之,如白居易《恻恻吟》之‘道著姓名人不识’王建《北邙行》之‘堆著黄金无买处’皆是也。”但李蓝(1996、1998)认为西南官话表持续的“倒”的本字是源于去声“到达”的“到”,就现有的材料看,这种用法可能是源于赣语,明清两代的江西、湖广移民将其带到了西南地区。
      三、黄梅方言持续体的语用价值
      1,具有表情性。陈淑梅(2007)在《湖北英山方言的‘(S)把NP-VP倒’句式》中提到英山方言具有表情性和提领性等语用价值。黄梅方言中“V倒”表示完成某一动作行为后再做下一事件时,说话人有建议、命令、提议、请求等意味,也具有表情性。例如:
      (1)你现在有得事,莫光坐倒,做哈作业。(你现在没有事,不要坐着,做一下作业)
      (2)刚吃完饭,莫�到,对肠胃不好。(刚吃完饭,(你)不要睡着,对肠胃不好)
      (3)明昼考试,手表(你)戴倒,好看时间(明天考试,手表你戴着,好看时间)
      例(1)中说话人语气较强烈,言下之意就是既然现在没有事,就应该把作业完成。表示命令的意味。例(2)中语气和缓,说话人认为刚吃完饭不要躺着,对身体不好。例(3)表明说话人提议规划好考试时间,建议可以戴着手表。
      2,具有主观性。主观性是从认知的角度为准的,是人们对某种行为进行表述时,往往会带有主观评价,或认为这个动作行为是令人满意的,或认为这个动作行为是令人不满意的。黄梅方言的“把NP-VP倒”表示对某种动作行为的不满,具有主观不满意性。例如:
      (1)渠大白天把门一关倒。(他白天把门一关着)
      (2)出门(你)怎么披倒头毛。(出门你怎么披着头发。)
      (3)你天天把脸一阴倒,好像我欠你钱样。(你天天阴沉着脸,好像我欠你钱一样)
      (4)她一天到黑把鞋一�倒。(她一天到晚�着鞋)
      例(1)表示对“大白天把门一关倒”的不满;例(2)表示对“出门披倒头发”的行为表示不满;例(3)对“把脸一阴倒”表示不满;例(4)对“她一天到黑鞋倒�”表示不满。这些不满的情绪,都具有主观性特征。
      3,具有“无界”性。“有界”和“无界”的区分主要以人的感知和认识为准。沈家煊(1995)认为:“动作有‘有界’和‘无界’之分。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无界动作则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或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例如,‘我跑到学校’这个动作,开始跑是动作的起点,到学校是动作的终止点,这个动作因此是一个‘个体’动作或‘有界’动作。相反‘我很想家’这个动作,我们不能确定一个起始点和终止点,这个动作因此是一个‘非个体’动作或‘无界’动作。”“这种对动作形成的概念上‘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动词有‘持续动词’imperfectives)和‘非持续动词’(perfectives)之分。马庆株(1981)根据能不能加后缀“着”将动词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两类。不能加“着”的动词叫非持续性动词,能够加“着”的叫持续性动词。按沈家煊的观点,持续动词其内部是同质的,没有可重复性,在时间上是无界的。黄梅方言带“倒”的动词都是强持续性动词,其内部是同质的,在时间上是无界的。因此是“无界”动词。因此带“倒”的持续体具有无界�特征。
      四、结束语
      楚语区黄梅方言的“倒”在体范畴中属于持续体。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某种状态的持续。本文主要分析了“倒”的结构形式、“倒”的历史演变、“倒”的语用价值等。“倒”作为虚词其它的用法也很有价值。另文讨论。
      参考文献:
      [1]赵元任,丁声树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2]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梅祖麟,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J].中国语言学报,1988,(3),
      [5]李蓝,大方话中的“倒”和“起”[J],毕节师专学报,1996,(4),
      [6]陈淑梅,语法问题探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7]沈家煊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9]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10]胡明扬,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1]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2]刘翠香,山东方言的持续体[J],方言,2007,(5),
      [13]刘宁生,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J],语言研究,1985,(2)
      [14]宋玉柱,关于“着、了、过”的语法单位的性质问题[J],语文学习,1983。
      [15]詹柏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梅瑞祥

    推荐访问:方言 标记 持续 楚语区黄梅方言的持续体标记“倒” 黄梅方言一览表 方言搞笑视频黄梅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