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谈对联语言的散文化】散文化的语言

    时间:2020-03-23 07:2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对联已有千年历史,是中国特有的文体,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在对联的创作上,历来具有着散文化的倾向。本文从实例入手,分析了对联散文化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对联;语言;散文化
      
      对联是以骈词俪语与音韵的平仄协调配合为主要特征的应用文体。由于对联一般由上下两联,即由两句、两章(或称句组、语段)构成,中间的思想脉络不像散文那样容易贯通,因此,为了使事理的表达圆转周密,便交错地使用散句和偶句(或称奇句和偶句、散句和整句)。这样,就使对联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曾提出“迭用奇偶”的观点,对于对联的散文化,堪称创造性的见解,具有指导作用。骈文珠联璧合,焕为异彩;散文行云流水,妙道自然。骈散各有所长,文质应求兼胜。熔骈入散,亦散亦骈,则文气畅达,摇曳生姿。散中有骈,转见精神。骈中有散,亦觉跌宕。
      对联的散文化,实质上是文体的渗透问题,也牵扯涉及到对联的风格问题。
      首先,对联的散文化体现在题材的广泛性。作为一种民俗和文化现象,作为华夏的国粹,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对联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前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说,它“渗透力极强,覆盖面最广,遍布于中华大地的人文社会和自然景观的各个角落,以及凡是有华人踪迹的寰海广宇”,是血统联系的文化纽带。从对联的社会交际,人文交流看,应用广泛,实用性、装饰性强,是集文学、语言、书法艺术、雕刻、绘画、装裱工艺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且不说过去,开科取仕,选贤任能;文人交往,题赠酬答。就说如今,岁时节令,婚寿喜庆,祭祀哀挽,乔迁新居,开业庆典,无不用之。至于名胜古迹、楼台亭阁、祠庙古刹、庵舍道观、书院会馆、祭坛陵墓、门坊戏台……可谓对天对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无事不能联。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都与对联结下不解之缘。
      关于题材上散文化的对联,举例如下: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馀钱,瓮有馀酿,釜有馀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馀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俞樾自挽联
      例1)此联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潍县任上。郑板桥因对封建社会官场黑暗不满,已有归田之意,次年即因忤大吏而被罢官。联语把自寿与抒怀结合起来。上联说人生态度,知足常乐,下联讲理想追求,超凡脱俗。构思新奇,语言诙谐、幽默而带从容豁达的色彩,反映了郑板桥愤世嫉俗的节操、洒脱不羁的天性,以及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此联运用了当句自对、重字和排比句,概括地描述了丰富的生活,使句子长短相同,生动活泼,尤其是领字虚词(“但使”、“只令”)的运用,使文气体现出散文的行云流水特点,通俗流畅。
      例2)此联是俞樾(1821-1907)晚年所撰,悬于“春在堂”大厅的楹柱上,用以自挽。俞樾是清代著名学者,道光进士,官编修、河南学政。晚年主持讲学杭州诂经精舍30余年,治经、子、小学皆有成就,著《郡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250余卷,并培养出得意门生章太炎等多人。上联写一生著述,下联写品格襟怀。联语采取回顾和自评的写法,着重从“著述”和“讲学”两件大事落笔,并“插入一些抽象或概括的字眼,产生包罗一切的雄浑气象。”①作者采用“微中见大”的散文笔法,是非常恰当的,因为事物的局部和表象,总是与事物的整体和内涵联系着的,联语表达作者襟怀坦荡,问心无愧,豁达乐观,死而无憾。读后,觉平淡中有奇崛之气,温润中见刚正之怀,诚非德高学厚的大手笔不能为,堪称自挽联翘楚之作。
      其次,对联的散文化体现在表现手法运用上。“托物言志”、“借景述怀”,这是散文的传统手法。对此,古人亦有精辟的见解:“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②例如: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陆润庠题书斋联
      种邵平瓜,栽陶令菊,补处士梅花。不管它紫姹红嫣,但求四季常新,野老得许多闲趣;
      放孤山鹤,观濠上鱼,狎沙边鸥鸟。值此际星移物换,惟愿数橼足托,晚年养未尽余光。
      ――何�题扬州壶园别墅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邓石如题碧山书屋联
      例1)是陆润庠抒情写志之佳联。上联以“书”为线索,概括了读书的真谛,列举五部经典,读时各有妙得:读《尚书》使人方正,读《易经》学会变通,读《离骚》自取幽愤,读《庄子》生出豁达,读《汉书》更加坚定。正、变、幽、达、坚五字概括五书精髓,是作者情出由衷,妙在末句饶有理趣。下联以“花”为线索,道出了赏花的乐趣,列举五种名花,赏时各有佳趣:象菊那样无拘无束,如梅那样疏淡飘逸,似莲那样高洁不染,同兰那样芬芳醇正,和海棠那样情韵悠深。野、疏、洁、芬、韵五字概括五花神姿,是作者托花言志,妙在末句恬淡寡欲,归依自然的高雅情怀。
      例2)上联引用三位古人的归隐之事:邵平于秦亡后种瓜于长安东,陶令(渊明)采菊东篱下,处士林逋“梅妻鹤子”隐居杭州,表达了对归隐山林,躬耕陇亩生活的向往。下联再引三位古人闲适生活:林逋孤鹤,庄子濠上观鱼,范蠡太湖亲近鸥鸟,流露出闲度晚年的惬意。全联表达的是封建社会中历经宦海沉浮而渴望闲适安宁的思想感情。
      例3)先分述,后总述,藻绘点染,�彩赋形,铺排有序,分总成章。上联横览宇宙奇观:东海旭日、赤城彩霞、峨眉飘雪、巫峡游云、洞庭明月、鄱阳烟波、潇湘细雨、武夷奇峰、庐山飞瀑,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笔端。下联纵观古今绝艺:杜甫史诗、王维奇画、左氏春秋,司马迁史记、薛涛彩笺、王羲之名帖、庄子南华真经、司马相如辞赋、屈原《离骚》,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跃然纸上。全联运用了当句自对,上联自然景象,下联人文荟萃,如诗如画,绘声绘色,熔众多意象于一炉,淋漓尽致,纵横捭阖,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寄情文苑的情怀,玉缀珠联,浑然一体。
      综观上例,例1)即物以明理,例2)即事以寓情,例3)情景交融。
      第三,对联的散文化体现在语言上,或用白话文,或用清淡自然、通俗易懂的口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创刊前后,腐朽的封建文学和僵死的文言文仍然统治着中国文学界。在反对旧文学的斗争中,胡适和陈独秀等先后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强调白话文,并且用白话文写作,“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文为正宗之说”。胡适四十岁生日,地质学家丁文江用白话撰联,云:
      凭咱这点切实功夫,不怕二三人是少数;
      看你一团孩子脾气,谁说四十岁为中年。
      胡适(1891-1962),治学严谨,博闻强记,著述甚丰,所以上联有“切实功夫”,并以“不怕”之语对其敢于坚持己见予以鼓励。一般把“不惑”视为中年,但胡适面相年轻,加之性格活泼,所以下联说他“一团孩子脾气”,并以问句煞尾,饶有风趣。
      胡适是“五四”运动时期推行白话文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新诗《尝试集》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白话诗作。他不仅写白话诗,还撰白话对联。例如: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此联是1935年,胡适登临西天目游江南名刹开山老殿时,应主持之邀挥毫写就的。胡适奉行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上联“三句话不离本行”,下联说和尚该恪守本分。对仗得体,妙趣横生。
      《南方讲对联》一书在“《对联》的散文格”一节中云:“这种对联就像日常说话似的,用口语组成对联,有时像顺口溜。”并举出下面的例子:
      某贫士过年写一副对联――
      咦!谁家放炮?
      啊!他们过年。
      长沙一个土地庙联――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另一副对联就像民间歇后语一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教育家陶行知,积极主张教学与实际结合,提倡平民教育,曾用平民易懂之语撰写两联:
      其一:
      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联语摘取蒙学读物《三字经》的成句,巧缀成文,自然浑成,通俗亲切,富有深意:阐明办学旨在培养能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与日常生活难以分离的文化人,同时还隐含有不与鼓吹“劳心者治人”的士大夫阶级同流合污的深意。
      其二: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联语纯用白话,高度凝炼,形象鲜明生动,上联以“一颗心”喻赤忱,抒发了为民谋利的赤胆忠诚和坦荡襟怀。下联以“不带半根草”喻无私,表达了一心为公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
      冯玉祥,爱国将领,曾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周恩来赞誉他是“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冯玉祥将军六十岁生日时,邓颖超撰书贺寿联云: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挠不屈见襟期。
      冯玉祥撰写的对联不事雕琢,通俗易懂,直抒胸臆,爱憎分明。
      其一: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其二:
      兵甲富胸中,任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奋起,都学这秀才先生。
      其一是1927年冯玉祥将军送给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的,反映了将军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其二是冯玉祥在颂扬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
      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6日逝世,其中有施佳题白话挽联:
      妻子莫痛,朋友休悲,且遵遗嘱,管自己的事,越专越好;
      民族将亡,奴隶更苦,若求生存,学先生一样,不屈不挠。
      该联虽是白话,但感情真挚,句短情长,激励人们化悲痛为力量,遵照遗嘱,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
      蔡元培先生于1940年在香港病逝,延安举行追悼会,周恩来撰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民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从胡适、冯玉祥到周恩来所撰对联来看,皆出乎自然,不事雕琢,语言通俗明快,注意对仗和平仄,作为白话对联还是可以的。然而,南京晓庄陶行知墓前,郭沫若的题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只重意义和意境,却不拘对仗和平仄,违反了对联末字上仄下平的要求。这种不合格律规则的对联,笔者以为应引以为戒,不可作为创作的借鉴。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编号08SJD7500029。
      注释:
      ① 钱钟书《旧文四篇》
      ② 清•刘大�《论文偶记》
      
      作者简介:张亦伟,(1958.6―)男,江苏省徐州市人,教师,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编号08SJD7500029。

    推荐访问:对联 散文 语言 谈对联语言的散文化 散文化语言 散文化的语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