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50【鲁滨逊“自我”身份研究】

    时间:2019-02-08 03:16: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代表作。“自我”是指个体在现实中对自己身份的确认。本文从文本着手,对鲁滨逊不满足于中产阶级身份,喜欢冒险的生活,不断地变换身份寻找“自我”,到一次出海遭遇风暴在孤岛上幸存,对荒岛进行开拓,搭救野人“星期五”将其视为奴隶并驯化他,由此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得到“自我”满足,最终找到“自我”的过程进行探索。
      关键词: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 “自我”身份
      
      1.引言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以一名苏格兰水手航海遇险漂流到荒岛上,单独留居了四年才被救这一真实故事作为素材加工而成,也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近三百年来在世界各地读者中广泛流传,历久不衰。《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主人公不安于中产阶级舒适生活,离开家门出海冒险的一系列经历。本文主要分析鲁滨逊不停地变换身份,寻找“自我”身份的一系列过程。
      2.自我
      弗洛伊德提出“自我”的概念,他认为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里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1]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他的自我发展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独立性,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里能力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自我的作用远远不仅是防御性的,其表现得言语、思想等都带有自主性,具有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
      3.鲁滨逊“自我”身份的探寻过程
      《鲁滨逊漂流记》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中用“我”指代鲁滨逊,“我”是主体和叙述者。
      3.1混杂的“自我”
      小说的开端介绍了鲁滨逊出生在一个商人家里,是个混血儿。“我父亲是来自不莱梅市的外国人,他先是住在赫尔市,发家后金盆洗手,定居到约克城。在那里,他娶了我母亲。母亲娘家姓鲁滨逊”。[2]他是一个具有混杂性的人。从词源上来讲,混杂性一方面指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混杂,特别是人种方面的混杂。
      3.2探寻“自我”
      作为中产阶级,笛福塑造了中产阶级人物形象。鲁滨逊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父亲让他接受教育并让他学法律,而他一心想着出海远航。此时的鲁滨逊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第五阶段的发展(青春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鲁滨逊在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的意识。
      鲁滨逊的父亲充分预料到他的梦想将会给他带来不幸,便劝告他并帮助他分析了中产阶级的种种好处,要他安享中产阶级的安定富足的生活,而鲁滨逊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只想航海。鲁滨逊并不认同父亲给自己的地位,陷入了埃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混乱”。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向,他们经常考虑自己是怎样的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与各种人和事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等。
      于是鲁滨逊离家出走,决心周游世界以实现梦想,不停地变换着身份,寻找自己期待的自我角色。他先登上朋友父亲的船成为一个年轻的冒险家。途中他结识了一位好心的船长,和他一起出行时可以带着货卖,此时的他既成了水手又成了商人。后来鲁滨逊有幸逃脱,和他一同出来的少年成了他的奴仆。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船所救,到了巴西,船长买了他的东西和奴仆,鲁滨逊用这笔钱经营了一个种植园,成为一名种植园主。
      3.3实现自我
      几年后鲁滨逊再次航海打算同黑人做生意,不幸遭遇风暴,船上的其他人都丧生了,鲁滨逊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他寻找到了“自我”,他对自己在荒岛上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把这块荒地看做自己的殖民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产生了自我优越感的自我体验。此时他既是个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典型殖民者和资本者的形象,又折射出他是一个持欧洲中心论、种族至上论者。
      17、18世纪是殖民主义运动的鼎盛时期。18世纪的英国处于对外扩张、掠夺资本的时期,作者笛福曾参与殖民运动,《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在18世纪的殖民背景下完成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一个典型的殖民者形象。他是在岛上居住的第一人。他在岛上稳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帝国,称自己是国王。他加速王国的殖民化,对小岛的资源进行掠夺性的深度开发。他本身具有英国资产阶级资本家积累财富、掠夺财富的特点。
      鲁滨逊是一位欧洲中心论持有者,“欧洲文化的核心正是那种使这一文化在欧洲内和欧洲外都获得霸权地位的东西――认为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3]鲁滨逊用欧洲文明的眼光看待野人吃人的习惯,称生番部落为食人者、野蛮的畜生、魔鬼般的吃人畜生,对他们互相吞食这种灭绝人性的罪恶风俗深恶痛绝。
      鲁滨逊的自我形象中折射出种族中心主义,“你之所以成为‘白种人’是因为你生来就是‘白种人’;更重要的是,由于生来即‘受饮那杯圣水’”。[4]看到野人互相吞食的痕迹,鲁滨逊怒气冲天,恨不得一刀杀死他们。但他转念一想,认为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就等于承认西班牙人在美洲所采取的种种野蛮行径是正当行为,会遭到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唾弃。于是打算搭救一位被其他生番部落杀害的野蛮人,教导其学习基督教,有个基督教伙伴以解寂寞,便搭救了“星期五”,将其视为奴仆,教导“星期五”称呼自己为“主人”。
      在荒岛上,鲁滨逊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反映了当时西方殖民文化的霸权主义,这是一种将“我们”欧洲人与“那些”非欧洲人区分开来的集体观念。鲁滨逊“觉得有必要把每件东西都教给他,好使他对我有用,好听我使唤,对我有帮助”。[3]他教“星期五”英语,“星期五”学得很快,能够和鲁滨逊交流了。“殖民就是一个民族的扩张力,他的繁殖力,它在空间上的扩大和激增,就是将宇宙或宇宙的部分完全纳入这一民族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法律中”。[6]
      鲁滨逊想要改掉“星期五”吃人的坏毛病,请他吃烤羊肉。“星期五”吃了鲁滨逊按照英国烤法烤出的羊肉后,告诉他从此以后不再吃人肉了。鲁滨逊向“星期五”传授宗教信仰的基本知识,想有个基督教同伴。鲁滨逊否定了“星期五”的信仰,认为他所信仰的是世界上最盲目无知的邪教,便引导他了解上帝,使其认识到上帝的伟大及神的启示。鲁滨逊又教给“星期五”如何使用枪和火药,如何种植,等等。
      后来鲁滨逊又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几个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自己以总督身份在岛上建立了稳固的殖民统治。在小说最后,鲁滨逊有幸离开荒岛回到英国,再次返回荒岛看望他的殖民地时,他将土地划分给殖民者,自己则保留全岛的主权。
      4.结语
      鲁滨逊不满足自己中产阶级身份,离开家寻找“自我”身份,经过一系列的生活经历及身份变化,最终通过在岛上开拓自己的殖民地而最终寻找到了自我,得到了自我满足。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6――自我与本我[M].长春出版社,2001.
      [2]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1.
      [3]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78:10.
      [4]同[3]:288.
      [5]同[2]:259.
      [6]同[3].

    推荐访问:鲁滨逊 身份 自我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