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2009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抽样分析报告] 96年甘肃省高中毕业样本

    时间:2019-01-03 03:38: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9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题命制紧扣考试大纲,体现新课标理念,试题命制规范,难度适中,覆盖面广,主要考查了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这些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试卷结构、考试内容、题型设计、难度系数上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试题内容设置合理,题目表述科学规范,突出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选材新颖,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材兼顾课内与课外,紧扣考试大纲和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关于试卷结构和试卷内容
      试题完全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命制,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为100分。分为Ⅰ卷和Ⅱ卷两部分。其中Ⅰ卷为选择题(机读阅卷部分),占分值20分;Ⅱ卷为主观题(手工阅卷部分),占分值80分。试题结构具体如下表所示:
      第1小题考查字形,属于识记的层级。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常见汉字字形记得不牢,很难立即作出选择。正确答案是B项。
      A项中“喧闹”误写为“渲闹”,剩下的“仓促”、“脱口秀”、“锋芒毕露”完全正确。C项中将“挖墙脚”误写为“挖墙角”,剩下的“辩护”、“勘察”、“乔装打扮”完全正确。D项中将“撩人情思”误写为“缭人情思”,剩下的“陈述”、“提纲”、“光辐射”完全正确。
      第2小题考查实词、虚词,考查运用能力,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到词语的搭配关系,就很容易作出选择。如“即使”是连词,表示让步假设,它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尽管”用作连词时,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因此③句空白处应填“尽管”,这样就可以排除AD两项;剩下在B、C两项中进行第二次筛选,“拒绝”指直接回答,毫不留情面;“谢绝”指委婉的,很温柔,很客气的回绝。因为动作发出者为“酒店”,所以“谢绝”就比“拒绝”更恰当一些,暗示考生只能排除C项,而保留B项作为正确答案。
      第3小题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是正确答案,“屡试不爽”是说多次试验没有差错,第一个句子“风起云涌的娱乐选秀如今成了电视媒体吸引观众屡试不爽的招数”,成语的使用完全符合所给语境。B、C、D中,“倾国倾城”、“振聋发聩”、“休戚相关”都属于对成语的内容理解不准确、不透彻。一知半解想当然地理解成语,就会望文生义,违背“特词特用”的原则,这是必须向学生反复强调的。
      第4小题考查语病的判断。这一考点是语文试卷中的热点,也是语文试卷中的难点。本题出现的病句犯常见的几种语病。比如A项“邂逅”与“相逢”语意重复,B项考递进复句的分句语序不当,C项“素养”与“推进”搭配不当。D项是正确答案。这类题的考查,有一定的技巧性,要“先套大类,再套小型”,在复习备考中应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大题,社科文阅读。主要考证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一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龙城”这一名称的由来。设计了三个阅读理解题,分别考了概念、理解、筛选三个方面的思维能力。这些题都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如第5、6、7小题属“张冠李戴”,如果掌握了这些解题方法技巧,做题的把握相对就大得多了。
      第三大题,是文言文阅读,选自《唐代散文选》,与往年考人物传记不同,2009年考查了散文类阅读。由于平时这类题型训练中也有涉及,学生并不陌生。本次会考设计了四个小题,依次考查了文言实词、信息筛选、分析概括三个方面的考查点。第8小题考了对“逋”、“货”、“质”、“黠”四个实词的解释。错误解释是把“货”解释为“货物”,根据上下文,应该解释为“卖”。正确答案是B项。这些实词在课文学习中都出现过。而且课后都有大量的习题。学生应该会做。第9、10题,涉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判断,如果把文章整体理解了,这些题自然不在话下了,如10小题正确答案是D项,属“张冠李戴”,说“作者梦醒之后,也没有把民和贪官污吏区分开来”说法有误。
      Ⅱ卷,主观题部分。
      文言文翻译,翻译重点还在于对句子中的文言实词的准确理解。第一个句子应关注介词“因”和动词“就”的解释,还需要翻译出表选择问句的固定句式“抑……乎,抑……乎”;第二个句子应关注“省”和“莫”的翻译。第12题名句默写,全部来自于课本中的名篇名句,学生基本上都能写对。有些考生在书写过程中把一些字写错、写别,影响了得分。第13题是诗歌鉴赏,考的是一首唐诗,高适的《除夜作》,体裁为七言绝句。作者在除夕夜独居旅馆,只有一盏寒灯陪伴,难以入眠,诗人没有直接表现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借写故乡亲人思念千里外的自己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对所设的“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以及考查抒情方式是不难作答的。
      第五大题,考查散文阅读,题目《目送》,文章介绍了作者默默看着儿子和父亲的每一次离去:作者深爱着儿子,可随着儿子的逐渐长大,却越来越不依恋母亲,作者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情感上的离去;作者深爱着父亲,父亲也爱着自己,但岁月无情,作者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父亲越来越老,以至辞世,寄托了自己深深的无奈与怅惘。这就是文章主旨,也是学生阅读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第14小题的问题是“请简要分析作者以‘目送’为题的用意”,考生只要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就不难作答。第15题的问题是:“本文可分为写母子与写父女两大部分。作者叙事极为简洁,但第9段和第16段完全相同,一字不差。请分析作者这样行文的作用。”该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答。第16题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结合上下文学生都能看出是失望、落寞的心情。第17题则问:“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最后一瞥”一句中的“瞥”能否换成“望”字,考生只要抓住这两个动词的含义就不难作答。
      第六大题,语言运用,共三道题。第18题是仿写,仿照“如果没有白居易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没有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会不会如此地芳名远扬?”另换一个话题,写一段话,只要句式和修辞合乎要求即可。第19题考压缩语句中的下定义,整合材料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魔术”的定义,这是2006年全国Ⅱ卷的一道原题,学生应该在专题训练中做过此类试题。第20题是任选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围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撰写一副对联,只要能揭示节日的文化内涵即可,对句式及修辞不作统一要求。
      第七大题为作文,以“生活无法假设”或“生活能够假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考生可运用发散式思维,在作文中体现开放性的特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自由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魅力。
      二、答卷情况
      在会考结束后,我们从全市已经评阅的语文会考试卷中随机抽取了91份样卷,对各部分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Ⅰ卷总分为20分,平均成绩为15.57分,得分率为77.8%,最低2分,最高20分。从总体上看第Ⅰ卷得分率中等,接近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
      Ⅱ卷得分情况统计如下:(满分80分)
      2009年全市参加会考总人数为1884名,语文平均成绩为77.74分,其中A等率为46.23%,B等率为22.35%,C等率为28.03%,D等率为4.41%。2009年全市会考合格人数为1820名,合格率为96.6%。从以上所列数据,我们明显可以发现下列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从第一卷答题情况来看,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欠牢靠,语文基础知识体系存在着较大缺陷,导致答题准确性极差。如第一卷最低得分为2分,说明10道题只做对1道。相对于第二卷,学生第一卷得分率是较低的。说明基础知识部分、社科文阅读部分、文言文阅读部分还有待于加强,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文言文的翻译得分相对较好。但具体到每一份试卷,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文言实词积累比较欠缺,文言句式不熟悉,翻译时不注重直译,只译出大意。要么关键字词落不到实处,要么句意不能通顺。
      3.名句填空,分值虽然只有5分,考的内容全是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一点儿也不冷僻,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对要求背诵的篇目重视程度不够,记忆不牢固。也有一些学生虽然背过了,但因错别字而影响了得分。
      4.古诗词鉴赏得分相对还好。学生从标题《除夜作》和诗歌的前两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就可看出本诗渲染的氛围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答非所问,语言混乱,缺少必要的专业术语和起码的诗歌鉴赏常识。
      5.现代文阅读,从总体上说,本题得分率较高。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对题目的要求关注不够,将题目粗看一遍就匆匆作答,结果“答非所问”。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答案就在原文中,看你找得准不准、全不全;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问题寻找相对应的答题区间,最后选用合适的语句作答。最好寻找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作答,或整合原文的相关信息直接作答。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相近或相似的语句转述原文信息,实在迫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再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答题的随意性。
      6.语言运用,仿写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学生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抓不准要点,只追求形式,不考虑内容和修辞,结果前言不搭后语。下定义的题分不清单句和复句,撰写对联的题个别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一点也不了解,写出来的对联生硬无趣,缺少文化内涵。
      7.作文部分,由于是命题作文,基本不存在跑题的问题,但存在不善于审题立意,不善于布局谋篇的问题。作文素材单薄,文章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少,内容苍白无力;有些学生只在一个层面上谈论问题,缺乏思维与情感的递深,分析问题不够深入,文章流于肤浅。此外有些学生语言平淡乏味,“言之无文”。有些学生书写不规范、不整洁,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等。
      三、教学建议
      依据上述分析,今后的语文教学应做到“四重”。
      1.重积累。认真进行语言积累,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而且包括词语、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还包括作文素材的积累。需要指出的是,对名句的积累学习,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并准确得体地符合语境的运用,还能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
      2.重应用。语言运用的考查,涉及范围广,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等。语音的考查,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常用字是考查的范围;汉字的考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辨析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语法和修辞根据大纲和课标的要求,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是应该明白,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则是常见的,比如修改病句,它考查的是语法的规律,而不是名词术语;修辞的考查更为普遍,自然也不是考查对修辞格的辨析,而是考查句子的仿写、对仗、在古诗和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消极修辞中的简明、连贯、得体和句子的选用、仿用、变换。常见的语言运用题还有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广告语,结合表格复述其内容,给报纸设计相关栏目,对有关生活现象进行评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等。这些题型都非常灵活,训练时不得偏废。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试题,因为其具有内容的包容性,知识的综合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可能在试题中不断出现,很值得我们关注。
      3.重能力。现代文阅读学生得分最低,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整体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审察题目、筛选信息、语言表达三种能力。因此,一要注重整体理解感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思想要能够准确把握,要理解其形象的意义。这是阅读文章的要点,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正确掌握解答其他题目的钥匙。二是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这是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文章中心和重点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三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有时候,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实,但只要认真思考,就发现其中有十分深刻的内涵。要探讨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常常在我们理解了一个词语或一个重要句子之后。四是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一般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我们既可以采用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又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的答案一般也是不固定的,但必须有道理,有一定说服力。文言文阅读材料都是浅易的、好理解的。题目的设计除有文言文考查特有的实词、虚词、句子翻译,还有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且有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4.重体验。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分值最高,千万不要忽视作文训练,好的作文,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写出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作文的本质就是能够将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见解,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语文教学和学习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审视自然与社会,倡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美、创造美。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整洁的文面意识,这在实行高考网上阅卷的大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其语文成绩就不愁上不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甘肃省 会考 抽样 分析报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