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

    时间:2018-12-29 03:40: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感恩是为人之本、做人之基石,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高校普遍存在德育缺失,学生感恩之心淡化的现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思考
      
      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天才、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因全身瘫痪必须依靠机器才能与人交流的科学巨人史蒂芬・霍金先生,在一次采访中曾有记者问他:“你是否觉得你的一生是灰暗的?”霍金先生微笑答道:“我的一生,有我爱的人也有爱我的人,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怎么会感到灰暗呢?”这说明了感恩是为人之本、做人之基石,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同时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价值诠释
      
      感恩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道德实践。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人本身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感悟,需要时间的经历和事例的积累,这样才能最终成为系统的情感体验和自觉意识,这就是感恩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多方面价值。
      1.感恩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身协调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过:“人格即命运。”很多学生谈起史地生头头是道,考起数理化门门优秀,操作起电脑也是样样精通,但是却学不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宁愿花很多时间在网络中,也不愿花一点的精力和时间与同学、老师交往;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宁愿盯着别人的一点小错误不放,也不愿反省自己究竟错在何处,甚至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是如此。感恩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深刻认识到自我发展的条件性,从而自觉地克服不恰当的个人主义,有利于构建出美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实效。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切入点之一,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导学生对亲情心存感恩,了解父母对儿女养育的艰辛,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哺意识,增强对父母的孝心;引导学生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对师友的教诲与关爱心存感恩,领悟师生情、同窗谊,感激老师、朋友的知遇之恩、关爱之恩、教诲之恩、警醒之恩、援手之恩和相知之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群体中的感恩缺失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大学生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高校德育效果。
      3.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十三亿中国人正在努力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自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之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和谐”作为伦理概念,代表了公正有序、协调完善的关系与秩序状态。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撑点之一。大学生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如果当代大学生情感淡薄,不知恩、不感恩,就不可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缺乏起码的情感基础。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唤起学生“感恩”这一基本的道德情感,理解父母、老师对他们的给予和关爱,有了这种理解,才懂得感恩;只有懂得感恩,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会有这个社会的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
      
      1.父母养育的感恩缺失。
      对于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不能主张“卧冰求鲤”式的封建愚孝,但孝敬父母却是传统美德。可在今天的大学生中,这样的孝心并不多见了,更多的是对家长含辛茹苦的付出与关爱不理解,甚至是怨恨父母。浙江一个名牌大学研究生,平时根本不写家信,打电话就是要钱。为了买房子和女友同居,他不顾家里生意赔本,张嘴要30万元,父亲借高利贷给了他。几个月后他又要钱,父亲拿不出,他一拳砸在桌子上,说要脱离父子关系。这位疼爱儿子几十年的老父亲当场就哭了。2004年11月,南京大学逸夫楼张贴的“伤心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在信中“一位辛酸的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部分学生则承认尽管心里明白父母的恩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平时生活中不愿与父母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一致,很少用语言或行动来表达感谢。
      2.教师培育的感恩缺失。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大学时期,许多教师除了课堂授课外几乎与学生没有更多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少了,关系也就潜移默化地淡化了。很多学生都把老师辛苦的“传业授课”看作是“本应该如此”,不珍惜老师的教学工作。随意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遇见教师如同遇见陌生人,更有甚者辱骂、敌对、鄙视教师,种种恶劣行为频繁发生。教师的培育之恩被忘记得干干净净。
      3.社会关怀的感恩缺失。
      人一出生便处于社会之中,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烈、愤世嫉俗,他们关注社会疾苦,但是每每谈到社会,却更多地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忽视积极和进步的一面。因此,在大学生中更多的是抱怨,少有体会社会的关怀,一些小事往往就能引起他们的不满与抱怨,却很少从自身找原因,主动要求提升自身素质来回报社会。2005年7月,媒体刊登了深圳歌手丛飞患癌住院的消息,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讨论。丛飞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自己却因晚期胃癌,欠下了17万元的债。病中的丛飞得到了社会许多的关爱,但也遭遇了一些冷眼。一直在照看丛飞的林燕告诉记者,丛飞患病住院后,曾受他资助的、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一位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的大学生,在网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丛飞资助过的名单里,打电话质问丛飞:“你把我的名字说出来,这是什么意思,这使我很没面子,我现在已是一名大学教师了。”
      
      三、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1.加大思想教育力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免疫力,使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2.强化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古训,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更是人之常情。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既提倡“知恩图报”的行为,更推崇“施恩不图报”的善行。“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正如华罗庚所言“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建议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大体系。
      学校虽然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优势,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学校要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感恩活动,建立感恩文化墙,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所在的盐城工学院的感恩教育可以说是“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典范,这种感恩教育不是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你看我怎么做”,以生为本,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人文关爱。学校借助于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联欢,给学生分发节日礼物;借助于20岁生日集体庆典活动,让新生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关爱;借助于校庆活动,校友回报母校,让学生受到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4.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忘恩现象。
      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忘恩现象。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引导大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忘恩现象,使他们懂得忘恩是少数现象,感恩才是普遍现象,进而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9-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3]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J].2006,(1):32-35.

    推荐访问:感恩 当代大学生 思考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