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民俗差异及意义传递的符号学视角]文本分析的符号学视角

    时间:2018-12-28 03:4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从符号学的意义观着手,以《红楼梦》民俗英译为例,探讨了民俗文化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与英语的差异,并通过对霍、杨两英译本中相关译例的对比分析,分析并总结出了在不同意义传递时应使用的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民俗差异 意义传递 符号学 《红楼梦》民俗英译对比
      
      一、 引言
      
      著名符号学家莫里斯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划分了符号的三方面,提出了语言意义的三个方面:言内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和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这三种意义共同构成了语言符号的总体意义,全面反映了符号与所指、符号与符号、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观,要求译者不断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有效的变通手段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民俗文化典籍,囊括了物质生活民俗(包括衣食住行、生产贸易等)、精神生活民俗(包括宗教俗信、神化传说、口承文艺等)、社会行为民俗(包括岁时节令、人生仪礼、家族亲族等)(陶立�,2003:57),等等,彰显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特色,但同时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其译本中目前大家公认的全译本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二者各有特色、不分伯仲。对两译本民俗文化翻译中意义传递的手法作以对比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翻译中那些难以跨越的鸿沟,并找出适当的处理方法。
      
      二、《红楼梦》民俗英译中的文化差异及意义传递
      
      (一)文化差异与言内意义的传递
      言内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是指某个语言符号与同意语言系统中另外一些符号之间的关系。每种语言都有其语言单位特有的内部系统,语言资源的不同决定了语言符号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层面的不同,所以某种语言所特有的内部意义,很难在他种语言中找到对应成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下杨、霍是如何处理这种差异的:
      例1: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裎带……(第十五回)
      杨译:Baoyu saw that...a white robe embroidered with zigzag wave patterns and five-clawed dragons,...
      霍译:Bao-yu saw that...As a further token of mourning his robe, though heavily bordered with a ’tooth and wave’ design of rainbow-colored stripes and gold-emblazoned with the royal five-clawed dragon...
      “江牙海水”也称“江崖海水”,指我国古代戏服如龙袍、蟒袍下端常用的服饰图案,斜向排列的弯曲线条称为“水脚”,水脚之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为“江牙海水”(属于原文的指称意义)。其中因海水和潮有关,潮又与朝谐音,而江崖,即江边山石,有坚实稳固之意,所以统治者用这种图案装点在服饰上来寓意江山稳固,一统天下,万世升平(李彩萍,2004)。而“牙”、“崖”同音,“潮”、“朝”同音,再加上“江”“崖”“海”“水”四个汉字符号既表形又表义的特色,使原文言内意义的传递十分复杂。
      两译者都放弃了言内意义的传递,致力于指称意义的传递。其中,杨译以“zigzag”指出了“水脚”的大体样貌,又以“wave”指出了图案的内容“波浪”,“寿山宝石等”不得已被省去了,只能传译出部分指称含义。霍译也以“wave”指出了图案中“波浪”的内容,但以“tooth”指“牙(崖),”显然是对原文中“牙”义的误解而产生的误译,“寿石”亦未提及,只成功传递了一小部分指称意义。
      可见,言内意义的传递,受英汉两种语言符号一个表音一个表义本质上不同的限制,同时由于两种语言各自截然不同的语音和文字特点,使得言内意义的不对应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空缺几乎难以弥补,译者只能结合两种语言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或舍弃形式而取其指称意义。
      (二)文化差异与指称意义的传递
      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是指符号和它所指事物或指称对象间的关系体现的意义。英汉语言中有一些词语往往所指相同或功能相似,这是由于各民族在体验上的类似带来的人类思维和语言的相通而决定的。但是与此同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的差异又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势必有着更多的差异性,这就产生了语言的指称意义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对应。比如:
      例2:《红楼梦》第24回有这么一句话:“即使是巧媳妇也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杨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霍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粥”作为我国居家饮食习俗的一部分,源远流长,且雅俗共赏,俗称“稀饭”,“水饭”等,并有药粥、养颜粥、供粥等类别,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主食,主要以大米、小米、玉米、糯米等为主料,添水文火煮成,没有米,粥就做不出来,就没有饭吃,所以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说。西方则不以粥为主食,也没有喝粥的习惯,对于“米”和“粥”间的关系,可能会不以为然,这就造成了指称意义的非对应。
      杨译以 “a meal without rice”是对“无米之炊”的字面翻译,有利于保留中国这一饮食文化的特色,但是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人对此可能接受度有限。霍译处理成“bread without flour”根据西方人日常生活以面包为主食的习惯,借用面粉flour与面包bread的关系传递“无米之炊”的含义,也成功地译出了其中的涵义。
      因此,在指称意义的传递中,由于民俗文化系统的差异造成的非对应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译者或尊重原有文化风格进行异化处理,但也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象进行死译,或根据读者接受情况进行归化处理,但应注意挖掘原文中蕴涵的本意,在不影响原文语用意义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原文文化色彩的损失程度。
      (三)文化差异与语用意义的传递
      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是指语言符号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强调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蕴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或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同言内意义和指称意义相比,语用意义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异性,它涉及民族心理文化特征。
      例3:好,这一去,可定是“蟾宫折桂”了。(第九回)
      杨译:So you’re going 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
      霍译:Good.I wish you every success.
      “蟾宫折桂”这一成语在我国是有着美好神化传说的。“蟾宫”即月宫,传说嫦娥因吃了王母娘娘赏给后羿的长生不老药,冉冉飞升而飘入月宫,因月宫中有蟾蜍,所以又叫“蟾宫”,又因月中有桂,便以“折桂”比喻高中,因此“蟾宫折桂”,便成为旧中国人们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代名词。 英语中虽然也有“蟾”和“桂”,却没有“蟾宫”和“折桂”的说法,更谈不上与登科高中联想在一起了,这就造成了语用意义上的非对应。
      很明显,这里杨译是直译的,有意保留这一登科之典的原有意象,但对读者的深层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霍译则是意译,虽成功传递了语用意义,使读者理解毫不费力,但原文神话、典故的痕迹丧失殆尽。
      所以在语用意义的传递中,由于文化系统各异,造成的非对应也往往是难以弥补。杨译多从保留源语民俗特色出发,采用直译,但也对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提出了挑战,而霍译多用意译,减轻了读者的负担,但不利于原有文化色彩的保留,翻译时应注意两种方法的利弊,扬长避短,既成功传递出语用意义,又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特色。
      
      三、结语
      
      从符号学意义观视角了解《红楼梦》民俗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我们透彻理解翻译中的障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其他语言符号一样,民俗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共同构成其整体意义,准确地传递这三种意义是民俗文化翻译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同时达到三种意义的准确传递显然很难,这就要求我们作出正确的取舍,扬长避短,考虑周全。从符号学这三种意义来探讨文化空白造成的翻译困难,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更贴切和更适当的处理方法,以求在弘扬汉文化的同时,发现和挖掘英汉两种语言的和谐美。
      
      参考文献:
      [1]Hawkes,David trans.The Story of the Stone[M]. By Cao Xueqin. 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2]Yang,Xianyi & Glady Yang tran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y Cao Xueqi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1980.
      [3]曹雪芹.红楼梦[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2.
      [4]李彩萍.浅谈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民间服饰图案文化内涵.北京文博网http: //www.bjww.省略/2004/12-7/3721.shtml,2004.
      [5]陶立�.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6]周岭.七品红楼之华服小议,《中国科技财富》.《价值中国网》转载.http://www.省略/Media/Article,2007.11.7.

    推荐访问:符号学 民俗 视角 差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