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美文化差异【委婉语与文化差异】

    时间:2018-12-27 03:37: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委婉语是英汉语言中共有的现象,它的使用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避讳心理、礼貌心理、掩饰心理,由于英汉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英汉语言特点和文化价值存在差异,英汉语言中的委婉语也打上了各自民族的烙印。从对委婉语的使用和具体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委婉语 心理基础 文化差异
      
      英汉这两种各具特色、大相径庭的语言,其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汉民族和英美文化之间存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差别,其中委婉语的使用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将以委婉语为切入点,通过对使用心理因素的分析,探讨委婉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一、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即“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委婉语不仅指委婉词语,更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
      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委婉语在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力图代替、掩饰、削减婉指语的禁忌、直接和粗鄙。委婉语正是这样的语言符号,它是在一定的言语共同体中,受制于特定社会文化域,为避免不便明说的意义和意图,采取婉转间接的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一种语言符号。
      “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词头“eu-”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词的意思就是“good speech”(言语好听)。比如,pass away是die的委婉语。而在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更广泛,汉语中的委婉语还称为“婉曲”。王德春(1987)认为,另一种修辞“避讳”(avoid taboo)也包含在汉语的委婉语中。李南国将委婉语定义为委婉(euphemism)与避讳(avoid taboo)的结合。可见,英语中的“euphemism”和汉语中的“委婉语”意思有相同之处,而汉语的委婉语比英语的euphemism 的范围要大些。以下将逐步对比英汉委婉语的异同,并对其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作一剖析。
      
      二、使用委婉语的心理基础
      
      1.委婉语的使用源于人们的避讳心理。
      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英美国家,“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重要心理基础。委婉语起源于人类文明早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不同国家的委婉语便体现出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英美人基本信奉基督教,出于对神灵和魔鬼的敬畏,担心直呼其名会招致危险和灾难,往往另辟蹊径。英语中有关“Devil”的委婉语有上千个之多,如the Black One,Old Boy,the Big D,Lord of the Files,the Enemy,the Wicked One,Old Nick,Prince of Darkness等。而汉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其追随的信徒,宗教禁忌没有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谈到“魔鬼”多直言不讳,如“妖魔鬼怪”、“钟馗捉鬼”、“鬼影”。汉语中虽然没有“鬼讳”,但却有独特的“名讳”。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存在了两千多年,宣扬的是“君臣父子”的封建伦理道德,从而孕育了“国讳”、“官讳”和“家讳”,对于皇帝、官员、宗亲长辈的名字不能直称,不得不提到时也要用其他字代替。今天,虽然对于称谓已没有那么严格了,但一般对长辈和上司不当面叫其名字,以表示尊敬。而英美人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人人生来平等,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之说,所以在称谓方面比较没有顾虑,缺少相关的委婉语,他们习惯直呼其名,没有年龄、职位之分,甚至对父母也直呼其名。
      2.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人们的礼貌心理。
      “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为摩擦而停止,人类将充满仇怨”(Enright,1985)。中国人具有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以谦敬的方式表达委婉和礼貌由来已久。例如, 人们常用“才疏学浅”、“抛砖引玉”等作为发言的开场白。送礼物时,把自己的礼物称作“小意思”,或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请笑纳”。而中国人的这些礼貌用语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往往产生负面效果。有一次,一位老师请留学生到他家去吃饭,这位老师准备了很丰盛的饭菜,嘴里却说:“做得不好,都是家常便饭,凑合着吃吧。”事后,那位留学生觉得很不自在,甚至对老师的一片热情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老师请他去吃饭, 却不做好的饭菜给他吃,是不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在外国人眼中却变成了不礼貌。
      3.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人们的掩饰心理。
      汉英语言中常用委婉语说明人体的某些特点和生理缺陷,以避免引起不快,如在汉语中人们用“腿脚不方便”代替“瘸子”,用“双目失明”代替“眼睛瞎了”。英语中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或disabled表示crippled及其他残疾人,用imperfecthearing代替the deaf,用visually retarded 指the blind,用mentally handicapped 表示retarded(弱智)。
      
      三、委婉语的使用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反映
      
      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意识及其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
      1.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是指弥布于文化之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使文化的成员用不同的价值评价的尺度来鉴定事物,表明肯定、否定或模棱两可等意向。委婉语作为词的社会性领域的一个自然部分,反映了一种文化价值体系。对待“老”的态度的差别是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典型体现。汉语中“老”代表了经验、学识、可靠,在语言中有“老当益壮”、“老成持重”、 “老马识途”、“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具有敬重、赞誉色彩的成语等表达方式。而美国文化模式以个人主义为中心,注重独立和进取,不迷信特权和传统。因此,英美文化体现的是“轻老”的价值观和追求创新的精神。“老”是大家忌讳的词语,它意味着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迟钝、固执、任性等。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elderly people,past one’s prime,the longer living,golden ager,distinguished gentleman 等被用来代替old。
      中西文化中对金钱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对有关“贫穷”的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上也有很大差异。在西方社会,人们崇尚金钱,贫穷被认为是令人不快的字眼,是没有能力、失败的表现,人们总是避免直接提到它。于是人们用in difficulties 来代替in debts,用out of game 来代替bankrupt,用substandard house代替slum,用temporary short of liquidity 代替short of money。而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贫穷不是什么可耻的事,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还提倡“越穷越光荣”,所以中文中只有“手头紧”、“手头不方便”等少数委婉语。
      西方社会中人们还会避免直言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的职业,如: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指代secretary,用sanitation engineer 代替garbage man,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代替dishwasher,用security officer代替janitor,用funeral service practitioner代替untertaker。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是有差别的。
      2.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不同的宗教信仰。
      宗教是历史的产物,它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作为思想的外现――语言,自然也打上了深深的宗教印记。以“死亡”这个词为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语,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死亡观是以死后灵魂得到拯救,进入天堂为中心的,故英语中死亡的委婉语有go to/reach a better world,be in the golden hence,be in/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one’s last,go/pass to one’s reward等。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多来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道教死亡的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道教的神仙观念在民间也有深厚的土壤,这种神仙学说给后世留下了“升天,升仙,仙逝,驾鹤西游”等委婉语。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六道”(即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中轮回,历经苦难,生死相续,只有皈依佛门,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进入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来自佛教的委婉语有“成佛,圆寂,归真,坐化”等。
      3.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不同的“礼”文化。
      中西方社会在人际交往中都很注重“礼”,但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示礼貌的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交往过程中比较重视“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而西方人一般讲究实事求是,自信坦率。几千年的文明演化,漫长封建统治的压抑,儒家教育的约束,都是形成中国人独特的心理态势的重要基础。古代“礼”是维系“上尊下卑”等级秩序和亲疏关系之根本。中国又是一个以群体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维系社会关系至高无上。“卑己尊人”的礼貌准则体现在对自己和自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要“谦”,对他人和他人相关的事物要“抬”要“尊”。而这种礼貌原则在受平等社会格局影响的西方社会却不被人理解。这是因为主题上西方社会是平等取向,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这种“礼”的观念建立在西方传统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上,讲究“礼尚往来”的价值均等。可见,虽然礼貌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现象,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为社会背景的差异,遵循的礼貌原则也不一样。
      综上所述,虽然英汉委婉语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避讳心理、礼貌心理、掩饰心理,但由于英汉语言特点和文化价值的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委婉语在使用中表现出很多的文化差异。委婉语是英汉语言中的共同现象,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达到相互理解、顺利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南国.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北京汉语言文学大学出版社,1996.
      [4]杨萍.英汉委婉语中的文化漫谈[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委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