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先秦道家自然养生体育之意义解读】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时间:2018-12-23 19:45: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道家教育以自然主义哲学引导其教育目的论,以自然养生体育为根本,超越了以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界定的狭隘范畴,弘扬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命精神,对我们当下的体育教育教学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道家 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 养生体育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由于特定的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等原因,其始终处于“潜隐”地位。尽管如此,道家教育思想同样负载着中国教育的一脉传统。不过,与占主流或主导地位的儒家教育不同,它是自然主义的或自然人本主义的传统。处于今天的我们,已不难发现,当今教育中的诸多弊端和误区常常源于违背了自然和自然规律。所以,辨析道家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目的论,诠释其教育之根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某些有益启示。
      
      一、原始道家哲学之阐释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其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崇尚自然。它开启了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先河,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辩证法有较大贡献。它与阴阳五行思想一同奠定了中国自然哲学的基础。《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以诗与寓言,以多义的比兴、隐喻来表达形而上学的意涵,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它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然的总体。“道”又不是静止不复的总体,而是流转与变迁的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护了每一肯定和实在的事物。在这一历程中,潜在变为现实,否定变为肯定,空无变为实存,一变为多。同时,又伴随着相反的历程。在这里,相反相成的辩证公式决定了变迁的过程。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做某些,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意是,学习知识是积累,要用加法,一步步肯定;而把握或体悟道,则要用减法,一步步否定。道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宇宙真相与奥秘,是在层层偏见剥落之后才能一步步见到的,最后豁然贯通于人内在的精神生命之中。
      庄子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此身有限,吾生有涯。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天下,人要面对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这一“无限”令他不安。在熙熙攘攘的人生和各色人等不同欲望之追逐竞争中,人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化解这些痛苦、困惑?庄子人生哲学提示人们由现实到理想。由有限到无限,致广大。尽精微,遍历层层生命境界,求精神之超脱解放。《庄子・逍遥游》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庄子・齐物论》强调蕲于平等,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前者讲适己性,后者讲与物化。也就是说,逍遥无待之游只有在天籁齐物之论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这一自由观的背景是反对惟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个性自由、利益、价值、人格尊严,必须以先以承认别人的生存、个性自由、利益、价值、人格尊严为先导。这样,每一个生命就可以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去寻求自我超拔的途径。人们从超时空的境界中还要再回到现实中来,道家理想也必须贯注到现实人生之中。
      
      二、道家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精神
      
      先秦道家的文献典籍里,常以高反差的命题诸如“绝学”、“守愚”、“弃智”、“不敢为天下先”等来论述教育,因此道家常被人们误解为否定教育论。不过,如果我们透过其辞语形式体悟其内在精神,则可能会得出全然不同的判断,形似倒退显示的正是其超越性本质,直言“若愚”恰恰显露出其大智的境界。
      道家文化精神以其特定内涵的自然之“道”涵盖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人生目的论、境界论、理想社会、万物万理的价值系统,都在“道”的整体意义中变通。而这整体意义中的任何人为的目的正确选择只能是“合于道”。道家之“道”,小至“夷”、“稀”、“微”甚至“虚”、“无”,大至“大”、“逝”、“远”,返而周流不息,无所不包,亦无所不及,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究其“法”之根源却在自然,此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过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是天地大自然的自然,更有自然而然,循其天然的一层意义在内,这便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必须依循“自然”之法则和谐共处,方可共生共荣,这才叫“合于道”。
      人与自然到底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似乎从来就不是教育目的论所研究的领域,然而在伴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十分迅速发展的文化冲突之中,这个不成其问题的问题却日益被世界各国所关注。人类终于已经或开始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报复性挑战,并且因此不得不收敛自己以往那种征服自然的无节制膨胀的物质欲望了,也终于开始不无远虑地研究地球危机、人类困境,乃至对于最热衷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也能并行考虑其人性化、高感情化了。显然,人类觉察到的这种有关“自然”的文化缺失,说穿了是反自然的或不自然的问题。这就难怪在教育中,增设生态伦理或环境教育课程、强化与此相关的道德教育或情感教育,得到的却是有失初衷的结果。
      在教育目的论的理论与实践领域,我们长期以来涉足的只局限于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认识冲突与抉择,根本没有真正关注它们与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诚然,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实践的人说什么都无法使自己超然于自然。因此,人的教育和人的教育的目的论是客观地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的,只是由于天地虽有大公而不言,自然默默不与人争长短,才任凭人的言论与争辩,而对此熟视无睹。
      道家的人生目的论精神和教育目的论精神,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必然王国确立的,它超越于个人或社会的偏狭范畴之上,亦即超越了如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与儒家社会整体的人本主义之间的教育价值理论的冲突,其文化观则不只是以文化天下的意蕴,而且是以自然主义或自然人本主义理论,把人生以及教育的目的论附着于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宏观范畴之中。人类不能停留在仅仅懂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必须崇敬自然、遵循自然、禁绝一切反自然的行为及行为论调。人在自然面前不妄为,这正是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真谛。其实,从人本的自然而论,只要把以往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望文生义的误释转换为一种积极的理解,就不难辨析出全新的意义来。“无为”只不过是张扬顺其自然,人不可在自然之“道”面前强作妄为,“不争”只不过是主张不能肆意扩张一己的侵占欲望;“谦退”是要人含蓄内敛、避露锋芒;“柔弱”是使人保持自然生命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因此,道家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精神,其实质就是“生”的精神、生命的精神。
      
      三、先秦道家的自然养生体育
      
      我们已经知晓道家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精神为“生”的精神、生命的精神,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先验的“教育”约束,那么,就不难领悟道家教育以养育自然生命为根本的选择性特性。崇敬自然的道家视人的生命为小自然、小宇宙,其蕴含着自然之生命体的发展以及自然的生命之精神的发展。而且,道家不仅重视身与心的统一,更重视把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目标渗透于自然生命体的“生”的流层之中,因此,形成了道家教育以自然养生体育为根本的特色。
      (一)道家的自然养生体育思想概说。
      道家养生体育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是循自然之道延展生命之机的体系。可以概括为无为与朴素的养生之道,自然致柔的养生方法,超脱生死的养生境界。就养生之道而论,自然无为显然不仅是要求生命遵循自然,同时也要求有宠辱不惊的精神自然,而朴素是自然的本质,道家重视的素朴养生既含抱朴怀素的理想,也含节制物欲不用其极的主张。就养生方法而论,自然与致柔倒是直接针对生命体的养生与卫生而提出来,它不是重在磨炼人体之有形的强健或是放纵形体的情欲宣泄,而是重在修养人体无形的生命活力或是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解放,道家就此提出的以啬失养生、致柔炼生、参同体验等方法,都带有追求人的身体之素质的清晰特征。就养生境界而论,道家的超越生死则是把养生体育宽放到超越的精神人格范畴,老子所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表明不失生命根基的人可以活得长久,而只有身虽死而其精神人格犹存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长寿的道理,显然这里“体”的意蕴已包容了博大的精神人格了。溯其渊源可知,道家的自然养生体育,它直接创生于自然主义的生命哲学,直接重视的就是人的自然生命之体,它宣扬的“养生”、“卫生”的直接对象就是人体的生命力和活力,由此演绎出,由生命之体而及精神人格,由精神人格而及人际人伦社会关系范畴,这里遵循的自然、自性、自化的法则,是“任万物之自然”的法则。老子主张“养生贵柔、守柔”遵循的便是这一法则。
      (二)道家的自然养生体育是系统的、完整的体育。
      就体育自身系统的完整性来说,道家的自然养生体育,不仅有别于显学儒家以道、德、仁为目标而设“六艺”以教弟子中的“射”、“御”之体育,与墨家崇尚外向功利和实用性的“善守御”的军事体育也大相径庭。这主要是源于对自然的理解不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家体育是合自然的而非刻意人为的体育,是重视内养的而非仅限于外炼的体育。
      有代表性的西方体育与其开放型文化特征一致,它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关系、改造关系,人际之间的冲突性、竞争性以及渗透其间的主体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发展。西方体育多与古代军事征战的公利性相联系,只是在近现代以来才日益发展完善成今日的竞技运动形式。其竞争性带来了对抗性、开放性产生了舒展外放的多容性,力量和速度导致了强健阳刚之美的追求,其科技成份与理性思考产生了体育竞赛与训练中的规范标准和指导理论。不同的是道家体育主张的是人和自然和谐共荣的体育。其目的在于增强体质、养护生命,其内容与方法也追循自然生命运动与成长的法则,以此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特有的生命运动风格。如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动静结合、内外合一、刚柔相济、形神兼顾等特色就是中国传统的仿生运动的生动写照。如五禽戏、象形拳、形意拳、大雁功等就属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运动形式,而太极拳、八卦掌等则是在更抽象层次里的合自然生命之道的运动形式。
      (三)道家的自然养生体育与人的完满性人格高度和谐。
      诚然,现代体育也都会关照到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在对体育的研究与实践中也会相应提出德、智、美等目标。但细析可见,这种目标观总是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之斧凿痕迹,即通过体育欲达到某种社会价值,而并非是对自然生命之体本身的价值。这就是说,现代体育中的身与心或人的精神世界多半是分裂的,就像竞技体育所倡导的某些智、德、美等目标,有时甚至可能会以伤害或牺牲自然生命之体的健康为代价。道家养生体育中的自然生命之体与智、德、美是交融的,它把智、德、美等的目标渗透于自然生命之体的“生”的流程之中,创造的是真正的身与心或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比如,老子的德,即与养生同在,德与自然生命之体不分离,在宇宙大自然中的小自然亦必须合自然之道,缺乏德,就不和谐,不和谐就不自然,不自然就不健康。显然,道家体育与完满性人格共存,亦共生共荣、互为表里。
      直面现代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往往在实践中只重视了完整性体育的一半,即由外向内的或外炼的一半,却严重忽视了由内向外的或内养的另一半,对于生机盎然的自然生命的活体而言,不注重养生、卫生,只重视外显的运动――锻炼或训练,这就像对一棵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树,不重视或考虑其内在的生机活力如何,一味地考虑它受到的风霜雨雪“锤炼”一样,这样的体育不具备体育的完整性精神。尽管我们学校体育任务也首先明确地规定为“增强体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只关注生理负荷、心律、强度、脉博曲线等,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及社会行为,造成“身愿而心违”的体育,一些心理疾病及不良社会行为造成的不健康,常被生理上“健壮”和体育成绩所掩盖。自然生命成长的体育,重视如“精”、“气”、“神”的生命素质,其自然观超越了显性、外求,不全面运动的自然,直抵隐性的、养生的、内修的生命力的自然。这对我们当代体育而言,难道说没有一定的启示吗?
      
      参考文献:
      [1]陈应道.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华文出版社,1994.
      [4]颜世安.生命・自然・道[A].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杨启亮.论先秦道家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南师大学报,2001,11.

    推荐访问:先秦 道家 养生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