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党建材料 > 正文

    【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文献】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挑战及路径

    时间:2021-07-03 18:24: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意识形态话语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及路径

     【摘

     要】话语权是一种博弈过程,是某种意识形态对受众价值观影响的产物,在多元意识形态共存条件下,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话语权渗透不容忽视,本文从话语权视角解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存在的问题,论析了话语主导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关键词】意识形态

      话语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伴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东移,西方针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愈演愈烈,西方意识形态在现实和虚拟空间的渗透及多元博弈下不断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话语权博弈的多重挑战,在当代,如何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是当前多元意识形态交流、交锋的核心要义。

     一、

     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于个体价值观的逻辑阐释及现实意义

     作为人的思想内核的价值观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如果溯及意识形态的起源,人类自从具有劳动能力并通过原始语言符号传递信息开始就产生了意识形式环境,而这种意识形式就是意识形态。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合法的形式对个体施加影响,而话语权往往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① 因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表明其对人的价值观影响并非是中性的,而它的统治也并非仅仅表现为暴力形式。

     “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即‘统治’ 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 (这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 ② 在这里,葛兰西提出的领导权意即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任何阶级集团而言,通过建立话语权而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最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之一,因为和强力统治不同,“话语是通过吸引力、渗透力而不是强制力来实现其价值的。与维护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不同的是,话语是实现阶级统治的‘软实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52 页 ②

     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292 页

     力’(soft power),它在充满新鲜感和流行色的外衣下走进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渐渐地渗透和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实现阶级统治的有力武器”①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发生学意义上来说,话语权是一种博弈的过程,是某种异质意识形态对某种价值观影响的产物,如果异质意识形态对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有解构和重建作用,可以说这种意识形态就取得了绝对主导权;反之则主流价值观巩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阵地。异质与主流意识形态在具体情境中,是一种解构与反解构、博弈与反博弈的矛盾运动过程,而这一过程都是围绕着个体价值观的塑造而展开的。

     当前,作为一种柔性的统治手段,意识形态话语权已是西方发达国家资产阶级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更是全球化竞争中传播本阶级和集团价值观点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多元意识形态的全球交锋愈发明显,为争夺话语霸权,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往往通过跨国公司、文化产品、影视娱乐等商业化符号影响发展中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基于这一现实,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但要在理论上肃清西方意识形态的“虚假面纱”,更应从实践层面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才能在意识形态的全球化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二、

     话语权之争: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 价值观的渗透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朝气,思想活跃而跳动,善于接受新事物。同时也存在着认知的迷茫和困惑,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缺少理性分析的能力。而随着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入,西方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生方式等价值观范畴的影响愈发深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 一) ) 环境的变迁:从多元辐射到全面浸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中国开始逐步向西方开放,我国经济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多元化的西方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如果说这种多元化最初还仅仅通过学术复制的方式辐射到知识精英阶层的话,那么到 2001 年,以中国加入 WTO 为标志,西方的意识形态则以跨国公司、文化产品、影视娱乐等为载体形成了全面浸入格局。“WTO 的资格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全球一体化,迫使中国根据西方的贸易法律行事。它将使市场极大开放,从而使得更 多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外国思想的

     ①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432 期

     影响。”① 几乎各个阶层的群体,都能够通过大众化、商业化、娱乐化的方式接触到西方意识形态的符号,这种符号代表着一种话语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而网络新媒体的涌现更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格局。随着开放格局的不断深化、网络空间的不断介入,西方意识形态渗入的线性的、单向的辐射模式将被全面的浸入式的辐射模式所替代。这种变化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在商业化、娱乐化的意识形态符号面前,青年大学生是主要受众,更是网络产品的消费群体。当西方意识形态按照大众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时候,当大学生们去追捧韩剧、美剧,去追求西方时尚文化的时候,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争夺就变得全面而深入了。

     (二)

     领域的置换:从价值宣传到日常生活

     意识形态具有教化的功能,它言说着某种观点、代表着某种价值观念。因此,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成为某个集团或阶级宣扬其价值观的一种话语载体。在国家内部如此,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可以说最初的意识形态的竞争都以价值宣传作为主要手段。例如,改革开放之初,以“美国之音”为主的西方的媒体群针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敌对宣传就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观性质。进入 21 世纪,一方面,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宣传引导方面做了相对有效的反制;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也打破了以前受众的客体地位,人们有了更多价值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空间,西方意识形态从显性的意识形态宣传转换到隐性的日常生活领域。

     在这种转换的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更注重日常生活领域而非政治价值领域,更注重通过重复性的日常生活的实践来打上价值观标签从而影响他们在政治领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这种日常生活领域在商业化的日常交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通过商业品牌的魅力来吸引青年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作为商品的购买者在充满愉悦地使用西方的商品时,实质上却被西方文化“消费”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认同西方的文化。正如冷战时期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针对美国颠覆苏联的战略不无自信地宣称:“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而现在,对于青

     ① 苑林娅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加入 WTO》,《科学决策》2000 年第 2 期

     年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日常娱乐的价值选择问题,其他日常领域的渗透也正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我们也因此不难发现,在当前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今天,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对西方文化的浸入愈发警惕,也更加重视保存本民族的文化并注重建构文化主导权。

     (三)空间的转换:从现实存在到网络社会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思维界域因为网络的影响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果说在前网络时代,现实空间中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在各个领域的显在价值居于绝对的领导地位,那么在网络时代,要想获得话语主导权,仅仅依靠传统方式引领青年价值观则变得困难重重。人们的价值和思维空间已经表现为虚拟与现实共存、有限与无限统一的特征,在交互式的虚拟空间中个体具有充分的想象自由,能够穿越既定的界限享受主体的快感,主体价值观念的自觉能力被充分激发出来。而网络社会中“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个人主义的鲜明印记以及信息控制的失灵造就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法外之地”。

     网络社会谁掌握了网络权力,谁就主导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①作为“网络公民”的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利用和感知能力要远强于其他群体,因此,西方意识形态往往利用网络载体编造这普世神话,刻意颠覆民族英雄,混淆传统道德,这些都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选择。

     三、话语权之惑: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思潮多元化趋势为各种意识形态的学说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战略高度重视西方意识形态的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渗入。然而在巩固和强化话语主导权方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方面也存在不能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方法论之思:隐性教育在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

     以历时性视角观之,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一个本质性目标:即都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受众的价值观及行为,关键是采取什

     ①

     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05 页

     么方式才能更为有效地建构统治阶级的话语主导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仅仅通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行显性教育或宣传根本无法有效在多元的意识形态博弈中获取话语权,因此,选择隐性的教育方式成为各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流价值观培育,争取话语主导权的有效方式。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隐性教育更多地出现在高校的教学方法上,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更多的把隐性方法放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甚至出现认为其他学科都是意识形态的中立者的谬论,甚至有些哲学学科使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进行反向“灌输” ;另一方面,更多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把隐性教育仅仅当做一种工具和手段,而非是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战略。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一种总体性教育理念。以美国为例,“美国实施隐性教育主要有两大路径:在学校中实施隐性教育和在社会环境中渗透隐性教育,学校中的隐性教育主要通过设置综合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 建立隐性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社会环境中的隐性教育主要是指利用大众传媒公共设施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强化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接受和内化”。① 而这种总体性的隐性教育理念还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发挥其意识形态价值。

     (二)空间域之变:虚拟与现实的价值观培育的矛盾

     如前所述,意识形态传播路径已经从现实存在向网络空间转移,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传播和交锋的主要载体。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战略选择。然而,这也带来一系列矛盾,双空间的出现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一种协同和转化矛盾。一方面,意识形态在现实的话语斗争必然会进入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的话语博弈也会转向现实存在,这就存在一个在现实存在和网络空间双向互动的问题。要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现实的意识形态教育能否有效转化为虚拟空间的价值观认同,而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教育能否有效转化为现实空间的价值观认同。遗憾的是,虽然当前学界对网络和现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问题关注热度极高,但对于二空间的双向互动问题却鲜有人问津。而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往往存在网上义正言辞,一旦进入现实情境却便显出另外的话语表达和

     ①

     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12 期

     价值选择;在现实中堪称价值典范,但到网络中其话语行为却截然相反,这种现象同样在大学生群体中适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日常性之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大学生 日常生活不足

     日常生活是人们平常性、重复性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贯穿于每个人的固定的生活体验中,正如为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都要吃饭一样,为满足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每个人都要上网、看电视、追求时尚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体验,也即日常生活领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愈加明显,而这种渗透是在人们的重复性的日常生活体验中静悄悄地发生着,人们的消费、上网、娱乐无不充斥着西方的文化符号,而这种西方文化的大众浸入却是以合法性方式进行的,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消解作用不容忽视。

     “ “ 大众文化从来也没有宣布要消解甚至颠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大众文化又确确实实在静悄悄地改变或者更确切地说遮蔽社会...

    推荐访问:辅导员 意识形态 培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