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谈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时间:2021-07-15 16:02: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信息技术新课程已经开展好几年了,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很多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等方面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与不足,特别是课程目标中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层面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是新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应实实在在地落实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基本能认识并理解三维目标对于新课程的巨大意义。但具体到信息技术课堂,很多时候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来讲主要有两方面的倾向:(1)价值观的渗透与思想品德教育完全等同。翻阅很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到处充斥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学之间树立团结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把价值观的渗透与思想品德教育完全等同。诚然,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必要的,但教师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回归到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层面上来。(2)课程内容与价值观的渗透牵强附会。很多时候教师觉得如果自己的课不拟定一个价值观目标,就好像不是新课程。因此为了体现自己的课程价值,绞尽脑汁想出一些与价值观牵强附会乃至完全无关的东西来滥竽充数,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与质量。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应该是非常自然、融洽和愉悦的,而不应生搬硬套,更不需要标签性的东西。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目标中的第9-11条明确指出: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用“素养”“意识”“行为”或“习惯”这么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具体地讲,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理解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而领悟到技术的思想与方法。同时也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自觉养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价值观的渗透,课程目标做到有机的统一和完整,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笔者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信息技术必修课教材第二章内容为例,结合对应的课程标准来说明价值观渗透的主要体现。教材第二章共有四节内容,分别为“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和“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标准为:(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2)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3)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1.信息素养的培养
      谈起信息素养,许多教师都觉得很抽象,甚至觉得很空泛,不知所措。素养是人后天修习而逐步形成的涵养的特性。“素”的本身就是指平时、从来的意思。“养”,应该理解为涵养、修养,人的一种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质或者精神、观念和态度上的特点。
      如在讲述“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咸宁‘劳动锻炼’打猪草”的小故事以及经典商业案例“日本是如何推理出大庆油田机密的”,从中提炼出几点教学启示:(1)信息的获取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在不同的时间,选择适当的、高效的方法来获取信息。(2)信息一般都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3)提升信息获取的敏感度。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既增强了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又使同学们在未来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观念得到了升华,促进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博大精深,其内容包括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和无比深厚的思想内蕴,渗透着国人的哲理和智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往往被禁锢在技术的“牢笼”中,仍然从纯技术的角度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忽视了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渗透。
      在讲授“信息的获取”一章内容时,必然会涉及搜索引擎这一技术,其中“百度”搜索引擎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技术手段。但很少有同学思考,百度总裁李彦宏先生为何用“百度”二字给自己创建的搜索引擎命名?原来李彦宏和他的创业伙伴正是从辛弃疾的那首著名宋词《青玉案•元夕》中获取灵感,并挑取“百度”来作为自己初创的网络搜索引擎公司的名字。学生通过学习与思考,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3.良好意识的树立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具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当前的高中学生生活于信息社会,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流,他们只有敏感于信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挖掘信息,搜集、利用信息,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
      在整个“信息的获取”章节中,有关网络信息的获取这部分内容占有很大的篇幅。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学段的学习,能够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在搜索引擎的选择,关键词的取舍、提炼、细化、组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巧。但当获取到网络信息之后,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觉鉴别信息真伪的意识,更不要说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评价。勿庸置疑,在生活中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信息的质量,获取的效率等进行鉴别评价显然十分重要。
      4.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知识、技能,提升他们可迁移的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信息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信息行为与习惯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
      有一节“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的内容,学生在合法下载文件之后,进而保存信息。为了提高检索文件的效率,借助创建文件夹,文件改名,分类存储,规划存储位置等信息技术,从而对下载的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能领悟文件与文件夹的“归类”思想,也理解应用文件夹进行规划存储管理信息所带来的便利。但学生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下载文件并保存信息的时候,只有极少数的同学真正养成了良好的信息管理习惯,能自觉创建文件夹对所下载的文件进行归类。事实证明,任何一项简单实用的技术,要把它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形成可迁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使用习惯仍旧是一个难题。
      5.信息文化的挖掘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与文化的综合,传授技术与体验文化不是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技术过程必然会携带某些信息文化的要素,信息文化必须依托技术基础来体现,二者不可分割。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具有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
      “信息的获取”课程内容标准中的描述表明:(1)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需要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引发后继的信息活动。(2)内容标准先后顺序的安排也表明,对信息获取不是单纯的从技术上要求掌握搜索策略和技巧,具体的技术操作只是技术过程的一个环节,技术的掌握应当服务于整个应用的需要。这样安排不是将目标锁定于技术训练,而是通过更多、更深的体验,将人们的视野引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引向信息技术的灵魂——信息文化。表面上看是要使学生达到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实际上是要使信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2]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当前,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还是比较表面化,不够深入。在题型上也比较单一,不是选择题就是判断题,难以真实评价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水平。而要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价值观,首先必须设置与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一样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去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学习的迁移,直接对能力(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在题型上应更多考虑为综合应用题,更能考核出学生的信息能力,评价出学生的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并不是简单地讲被评价对象的觉悟有多么高、世界观多么正确。更加深层的要求,是被评价对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人格发展的健康与完善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对于信息技术新课程至关重要,它关乎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素养”“意识”“行为”“习惯”与“文化”等都是价值观的体现,它们之间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摒弃标签性的东西,认真落实价值观的渗透并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中山纪念中学)
      (责任编辑:王哲先)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必修 价值观 渗透 模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