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也谈建国初期私营传媒消亡的原因

    时间:2021-07-11 16:02: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从1949年到1952年底,我国新闻业初步完成了转型,形成了集中统一的宏观体系格局,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做好了准备。在这一新体系建立的同时。私营传媒迅速消亡,但经营不善并不是私营传媒消亡的主要原因,私营传媒的消亡是由其所有制性质、活动特征以及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的,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表现。此外,党和国家集中统一的新闻业体系的迅速建立也使私营传媒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空间。
      [关键词]私营传媒 社会主义改造 所有制性质 活动特征 意识形态属性
      [中图分类号]K27;G2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9)03-0020-08
      
      从1949年到1952年底,我国新闻业初步完成了转型,形成了集中统一的宏观体系格局,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做好了准备。在这一新体系建立的同时,私营传媒迅速消亡,其原因尚值得史学界进一步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专门研究建国初期私营传媒改造的文章不多,仅见的几篇都提到了当时私营传媒经营困难以及不适应新中国办报方式的问题,但有些看法值得商榷。
      1988年,孙旭培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报业在业务和经营方面的困难以及提前实行公私合营的情况,但侧重资料,对其原因着墨不多。此后,施吉占的文章在谈到这类报纸经营困难的同时,进而指出私营传媒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使私营报业面临的制度环境逐渐演变为政府管制的计划体制,报业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逐步萎缩”这一看法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文章从建国初期严格的新闻内容管制和分工体制、邮发合一及广告市场萎缩等方面分析了“制度环境演变”给私营报业带来的影响,但落脚点还是放在了“经济来源”上。曾宪明认为私营报业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但指出中共“对允许出版的私营报纸表现了极大的关怀和扶持,我党有希望私营报业健康生存的主观愿望”,而私营报业由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运作机制不适应新中国的管理体制”难以支撑,所以“私营报业走公私合营之路,体现了其自觉自愿和与政府配合协作的积极态度”。这一看法从表面看似乎不无道理,因为当时的政策的确给了私营报纸很多扶助,但从更深层次究问,就会发现这个结论过于简单。
      全国解放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报纸大部分都在偏僻的老区和革命根据地,这些报纸在经济上实行的是“供给制”,即办报所需要的资金和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都由党和政府统一供给。与这些报纸不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报纸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新问题,1949年12月新闻总署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全国公私营报纸的纸张与赔耗问题,要求私营报业也要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私营传媒在所有制上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属同一性质,但为什么没能像其他私营工商业那样,延续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1949~1950年,据当时对14个较大城市的统计,1950年1~4月有2945家工厂倒闭;在16个较大城市中,属于半停业状态的商店达到9374家。1950年中央实行统一财经后,情况开始好转,到1952年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已超过旧中国历史最高水平。那么,为什么私营报纸渡过了最困难的阶段,却在国家经济状况逐渐好转的1952年底相继实行了公私合营改造呢?这不能简单地用经营不善来解释。
      要看清这个问题,倘若做一点横向比较,就可得到一些具有参照价值的启示。
      与报纸类型相近的私营出版业,经营也存在严重困难,同样有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问题,但在解放初期却经历了一个时间很长的数量增长过程。以旧中国出版业重镇上海为例,刚解放时有私营出版社150多家,1952年底发展到321家,至1954年3月底最后80家私营出版社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就全国而言,1954年8月,中宣部批转了出版总署《关于整顿和改造私营出版业的报告》,指出对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6月全面完成,比新闻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晚了两年多,原因何在?同属思想文化领域的私营戏剧演出团体,完成改造的时间更是晚了很多,艺人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共和班”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前。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类演出团体也经历了经营极为困难的阶段,据上海市文化局调查,大的团体上座率跌至六成以下,小的剧团不到两成,那么,这类私营团体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呢?此外,从同属大众传媒的电影业来看,当时的私营影业公司多数也是经营困难,但少数情况不错,公私合营之前共拍出50多部影片。如上海的昆仑、文华等公司拍摄了《武训传》、《我这一辈子》、《方珍珠》等一批被电影史学界啧啧称道的影片,对这类影业公司来说,不存在经营不善的问题。然而,私营影业公司1952年2月就完成了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初又实现了全行业国有化,甚至早于私营新闻传媒。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改造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经营状况加以解释。要完整地、合理地解释建国初期私营新闻传媒存在和消亡的原因,就必须扩展至更大的历史范围,不仅从它自身来看待问题,而且应当从当时中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从党报体系建立以后私营报业与之此消彼长的关系等方面分层考察。
      
      二、私营传媒的生存状态未超出其他私营资本发展边界
      
      私营传媒属于民族资本企业,在所有制性质上和其他私营工商业一样,同属私营资本。建国初期,党对私营资本采取的是“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即在过渡时期利用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以后通过政策限制再逐步改变其所有制性质。和苏联经验相比,这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创举。私营传媒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政府扶持继续存在、到一定阶段后走向消亡,从根本上来说和其他私营资本一样,都是这一政策范围内的正常现象。
      首先,作为民族资本企业,私营传媒在一定时期内的继续存在,符合党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制度设想和政策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态的构成特征相匹配,也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需要。
      毛泽东早在抗战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就已阐明,中国革命要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也提出建国以后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实行新民主主义政策的纲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这一社会形态中国民经济各种成分的关系正如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所指出的,国营经济将处于主导地位,农业经济逐步向集体方向发展,同时保留独立小工商业者经济和中小私人资本经济。
      对于为什么还要保留私营企业,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有明确阐述,认为

    推荐访问:消亡 也谈 私营 原因 传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