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试论“礼义廉耻”精神对党员干部道德教育的现代启示

    时间:2021-06-20 00:00: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炼出的精髓,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推行道德教育的首倡。时至当下,虽然主流意识形态不再原本地将其作为社会治理所奉行的道德教育理念,但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作用在“以德治国”的设计蓝图里。在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发展的新时期里,呼唤“礼义廉耻”精神,摒弃这一“四维”思想中陈旧过时的观点,赋予其时代新的内涵变得尤为珍贵。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阐释礼义廉耻的道德实质,并结合当前廉政建设的实际,试论“礼义廉耻”精神对党员干部道德教育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礼义廉耻;党员干部;道德教育
      儒学经典中有“四维”之说,即“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一旦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等要务时,首先应会想到的就是“礼义廉耻”这一治民的首倡。在统治者看来,礼义廉耻犹如治国理政的四根基本支柱,一旦有一根发生断裂,政权就要倾斜,因而缺一不可,如果国家丧失这“四维”,国将不国。时至现代中国,邓小平同志提出以培育“四有”新人为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江泽民同志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讲政治、讲正气”;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荣辱观;习近平总书记丰富以往的道德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发展。追昔抚今,礼义廉耻之“四维”伦理深刻包含于顶层设计中,也正是当下党员干部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礼义廉耻”的伦理实质
      《管子·牧民》:“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①汉代提出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五德”,宋代则总结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八德”。无论是四维、五德还是八德,都离不开“崇礼义、尚廉耻”的思想内核,它们都是为了塑造理想人格,内化为中国人的行为道德准则。
      “礼”,即遵从道德规范,行事有准则。《辞海》将“礼”释义为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荀子主张以礼规范世风人心,树立“礼”的权威,明确“礼”的各种名分规定,确立“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②荀子认为,人为了生存必须组成群体,过群居生活;因为人性恶,所以人在群体之中会发生争夺;人人都有欲望且要求满足欲望,所以不得不靠相互厮杀争夺。而终结这一混乱秩序,需要涌现英雄式的人物,“起礼义,制法度”③,不断地补充完善,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局面。同样,西方思想家霍布斯、孟德斯鸠、卢梭也论述了国家、社会起源的正当性,来达到适应“礼”的规范性。他们认为,每个人若想参与这个社会共同体,就必须让渡出自己的一些权利,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以此能在这个群体里自保。因此,每个人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摆脱个人私欲,理性地对待社会和人生,就必须将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置于关乎“礼”的社会规范之内。
      义,即常怀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其要义是克制自身的欲望以符合礼的要求。《礼记·中庸》解释道:“义者,宜也”。④《论语·里仁》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⑤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⑥义,就是应当做的事,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孟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⑦,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人们常说的舍生取义就是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益的事,拼上性命也要去做;反之,不该做的事,有利于己而有害于人、不利于大局的事,条件再好、诱惑再大也不能去做,否则就是见利忘义。
      廉,即抑制物欲和廉洁从政。《现代汉语字典》将“廉”解释为正直、刚直、品行方正。《广雅》中注“廉,清也”;《孟子》注:“取伤廉章指。廉,人之高行也”;唐代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提到:“廉之欲其节”。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中指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儒家倡“廉”,主要基于内圣与外王的需要。从内圣来看,“廉”是修身养性、成就完美品格的内在根据。从外王来看,“廉”是为政之本,能“廉”则政通人和。实践证明,一个道德品质好的管理者,将舍弃个人利益而追求国家大义;一个道德品质差的当权者,会不顾身败名裂而满足私人小利。古往今来,历朝更迭,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人总能彪炳千古,如包拯、海瑞;见利忘义、贪得无厌之徒却遗臭万年,如严嵩、和珅。
      耻,即知荣避耻和有所不为。《尚书·说命下》中已有“其心愧耻”⑧一词,《礼记》中说:“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⑨荀子也在《劝学》篇中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宋明理学家朱熹也说:“人须是有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⑩先贤所论的耻,是指当社会成员背离道德原则时,因为有“知耻”之心,就会进行自我反省,这种自我谴责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先贤知耻避让的道德追求。只有知耻辱,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有所不为;只有懂羞愧,才能自我反省而改过弃非。
      由此看来,“礼义廉耻”的伦理实质可以归纳为遵从正确行为准则、践行集体道德观念、信奉廉洁奉公精神、常怀知耻节制之心。
      二、礼义廉耻精神对党员干部道德教育的现代启示
      礼义廉耻之“四维”精神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厚的管权治吏、治国理政思想,有丰富的崇德重礼、礼法相依、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因此它们是中华民族文明的DNA。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使人们在价值选择方面感受到了许多困惑。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尤其是身居要职的国家公务人员,必定掌握着一定的行政权力,更容易滋生腐败。腐败作为全世界的一颗难以去除的“毒瘤”,侵蚀着政治生态环境。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就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从事物的性质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B11英国19世纪著名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对腐败有着更加深的见解:“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B12从古到今,权力与腐败彷佛如一对孪生兄弟惺惺相惜、形影不离、如影随形。从儒家文化着手,新加坡结合国情,提炼出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精华——“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个字被奉为培育和规范新加坡国民道德修养和具体行为的根本,特别在教育国家行政人员上,“八德”能在培育忠国爱国意识、增强国家凝聚力、营造廉洁从政环境、净化社会风气等多方面起到显性作用。然而,廉政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单方面着手就想彻底根治腐败是不可能的。我国需在深挖儒家文化内涵、倡导礼义廉耻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上下功夫,这样对预防腐败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推荐访问:礼义廉耻 道德教育 党员干部 试论 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