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仇恨犯罪治理研究

    时间:2021-05-07 00:03: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近年来,仇恨犯罪在我国频发,严重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引发仇恨犯罪的原因包括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因素,其中社会原因是主要原因。因此,本文认为对仇恨犯罪的治理不能依靠以往的“压力控制”政策,而应探究适用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的多元化治理模式。
      关键词 仇恨犯罪 弱势群体 “压力控制”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GH-007。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408
      仇恨犯罪,是指行为人基于仇视和怨恨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近十多年来,我国仇恨犯罪多发,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危害了公民人身合法权益和国家公共安全。因此,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都日益关注对仇恨犯罪相关问题的研究,探究其发生的深层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对策,以减少和预防仇恨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仇恨犯罪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不断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增大等社会问题和矛盾;另外,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公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我们过多注重社会经济建设,而疏忽了人们的道德建设,忽略了对人的友爱、善良、宽容等品质的培养。近年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剧增,由仇恨动机引发的犯罪行为频繁发生,例如,2010年发生的“3.23”福建南平校园惨案、 “4.28”广东湛江校园惨案、“4.29”泰州幼儿园惨案, 2011年发生的“5.26”抚州连环爆炸案、“6.10”天津市政府爆炸案,2012年发生的“12.24”殷铁军驾车撞人案,2013年发生的“6.7”厦门公交爆炸案、“10.25”温岭杀医案,2014年发生的“4.28”福州驾车撞人案、“7.5”杭州公交车纵火案等等。这些案件主要以暴力方式实施、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严重破坏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目前我国仇恨犯罪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犯罪主体方面,行为人既有个人,也有群体,并且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且性格一般比较孤僻、固执、内向和偏激。
      2.犯罪主观方面,行为人基于仇视和怨恨而故意实施犯罪,其目的是为了表达不满或意愿,一般不具有政治性目的。
      3.犯罪客体方面,行为人针对的对象既可能是特定的,也可能是不特定的, 也正因如此,才更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也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安全。
      4.犯罪客观方面,行为人主要以伤害、杀害、爆炸、放火等暴力方式针对特定或不特定对象实施,但也可能以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非暴力方式实施。在犯罪结果上,一般危害结果比较严重,易导致公众的恐慌心理,同时也可能产生模仿效应,引发同类案件的发生。
      二、我国仇恨犯罪多发的原因
      仇恨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原因并非单是社会关系或某一部分人的过错,而是包括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两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1.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多样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原来以政治身份或户口身份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正在被以职业为基础的分化机制所取代,原有我国简单的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结构也逐渐分化为多元的、复杂的多层次社会结构。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配套的政策理论指导,在社会结构分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紊乱性、无序性和不公平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所代表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例如暴力拆迁、拖欠工资、医患纠纷等而导致的突发性暴力犯罪等。尤其是我国社会底层人员当认识到其弱势地位是由不公平的社会机制造成时,更容易产生仇恨心理,就可能引发仇恨犯罪的发生。
      2.贫富分化差距日趋扩大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之同时,我国贫富之间的差距分化亦日趋扩大化。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并非完全公平、合理,高收入阶层人员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优势更容易获得高收入,低收入阶层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加上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更难获得经济收入,社会的收入分配比例十分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且,人们社会收入的分配与获取与前述的社会阶层结构有着一定联系,许多情况下,人们社会收入的多少与其社会身份和地位挂钩,这导致许多社会底层人员心理不平衡,对社会分配制度感到不公,尤其是对那些通过非正当途径致富的人、贪腐致富的人更容易产生不满、嫉妒、愤恨心理,从而引发“仇富”、“仇官”等仇恨犯罪。
      3.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不通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出现矛盾和纠纷并不可怕,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就可能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升级。当前我国有人民调解、诉讼、信访和上访等不同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途径,然而,实践中我国社会底层人员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发生纠纷时收集证据意识能力较弱,他们并不能很好的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之司法体制本身的缺陷,诉讼并未完全发挥“定纷止争”的作用。作为司法制度之外的补救措施的信访制度,由于制度本身不健全、信访途径不够畅通,信访不痛不痒,其并不能有效解决诸多纠纷。公民不得不通过上访途径解决纠纷,无奈上访又要被维稳,一些地方官员对于上访问题一拖再拖,使得民众在利益诉求的过程中屡屡受阻,而目前我国的监督体制并不健全,各类监督机构也不完善,这就导致民众有时觉得诉求无门,只能采取把事情闹大的方式来解决,形成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正常现象,并引发连锁的模仿效应,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典型表现之一。因此,运行不良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是引发仇恨犯罪的又一重要因素。

    推荐访问:仇恨 治理 犯罪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