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我所认识的林希翎(上)】林希翎

    时间:2020-08-16 07:23: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美国采访林希翎      2009年9月21日,在秋雨纷飞的日子里,忽然得知重病缠身的林希翎当天病逝于法国巴黎,仿佛彤云密布的铅灰色的天空更加浓重。
      林希翎是年长我六岁的同乡,所以我总喊她“林大姐”。1957年我刚入北京大学,就知道这位中国人民大学叱咤风云的“右派学生”的鼎鼎大名。在“大鸣大放”的时候,她曾经多次到北京大学演讲,发表诸多“右派言论”。后来,她成了“右派分子”。如今,人称“反右派运动”“活化石”的林希翎也走完她七十五岁艰难的人生之路。
      2007年夏日,我在洛杉矶的那些日子里,跟林希翎住在同一家宾馆,得以多次采访她。她是从法国巴黎飞到美国洛杉矶出席会议的。
      一见面,我们就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交谈,旁边的人谁都听不懂――因为她是我的温州老乡,我们用温州话在美国交谈!也正因为我们是同乡,所以格外亲切。她的双眼明亮,给人一种特殊的锐利感。她不仅有文才,而且有口才。我在洛杉矶听她演说,富有激情,富有煽动力。她告诉我,她从年轻时代直至现在,演说从无讲稿,讲两三个小时不在话下。
      从采访的角度来说,她是极好的采访对象,她不仅会条理清楚地回答我的问题,而且总是有什么说什么,不避讳,也不隐瞒。说到高兴处,她会仰起头,爽朗地哈哈大笑,同时还举起双手。虽说她年逾七旬,她的心理年龄仍然如同年轻人。
      林希翎告诉我,她早就看过我的长篇《反右派始末》。那是她在一位朋友家里看到的,跟那位朋友“商议”,请他把《反右派始末》送给她。那位朋友当年也是“右派分子”,而且家中只有一本《反右派始末》,有点舍不得。林希翎就说,你就想办法再买一本吧,说完就拿走那本书。她非要从朋友手中拿走它,是因为书中有一节《林希翎成了“带刺的玫瑰花”》专门写她。
      我庆幸能够在美国洛杉矶采访她。在一天晚上,她摁响我房间的门铃,拿来随身所带的很多资料以及光盘供我参考。征得她的同意,我复印了她的资料,并拷贝了她的诸多光盘。光盘中是她多次自述身世及经历的讲话录音。在众多的资料中,有《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对林希翎的右派问题的复查结论》等。
      当我告别林希翎,回到旧金山之后,林希翎曾经几次给我来电,期望再度见面。她希望我在看完她的相关资料之后,为她写一本传记,记录她坎坷的一生,记录中国当代一段难忘的历史。我们相约在上海或者巴黎长谈。她给我留下巴黎家中的电话号码以及地址。
      2007年7月10日,正在美国东部康宁市的我,忽然手机响了。一听,是林希翎打来的。她告诉我,很不幸,她在洛杉矶遭窃,丢失了很多重要资料。她说,还好,你拷贝了这些资料。
      2007年冬日,我来到美国,听说林希翎在纽约病倒,在贫病交加之中返回法国,她的心境一直很不好……
      2009年7月16日,有人从美国到巴黎开会,看望了病中的林希翎。林希翎不时吸着氧气跟他们谈话。林希翎说起自己的病况:“肺心病,长期严重哮喘引起肺功能不好,不能没有氧气,心脏有病。现在又加上血小板低,低到如果不输血马上就死。现在每个礼拜至少输一次,有时两次。每次两口袋新鲜的血,再加一袋血小板。”
      幸亏法国是高福利国家,林希翎说:“我五次住在抢救病房,很贵,一晚要两千多欧元,全是国家负担。”她输血、用氧气,也是国家负担。每星期救护车来一趟,拉她去医院输血。她说起2007年底在美国的那次抢救,“用人工气管,二十三天都不会讲话了”。
      林希翎在法国每月只有退休金五百欧元,还好她住的是“国民住宅”,房租很低,再加上水电,每月付掉四百欧元,剩下只有一百欧元,不够用,靠儿子打工。她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前几年在巴黎自杀,对她打击很大。她家旁边有个餐厅,给她送来中午一餐。此外,儿子给她买牛奶、饼干,放在微波炉里热一热,作为早餐、晚餐。
      重病中的林希翎,唯一的心愿就是叶落归根:“我故乡家里也有坟,都做好了,买的房子也在,我就把老骨头放到家里,我有妹妹和很多亲戚在家乡。”
      不料,就在此后的两个多月,林希翎离开了人世。
      
      “带刺的玫瑰花”
      
      林希翎说,她原名程海果,因为她出生于上海;她的妹妹叫程瑞果,因为妹妹出生于温州的瑞安。由于是同乡的缘故,她跟我说起她的家庭,她的父亲,她的童年……
      1957年,她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四年级的学生。她取“林希翎”为笔名,据云那是因为她非常崇拜两位奋起批判《红楼梦》研究权威俞平伯的“小人物”――李希凡和蓝翎,从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李希凡和蓝翎由于良好的机遇,一下子从“小人物”跃为文坛上的权威人士,她也希望这样。她写了论文《试论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便寄给了李希凡和蓝翎……
      不料,她竟以笔名林希翎传世,而知道她本名的人反而寥寥无几。
      1957年5月23日晚,北京大学的学生们聚集在广场,听一位锋芒毕露的女大学生富有鼓动性的演讲。
      令人奇怪的是,这员女将并不是北大学生,却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
      她的演说词,虽说当时并无准确的现场记录,但是1957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所发表的新华社长篇通讯《毒草识别记――中国人民大学学生驳倒了林希翎的谬论和谎言》(作者郑伯亚、丁宝芳),倒是有着她的演说摘要。众所周知,那个特殊年月,关于“右派”言论的报导,往往进行过某些“加工”。现在就把这些经过“加工”后的话,转录于下:
      
      她说:“胡风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党现在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胡风所提的基本一致。”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很民主的,但我们这里是不民主的 ,我把这个社会叫做在封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
      
      1957年6月24日的《北京日报》所载该报记者顾行的《强有力的回击》一文,揭发林希翎的“反动言行”:
      
      “资产阶级国家的部长可以罢免,这我看是好的。”
      “肃反扩大化了。”
      
      林希翎变得十分活跃,和《中国青年报》文艺部、《文艺报》、《文艺学习》等报刊有了许多接触。她想成为一名女作家。她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她说起话来,在别人听来似乎有点“狂”。
      就在这时,1956年6月,《中国青年报》向她射来一支冷箭:发表了署名“究真”的《在灵魂深处长着脓疮》!
      这支冷箭,大大激怒了林希翎。
      她,曾奋起自卫,奋起反击。她指斥《中国青年报》诬蔑她,陷害她。
      她得到了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吴玉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胡耀邦,都约见了林希翎,对她进行安慰。
      就连后来林希翎被打成“右派”之后,《中国青年报》1957年7月12日发表孙立超、丁钢的《从个人野心家走到政治上反动的害群之马林希翎》一文,对林希翎进行“总清算”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发表《在灵魂深处长着脓疮》一文是“粗暴了些”:“《中国青年报》的批评在当时来说,对于一个尚可争取的青年,批评的态度是粗暴了些,某些事实也有出入,因此两度公开在报上检讨,为了使她有机会接触实际,彻底改造自己,报社还出了路费,让她到玉门油矿住了一个时期……”
      这样,在1956年8月,林希翎以“《中国青年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前往甘肃玉门……
      大抵有过这番受到《中国青年报》无端攻击的体会,所以当“大鸣大放”开始之后,她就为受冤受屈的胡风奔走呼号,就要求纠正肃反运动中“左”的错误──她是法律系的学生,深切感到当时中国的种种运动无法可依!
      她也就在大鸣大放中,崭露头角。批判林希翎时,报上揭发林希翎曾自称是“有棱角的青年”,她的“右派”同学们称赞她是“勇敢的化身”、“带刺的玫瑰花”、“中国的娜斯加”,“能独立思考”,这倒也从某种角度反映了她的特点。在当时的女学生之中,她确实勇敢而活跃。
      林希翎在1957年遭到批判时被称为“害群之马”。不错,她是一个富有煽动性的学生领袖。她在北京各高校奔走呼号,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那年月喜欢“挖出身”。在批判林希翎时,《人民日报》以“本报综合稿”的名义在7月15日发表《灵魂深处长了脓疮的林希翎》,花了不少篇幅去“揭露”林希翎的“反动家庭”,以求证明林希翎成为“右派”是“阶级本性”所致。
      耐人寻味的是,同是林希翎,同是中国内地的报纸,在1957年和1986年,对于她的家庭的表述截然不同!
      1957年《人民日报》所载《灵魂深处长了脓疮的林希翎》是这么描述的:
      
      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林希翎(原名程海果)究竟是怎样的人?她是怎样走上反党反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这与她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及资产阶级思想是分不开的。
      林希翎经常夸耀她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就吃苦、受罪,又做工。她自称有“工人阶级觉悟”,十三岁参加革命,现在才是个二十一岁的女孩子。
      实际情况是这样:林希翎的父亲做过浙江温岭县的伪税务局主任,解放前夕带着姨太太逃跑,遗弃了原妻。她的父亲还做过中国世界语学院(函授)院长,做过英语教员和报纸编辑。家庭长期居住在城市,一九四八年底才搬到乡下去,在土改期间分了六亩地,于是就算个“贫农”了。林希翎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曾当过中小学教员。林希翎说她做过工,实际情况怎样呢?解放前夕因父母关系恶化,父亲断绝对她们的供给,她不得不半工半读。所谓做工,也只不过是帮助她母亲搞一些包香烟、雕雨伞柄等手工劳动。她母亲被丈夫遗弃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林希翎身上,要她好好读书,将来飞黄腾达,高人一等。
      林希翎在父亲、母亲那儿接受来的思想,总结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吗,不留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
      
      在那样的年月,父亲曾是国民党官员,又“逃”到台湾,那当然是“反动家庭”!
      可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属在大陆又变得“香”了起来。1986年的《上海政协报》所载徐铸成的《“林希翎旋风”记》一文,却是这样谈及林希翎的家庭:“她的父亲,原来也是解放前进步的宗教界人士,1949年前在台湾传教……”
      其实,这样的“反差”何止针对林希翎一人。
      笔者曾采访过梁实秋之长女梁文茜。她当年被视为“反动文人”梁实秋之女,也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如今却因为她是“台湾著名作家”梁实秋之女,而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笔者也曾采访过张居礼。他是国民党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长子。当年,被作为“反动将领”之子而屡受批判,如今却跃为重要统战对象而成为西安民革负责人。
      其实,林希翎、梁文茜、张居礼的家庭出身并没有变化,却是因为政治在变,政策在变,历史在变。
      林希翎在反“右派”运动中,成为“全国共讨之”的人物。谁都以为,这个“臭右派”从此也就“遗臭万年”了。
      完全出人意料,1983年传出惊人的消息:林希翎获准出国了!
      就在她出国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仍然坚持她是不能“改正”的“右派分子”!
      她在被打成“右派”之后,虽与外界完全隔绝,却为她孜孜于学术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她出国后,即被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院聘为高级研究员。
      林希翎的父亲在台湾,她当然希望前往台湾探亲。
      1985年9月,父亲在台湾病重,林希翎获准飞往台湾。
      在台北,林希翎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期望她以“反共义士”的身份发表演讲――林希翎向来是擅长演讲的。可是,林希翎却说:“‘反共义士’正如‘右派分子’一样,这两顶帽子都使我感到深恶痛绝。”
      林希翎还这样说:“我最关心的是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特别是分离的亲人骨肉之间,应当自由来往,在这方面,我认为共产党‘三通’政策是得人心的,开明的,不是什么‘统战阴谋’,而是客观事实。国民党方面‘三不主义’则太僵化了,是很不得人心的,希望赶快改正。”
      林希翎在台湾只住了一个多月就离开了。
      从此,林希翎被台湾当局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
      林希翎这三个字,从1957年之后,本来已从中国内地的报刊上消失。此时,中国内地报刊却纷纷报导林希翎的台湾之行。■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刘晨芳)

    推荐访问:我所 林希翎 我所认识的林希翎(上) 我认识的中国作文 你所认识的中国作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