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大陆台生:时刻感受着春天般的暖意_台湾节目评价大陆2018

    时间:2020-08-15 07:22: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台生,即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曾是台湾学生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将目光移向海峡西岸。根据台湾教育部门的统计,1985年到2007年到大陆就读本科、专科的台生总数为14907人,近两年人数大幅增长,仅2009年到大陆读本专科的台生就有6775人。尽管目前台湾方面对于大陆学历是否“追溯既往”仍举棋不定,但台生西进大陆求学的热潮,仍不断升温。
      随着台生群体的壮大,他们在大陆的学习、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本刊推出特别报道,关注台生,关注新时期他们的求学、就业和婚恋生活,以期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了解他们,走近他们,祝福他们。
      
      求学:到大陆读书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三四十年前,台湾有句话叫“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如今,这句话已改成“来来来,来北大;去去去,去大陆”。国台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学年度,大陆共有187所大学招收台湾学生,正在高校(包括大学及专科)就读的台生多达6775人,大学部占一半,共3324人。换句话说,目前台湾每1000个高中毕业生,大约会有22人到大陆念书。
      去年国台办宣布,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123所大陆高校都将接受台湾高中生用台湾基本学力测验达“顶标级分”的成绩申请入学。这一利好政策更激发了台生来大陆就读的积极性。北大去年接受60份台湾高中毕业生的申请,最后有13人被北大(含医学部)录取,其中包括李敖之子李戡。此后岛内民调也显示,若同时考上北大及台大相同科系,68%的台湾学生优先选择台大,但想到北大就读者也有18%,比前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同时,大陆方面也把台生入学管道打得更开。福建作为目前大陆唯一实施高校对台单招的省份,近年来台生数目增长迅速。2009年以前,厦门大学对台单招的科系只有新闻、国贸、中医3个,2009年起增加到22个,一年内就招了140多名台生,是前一年的两倍。无疑,随着两岸关系日渐紧密,及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大陆名校将会吸引越来越多台湾学子西进卡位,进修学业。
      
      迟到的雅雯
      
      当黄雅雯带着笑容轻轻地走过来时,她和所有的南方姑娘一样,乖巧、有礼貌。雅雯是位地道的台湾姑娘,她本科就读于台湾海洋大学,去年9月来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对不起,我来晚了。”雅雯迟到,是因为她去参加一个奖学金项目的评比,“每年8000元呢!是第一年专门为我们台湾和港澳的学生设定的奖学金!”
      迟到的雅雯带来的信息立即引起了一片“轰动”,在座的几位新入学的台生纷纷“摩拳擦掌”,急切询问怎样争取,快要毕业的台生们则尽是羡慕的目光。看着大家如此关注,雅雯略带羞怯地一笑,操着京腔遗憾宣布“我被刷了下来”,笑声后面,依然是兴奋。也难怪,这对于台生来说,毕竟是个利好的消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台生赴大陆就读,漫长的20几年中,他们和港澳学生以及外籍留学生一样,缴纳相对高昂的学费,居住在留学生楼里。在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呼吁下,2005年,国台办、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出台新政,台生在学费、奖(助)学金、住宿等方面,正式享受和大陆学生同等的待遇。所以,雅雯尽管没有拿到专项奖学金,她也不气馁,“还有普通的学业奖学金呢!”
      雅雯说,目前,硕士生的学业奖学金也非常可观,一等奖每月600元,二等奖300元,三等奖免学费。“我们和大陆同学同等竞争。”雅雯话语中透出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
      
      怡和的不舍
      
      苏怡和本科就读的是台湾师范大学,目前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广告专业硕士学位。和雅雯一样,通过申请、面试来到北大深造,“紧张而又浪漫”。虽然刚刚来北京大学,怡和已经发愁起毕业后的别离,因为她和燕园,和她同屋的大陆同学已经依依不舍了。
      记得曾有一位台生向记者抱怨,和大陆同学同住一室,有诸多的不习惯,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甚至是随口而出的方言,都需要努力适应。恰和听到这个有些难以置信,“不会呀,我们同屋4个人,除了我之外,她们3个人都是大陆的。我们感情特别好,不怕你笑话,我刚刚来一个月就开始担心和她们分离了。”
      怡和说,班上也有个别台湾同学自己出去住,与他们相比,怡和明显和同学们融合得更好。“两岸的口语中有不同,老师讲课时有时也会有口语,搬出去住的台湾同学远不如我理解得快!我每天和大陆同学在一起,他们的方言我都学会了一些。”怡和笑着说,前几天,大家躺在床上聊天,说起某人的笨拙,一位大陆同学随口说“脑袋被驴子踢了”,看似平常的话,怡和却笑翻了天,“真是太有趣了”。
      和同学相处,事实上也是两岸年轻人相互了解的过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隔阂,一起吃住、一起学习甚至逛街,我们的语言相通、文字相通,大家甚至关注的明星都相同,偶尔遇到两岸间的敏感话题,也不去争论,相视一笑。政治上的东西,我们不去理会吧!”怡和说。
      怡和说,台生目前在大陆就读的环境越来越好,同学们又给了她难得的友谊,“在这个时间点,到大陆来念书还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王正的希望
      
      王正也是去年刚到北京大学求学,北大深厚的社团文化、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深感染着他。刚入学,王正就担任了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企划处处长。
      事实上,在两岸青年交流中,王正早已经是个“活跃分子”。2007年,在台湾中华基金会和香港新青年论坛合办的“龙愿”两岸与港台地区青年交流活动中,王正就是台湾团的团长。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王正还在台湾中华基金会挂职4个月,专门从事两岸青年交流工作。“活动期间,各地的青年朋友们整天混在一起,朝夕相处,没有任何隔阂。”
      作为台湾最后一代“联考生”,王正说自己幸运地在历史课中学习了五千年中华文化。“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王正说,“现在交流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够,民间交流还可以再多一些。现在台湾还有很多人没有来过大陆,更多的大陆同胞没有去过台湾,相互之间的不了解怎样转换为了解?那需要我们年轻人多推动。”
      让王正开心的是,班上一位大陆同学曾到台湾东海大学交流过半年,“他对台中比我熟悉得多!”王正说,“不过就像我们,也会热衷于去北京的大街小巷,也会很快熟悉北京。”
      一些没有去过台湾的大陆同学问,去台湾南部旅游是否会受当地居民的冷落,那位去台湾交流过的大陆同学就会抢在他前面大声说“不会!台湾同胞很热情的!很友好的!”说起这些王正笑了,“这就是交流的成果。”
      毕业后,王正希望能回到台湾工作, “做名教师,继续推动两岸的青年交流。”王正说,新入学的台生已经享受到很多以往台生没有的待遇,“不用说,今年报考大陆高校的台生会更多。”
      
      谋人生发展
      
      在许多台生看来,负笈大陆,是一次全方位开拓个人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很多来大陆就读的台生是台商子女,父母在大陆经商或工作,为了让子女早日适应大陆环境,积累人脉,将来好顺利接班,所以选择让子女在大陆读书。除了家庭因素,也有越来越多的台生开始意识到,随着两岸交流的紧密,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后,两岸的经贸往来必定越来越多。将来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必须及早抢滩大陆。更有一部分台生被大陆文化或风情景观吸引,便萌生了要来大陆读书的想法。大陆对台生释出利多,实施台生与陆生同等收费的政策,并提供奖学金优惠,也是推动台生到大陆留学的一大诱因。
      体验不同的生活习惯、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成为众多台生求学大陆最大收获。在他们看来,大陆同学虽然发散性思维不如台湾学生,但是严谨的逻辑、缜密的思辨,刻苦的精神,却令他们受益良多。除了开拓视野外,大陆市场广阔,机会多,也是诸多台生“抢滩登陆”的重要原因。不少台生坦言,赴大陆求学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台生既了解大陆,又熟悉台湾,随着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台生求学大陆,未来大有可为。
      台生来大陆,初期往往会有些不适应。学习上,原本的资优生开始受挫,有的成绩直落人后;生活上,很多设施也没有台湾便利。但比起留学欧美,在大陆求学中遇到的种种不适应都不值一提。事实上,台生在经过了短暂的磨合适应期后,找准自己的位置,也都逐步在学校里面崭露头角。
      
      就业:我的未来不是梦
      
      最近一段时间,几件事情振奋了在大陆就读的数千名台湾学生的精神:
      去年8月,台籍硕士研究生陈柏�办理好就业手续,成为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一名临床医师。这是福州市首次聘用取得大陆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台生到事业单位就业。
      随后,北京大学2010届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陈经超,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厦门大学录取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成为台湾应届毕业生在大陆“985工程”高校中获取正式教师编制的第一人。
      另外,还有若干位台湾籍毕业生获得大陆各种专业技术资格,如:福建漳州天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尚儒,首获大陆教师中级职称;台湾籍居民朱襄阳获颁“律师执业证”,成为两岸隔绝60年来的大陆台籍律师第一人……
      
      编制不是梦
      
      能够留校任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芳瑜比较满意。相比于回到台湾学历不受认可的状况,留在北京,在自己习惯了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对于来自台湾的李芳瑜来说,这是个比较好的就业出路。
      留校后的李芳瑜,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岗位分配,都和大陆的同事一样。但困扰芳瑜的是,目前在北京的高校就业,尚不能获得正式编制,她属于“校聘”。虽然签合同时,很多要求学校尽量满足,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关于住房补贴等社会福利问题,芳瑜只能“望洋兴叹”。芳瑜说,校方承诺,一旦国家出台政策,一定尽早落实执行。
      事实上,与芳瑜一样,还有数以千百计的台湾籍毕业生就业于大陆的各个岗位,其中也有一些进入了事业单位,他们都在期盼着“编制”的落实,以能解决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
      “编制内”,3个简单的字,融进了多少台生的期盼。自去年开始,台生所关注的编制问题已经开始在福建省得到解决。
      认识陈经超大约是在5年前,那时候,正在读研究生的他对自己的出路非常渺茫,虽然就读的是国内外知名的北京大学,但故乡台湾并不认可他的学历,而在大陆,台生的就业道路又是那么狭窄。“研究生毕业该何去何从?”面对这样的提问,经超和其他台湾来的同学一样,选择继续求学深造,以期“走一步看一步”。
      与当时的茫然相比,近日记者再次联系他,电话里传来的是欣喜的声音:
      “我和其他同事工资、福利待遇一模一样,连子女就学的问题都有明文规定。是编制内!”在大陆学习8年多,经超终于盼来这个喜人结果,2009年5月,福建省印发了《关于做好取得内地(大陆)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的台湾学生来闽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台生在福建省内就业将与内地(大陆)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于是,乘着这阵东风,品学兼优的经超放弃了其他省市高校抛来的橄榄枝,直飞东南,进入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
      
      推动与跟进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台生的就读、就业问题,将是台联、台盟等界别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多年的调研与接触,很多委员都与台生成为忘年交,他们说起台生,都称为“我们那些孩子”。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史茂林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多方的呼吁与推动下,台生就业的趋势逐渐好转,各地政府对于台湾学生在大陆就业的问题也十分重视,政策上取得了一些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台联副会长叶露昆更是欣喜于福建省在这项工作上的先试先行。“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福建是台湾学生在大陆的主要求学地,也是国家批准的最早招收台生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闽就读的台湾学生累计有5000多人。”叶露昆说,福建省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台生就业问题的“两大突破”。
      “首先,在就业方向上,台生可以自主应聘或受雇到福建省内的国有企业单位和各类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还可以通过参加公开招聘应聘到福建省内的事业单位(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就业。其次,台生在闽就业与内地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叶露昆说,福建作为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先行实验区和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实验区,制定台湾学生来闽就业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两岸人才交流渠道,更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感情进一步融洽,合作进一步深化。“为台生提供在大陆发展的最大空间。”
      而即将正式发布的《关于做好就读天津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取得学历的台湾学生在津就业工作的通知》,也离不开委员们的推动与呼吁。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天津市委主委叶惠丽说,天津也是台生就读相对集中的地方,但他们的就业一直以来存在很大困难。“我们历年来都在跟踪这件事;台盟天津市委、天津市台联与台办联合发起调研活动,与台生多次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我们也向天津市政协提出相关提案,得到高度重视,大量的工作后,最终促成了今年这个《通知》的发布。”
      叶惠丽说,虽然《通知》即将出台,她还是会继续关注,“台胞的困难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希望为在大陆就读的台湾孩子们打开一扇就业的门。”
         层出不穷的希望
      
      陈经超说,在厦门大学顺利就业后,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有底气”。尽管是最早的受惠者,他的社会保险、教师资格证等手续的办理过程相对冗长而烦琐,甚至需要国台办、教育部、北京大学,以及福建省、厦门市劳动保障部门的对接,但是他还是非常感恩。
      “政策的理顺肯定是要一个过程,我毕竟是事业单位接收台籍毕业生的第一个案例。”他说,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先行者,为后面更多的台生探好路,也希望福建的试点工作能拓宽面、拓深点,惠及更多的台湾同学。
      经超说,很多在大陆就业的台湾学生已经是“大半个大陆人”了,“我学习、生活、工作在大陆,我热爱这里,娶的是大陆太太,我没有理由不‘有底气’地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对于困扰自己的编制问题,李芳瑜似乎也不是非常担心,她说:“当初台生来大陆高校就读,同等学费的问题从政策推出到落实也就几个月的时间,说办就办了。如今,已经有了福建的试点,天津又将出台政策,相信这个问题最终能够更大范围内得以解决。”
      2010年“两会”上,史茂林委员曾提出《关于进一步促进大陆台生就业的提案》,他建议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大陆台生集中的省份,尽快出台吸引大陆台生到当地就业的相关政策。另外,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免除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使帮扶大陆台生就业的政策可以更好地落到实处。
      如今,天津在福建之后很快出台政策,得此消息,史茂林非常高兴,他表示,“只要各级政府切实拿出解决办法,台生在大陆就业问题就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
      
      婚姻:跨越海峡最美的爱情
      
      近日,台湾相关机构透露消息,每年约有2000名台生赴大陆考研。加上本科、读博士的,台生群体越来越大。随之,台生中产生的两岸婚姻也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两岸通婚的数目共达8万多对,专家估计,目前已超过lO万对。而台生中产生的两岸婚姻,成为其中占比越来越大、稳定性越来越高的婚姻。
      
      “幸福工坊”的幸福爱情
      
      “老公的豆花老婆的面”,站在北京大学东南门的畅春园美食街的“幸福工坊”门外,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旬招牌广告,彰显着这家小夫妻店的温馨和甜蜜。进入小店,小店的“招牌故事”更是引人入胜:“老公,来自风景秀丽的宝岛台湾:老婆,生长在四季如春的滇池湖畔!这对嘴馋透顶的小两口决心放弃工作来开店,只为能每天吃到最怀念的家乡美食……一起分享幸福的甜蜜滋味!”
      这也许就是小店走俏的最重要原因――开店小夫妻跨越海峡的爱情故事,已经成为食客们进餐的最好作料。
      “幸福工坊”的老板名叫蔡孟璁,是台中人,2003年来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老板娘是昆明姑娘张昊,也是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的。
      两个人从相识走到相爱,和任何城市的年轻人都类似,网上结识、相约外出游玩、慢慢相知,最后相恋。甜蜜一如凡人。但稍有不同的是,两个人分别来自海峡两岸。
      2005年,蔡孟璁毕业了。是留下还是回台湾?对父母来说,当然希望小儿子能回到身边,也有个照料,但是蔡盂璁却透露,其实他一早就想着留在北京发展了。自信的张昊说,她也从没担心过男友会一去不返,一方面因为自信于自己各方面条件,另一方面,自信于两岸的血脉之情,“毕竟,现在两岸往来非常方便,不会有什么政治风波会突然再隔绝。”
      但是,对于跨越海峡的婚姻,还是有亲友会担心,蔡孟璁台湾的一位同学直言劝他,不看好这段姻缘,“海峡两岸分开这么多年,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困难一定会更多。”蔡孟璁比较执著,他笑着说,“我更看到成功娶了大陆太太的台湾同学的案例,他们过得挺好。”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过起日子来,事实上两岸青年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不一样……”说这话时,张吴自然而然地拉起了坐在对面的蔡孟璁的手,幸福不言而喻。张吴说,最让人感动的是,当她选择放弃发展不错的事业、希望完成开小吃店的梦想时,蔡孟璁大力支持。“事实上,那挺难,因为我辞职不仅需要他理解,还要他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人承担着房贷、养家的重任。更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他干脆也辞职,和我一起筹备开店。”
      蔡孟璁笑了:“我一直瞒着台湾的长辈,后来妈妈知道后也责备我,说早知道我要开店,就不用花钱供我读那么多年书了,中学毕业就可以了。”
      张吴坦言,跨越两岸的婚姻,总是需要磨合得更多些,尤其是涉及两个家庭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时候。“比如,两岸之问的相互了解,更多的还是通过电视新闻,难免会有片面性甚至是偏见,解释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只能用自身做案例,去告诉别人,大陆人是这样的。”到台湾的商店里购物,偶尔会有售货员惊讶:“原来大陆新娘也这么有气质!”张昊自豪地回答,“大陆像我这样的女孩子太多了!”
      “幸福工坊”开业那天,正是蔡孟璁和张昊的宝宝一周岁生日。很快,小店将迎来一岁生日,儿子也该两岁了。两大“爱情结晶”,足以让两个人幸福一生。
      
      多了解,多包容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台联副会长叶芳一直以来都是台生心目中的“叶姐”,她曾几次参加过台生婚礼,有夫妻双方都是台湾人的,也有两岸的婚姻。叶芳说,印象最深的是前些年参加的一场台生婚礼,新娘是刚毕业的台生,嫁给了大陆新郎。“婚礼上,她笑着说,现在两岸的‘三通’还没有真正实现,我们先实现‘第四通(通婚)’!这句话感动了很多人。”
      “最近的一次就是参加陈经超的婚礼。”叶芳所说的陈经超,就是已被厦门大学正式录用任教的北大毕业硕士生。“经超的太太是她的大学同学,是福建人。当初选择在北京举行婚礼,或许是两个人都对北京比较有感情吧。”
      叶芳说,婚礼上,女方很多家人都出席了,经超的家人由于远在台湾,没能出席,是她和经超的老师承当的“男方家长”。
      “可以看出,台生中的两岸婚姻很不容易,不仅会有一些社会因素的阻力,有时候家人也不一定能给予理解。但是很多台生最终选择在大陆安家,是因为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也热爱这里,他们看到了大陆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希望能在这里生根、有所发展,和爱人一起打拼一番天下。因此,婚恋问题是很多台生遇到的问题。”
      叶芳说,来到大陆就读的台生多数处在婚恋年龄,他们和大陆同龄人一同学习、生活,朝夕相处,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环境,发生恋情非常正常。但是她建议,毕竟两岸隔绝多年,两岸年轻一代成长环境有所差别,台生和大陆青年谈恋爱阶段,一定要多方征求家长的意见,相互多了解、多包容。
      “应该说,台生的两岸婚姻对两岸的交流交往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一对来自两岸的夫妻,影响的范围是两岸不同的两个家族甚至是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他们每年节假日两边跑,是沟通两岸的最佳渠道,也是对两岸人民正常交流交往最好的证明。”叶芳表示,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应该多关注,关注他们的就读、就业,也要关注他们的婚姻。”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