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试论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突破:国际新闻最新消息

    时间:2020-04-02 07:22: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在都市报十余年的崛起和发展过程中,国际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都市报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开发仍然较为薄弱。都市类媒体需要努力打造专业化的国际新闻队伍,拓展报道领域,增加稿件来源的多样性,实现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突破。   关键词 都市报 国际新闻报道 突破 尝试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范旭,成都商报编辑,成都610012      国际新闻对中国地方媒体而言,是块历史悠久的“处女地”,但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几何级数提升和中国国力增长,世界越来越小,国际新闻愈加符合都市报奉行的新闻接近性原则,有实力的地方媒体介入国际新闻舞台的竞争已是大势所趋。   由社会新闻起家的都市报,在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大潮中,渐渐转型成功。但同时,对国际新闻报道这一都市媒体的“处女地”而言,很多都市报由于各种原因所限,纷纷望而却步。   如何让都市报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有所突破?在掌握我国新闻原则的框架下,增加原创能力,扩大读者视野,已经提上了都市报发展方向的日程。      一、中国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现状      从目前中国的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来看,版面不少,但内容几乎完全一样,绝大多数都市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原创的国际新闻。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各种原因的,但已经不符合现代传媒理念。对国际新闻的忽略或者说力不从心,让国际新闻在都市报的新闻板块中,处于劣势。   从稿源上讲,目前的都市报国际新闻采用的多是新华社国际新闻稿件,这使得形成了统一模式,造成中国数百家媒体的国际新闻同质化。从稿件条目、内容、视角甚至编排,都像一个模子铸出的产品,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国际新闻的丰富性和可读性。   多年来对新华社的“依赖”,自然造成了都市报在国际新闻报道上的缺位,各报社也很难看到国际新闻能给报纸带来的巨大改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新闻报道的领域非常广泛,除了政治经济,国家大事,外交关系外,还有各国的科技,文化,社会等等,涉及各行各业的新闻报道。这些,都给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和发挥余地。   从人力配置上讲,由于都市报使用的稿件来源无忧,因此,很多报纸认为,设置国际新闻记者这一岗位并无必要,可能是浪费人力财力。目前,中国数百家都市报几乎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新闻记者,更有甚者,有些媒体连专职国际新闻编辑也没有,而是由国内甚至体育文化新闻的编辑兼职完成国际新闻版的编辑。   很多都市报,在其他新闻充足的时候,国际新闻版面是可以撤销和放弃的,这样使国际新闻成为名副其实的“配盘菜”。由此可以看出都市报对国际新闻的忽视。      二、地方媒体国际新闻的突破方向      可喜的是,这块都市报的“处女地”近两年逐渐被一些媒体发现,并开始关注和耕耘。中国都市报开始在国际新闻上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一些都市报做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以下笔者就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突破方向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要更新新闻理念。注重国际新闻的中国因素和新闻价值,将国际新闻在报纸所占分量和质量的要求与本地新闻的比例相协调,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都市报“本地社会新闻重过国际新闻的局面”。   都市报在发展之初,对新闻的价值判断简单的以距离计算,即该新闻距受众越近,新闻价值越大,都市报采编人员心中有一个无形的排行表,本地新闻最重,国内新闻次之,再后才是国际新闻。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果这个排行表不打破,国际新闻不可能有什么发展。而现实的情况同样表明,地球已经成“村”,经济已经“一体”,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更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人的足迹几乎遍布五大洲四大洋……一切都说明,新闻贴近性的含义需要重新诠释和更改。   因此,更新新闻理念,是地方媒体能跨出“国际新闻第一步”最需要的改变。   其次,要培养专业化团队。国际新闻专职编辑的确立,是地方媒体跨出“国际新闻第二步”最重要的措施。   以目前大多数都市报的实力,设立真正的国际新闻记者还需时日,但我们在用好新华社国际稿件的同时,需要为都市报国际新闻安上思考的“大脑”――国际新闻专职编辑。   国际新闻专职编辑除了需要具备其他新闻版面编辑的基本素质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英语过硬。由于国际新闻的特殊性,对专职编辑的要求也相对更高,但这样的要求可以让国际新闻在众多其他新闻形态中,脱颖而出。   国际新闻有了专职编辑后,可以培养出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的国际新闻人才,只有组建了这样一个团队,国际新闻才可能逐渐走出完全依靠新华社的境况,才能让地方媒体的国际新闻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才能为受众提供更多,更丰富,可读性更强的国际新闻。   最后,要拓宽报道领域。新华社虽然拥有庞大的全球记者团队,但报道风格受限,难以满足都市报受众的阅读需求,因此,要让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活”起来,开拓更多的稿源是当务之急。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新闻的稿源纷繁众多,如何在如此浩瀚的国际新闻中筛选出政治过关、导向正确、读者爱看、新闻性强的新闻来,这就需要国际编辑思路的扩展。   目前,都市报国际新闻编辑的选稿眼光和选稿思路大部分仍停留在国际重大时政新闻、重大社会新闻上,对其他范围的国际新闻几乎没有认识。其实,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的逐步融入世界,科技类报道、环境类报道、外国流行时尚新闻、经济类新闻以及热点人物的深度报道等,均是国际新闻发展的新方向。      从上图可以看出,国际新闻的读者希望看到的并非完全是我们现在所报道的时政硬新闻,这是因为这些新闻都能迅速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取,而报纸的滞后性决定了在现代传播中,这样的时政重大硬新闻无法在报纸上抓住读者眼球,现在的读者需要从报纸国际新闻版面上了解到的是更多他们在电视和网络上看不到的东西。这就要求国际新闻在选稿的时候,面要更宽,点要更准。而这样的选稿思路并非一时就能建立或培养起来的,这需要编辑对国际新闻报道长时间的浸润,掌握国际新闻报道规律,走向,成为一个国际问题的“杂家”。   受众对国际新闻的需求,一方面对国际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让都市报看到了国际新闻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相对于已经发展得很好的本地社会新闻,已经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的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可以说是一支“潜力股”。      三、地方媒体国际新闻采访的尝试与困惑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共有都市报数百家,有全国影响力或区域影响力的数十家,这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年广告收入均达数亿元,完全有实力尝试派记者赶赴国际新闻第一现场。   2009年来,重大国际新闻现场原本罕见的中国地方媒体记者突然多了起来,8月的缅甸果敢、12月的哥本哈根,2010年1月海地地震,2011年3月的日本海啸……赶赴新闻现场的中国地方媒体越来越多。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现场,中国气候谈判代表苏伟动情地对中国记者们讲,在哥本哈根看见你们,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走出国门,与欧美主流媒体同台竞技,足见中国地方媒体走向世界的�动与梦想。这标志着中国地方媒体人,开始越过“地方”,看向更远的世界。   笔者曾在200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报道全球气候峰会,半个月的报道经历,让笔者感触最多的,就是中国地方媒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国西部的地方媒体,在这样的国际报道中的失语。外国记者会问:“你们报纸?没听说过。”或者“成都在哪儿?”,中国沿海和北京的记者甚至会问:“你们报纸为什么要派记者来?”这样的对话让笔者深感中国西部地方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落后”。   除此之外,对于整个中国地方媒体在国际采访报道中遇到的问题,则更让人深思。我们有限的尝试与努力根本不能从西方媒体手里争得相应的话语权,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积累不够沦为看客。有些记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到了现场只能做一些花絮新闻,涉及到深层次问题只能认真倾听并点头称是,而西方记者不停揪住核心问题单刀直入,高下立判。   这一点是由于我们本身长时间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忽视,造成记者或者编辑在采访时,对新闻事件本身和其背景知识的缺乏,这样致命的弱点导致记者在现场无法发出自己的主张和声音,更不要说与其他西方媒体雄辩或者在关键问题上一较高下了。      第二,对国际新闻政策了解不够。由于长期依赖新华社,中国地方媒体对中国外宣政策缺乏足够了解与把握,无法准确站在国家利益立场上,发出应有的声音。而在外交或者国家关系问题上,把握不好的发言是绝对不应该的,因此,地方媒体最终会选择放弃发声,而选择默默无闻。   由此可见,中国地方媒体要想在国际新闻报道上实现大的突破,路还很长。可喜的是,外交部代表在2011年全国两会的时候表示,外交部会加大与地方媒体的接触。这样,地方媒体了解国家外交原则,外宣政策的大门敞开了,剩下的就是看地方媒体如何迎接新闻“全球化”的挑战。

    推荐访问:都市报 新闻报道 试论 试论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突破 报道国际新闻的报纸 最新国际新闻报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