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大学心理活动主题名称【流行文化与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探微】

    时间:2020-04-01 10:02: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不同时期流行文化的更替与变迁体现着不同媒介环境下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意识变迁的脉络。本文剖析当下的各种流行文化现象,以期探究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主体的普遍心理,为我们解决流行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流行文化 文化心理 审美心理 受众本位      从传统的通俗文学读本、影视广告图像到当前网络博文、微博、手机短信等多元文本的盛行中,我们很容易找寻出不同媒介时代背景下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变迁的脉络。作为文化创造现象及形式,流行文本体现着大众对特定趣味语言、思想行为等的随从和追求,也是一定时期大众时兴行为与礼仪风格等成就的思维方式的载体。它不仅反映社会过程渗透给大众的某种思潮与行为方式,而且还能在其渗透散播过程中不断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①因而,我们对当下“流行文化现象”的探微,将有助于我们探究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主体的普遍心理,为解决流行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思路。   一、流行文化传播中传受主体的双向互动   当下,新的媒介环境反映了新的生活方式,受者通过媒介获得了对当代社会生活的认知。这是文化认同和主体意识的建构过程,也是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的双向互动和建构过程。   1、受众本位的传播观主导传者的文化心理。受众本位即“以受众为中心”,这一传播理念正被媒体大力倡导。一方面,这一观念为受众提供了讨论、表达和交流不同文化理念的平台,使广大受众能够平等地共享传媒文化资源,有利于建立多元文化;另一方面,受商品化影响的大众媒体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迎合受众,使得低俗、媚俗的文化开始大行其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某些流行语的使用是推动新闻业务改革的重要手段,通俗、传神、简洁的流行语更具冲击力、感染力,甚至是亲和力。这些流行语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受众突破陈规、挑战传统的心理,只是这种运用也需遵守适度原则,否则只会走向审美疲劳后的负面。   在平面媒体中流行语被广泛运用的应是新闻标题,如“购房门、打酱油、躲猫猫”等等,这些流行语用于新闻标题妙趣横生、亦庄亦谐、耐人寻味。这些流行语往往与新生事物相关,多是伴随着新的社会热点出现的,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所以当2011年春晚毫不修饰地将“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这些流行语镶嵌进小品、相声中时,观众已是感到味同嚼蜡,不再“给力”了。   2、受者趋同心理形成流行文化。“少数服从多数”是趋同心理的最主要特征,特别是在流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大多数受众都认为某个词或句子比较流行时,如果不拿来自己用会被其他人认为是落伍的表现,于是有太多人学会了人云亦云,并且受众们对流行现象也有了敏锐的嗅觉,他们成为推动流行文化的摇旗呐喊者,流行文化的狂欢也因运而生了。   狂欢的本质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式的、反霸权的,深入渗透大众的社会生活。每一次文化的流行从根本上是一次受众自己举办的狂欢节。流行文化的狂欢为广大受众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使受众能够宣泄内心冲动,摘掉生活的面具发泄不满,化解压力,从而获得一种狂欢的快感。然而这种盲目的宣泄有时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或者是盲目的文化崇拜、偶像崇拜现象的出现。   当下微博的盛行,拉近了受众和明星之间的距离,有的人把偶像作为自己生活的榜样,这其中不乏有许多坚忍、执着的人生态度的传递,然而也由于媒体把关不严,受众不够理性等原因,使得暴力、色情、低俗等不良文化侵蚀着受众的心灵。   二、当下流行文化风靡背后的文化心理观   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变化确实有一些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因而,流行文化的广泛盛行,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深层的大众心理因素,这些流行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都是特定时代大众对社会现象所持有的观念、认知以及审美情趣的象征。   1、时尚崇拜与使用与满足的文化心理。“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假设,它引入了社会交往的概念,用以解释传媒使用者与屏幕人物的交往中获得的满足。②这一理论应用于流行文化中最典型的现象便是追星的圆梦现象、偶像崇拜、时尚崇拜等。   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从《加油,好男儿》到《红楼选秀》,观众的神经从未像如此这般被挑逗得亢奋不已。这些选秀节目一方面契合了独特的流行风格,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人的表现欲望被诱发出来;另一方面,它迎合了受众的狂热崇拜的文化心理,激发了他们对明星梦的追逐,甚至有人把秀者身上流露出的浮躁与奢欲当成自己的一种心灵寄托。   2、娱乐至死的大众审美心理。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正统的生活模式。生存的困境,竞争的压力,他们渴望通过有一个中介去暂时逃离现实的浮躁与焦虑。受众开始爱上《蜗居》、《婚姻保卫战》、《家,N次方》、《裸婚时代》这一类都市题材的家庭剧,或许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方案。“织围脖”、制造流行语也成了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或许因为那里是他们畅所欲言的、紧随文化热潮的大平台。   “闪婚”、“月光族”、“啃老族”、“房奴”、“车奴”、“剩女”等词语,都具有鲜明的描述性、情感性和强烈的个性,它们是对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要面对的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最为形象的写照,展示出了以俗代雅、浅显直白、简洁明快的大众文化的特点。   3、兼收并蓄与宽容开放的文化心理。近年来,流行语也开始被植入新闻标题中,这是一种典型的借流行文化的穿透力来提升新闻魅力的传播策略。源于网络词、外来词和方言俗语的流行语不可避免地带有直白、通俗、不够文雅等色彩,但经过不断的融合与调整,以极具特色的融合方式出现,这体现了当代人面对各种新鲜事物,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自信,更彰显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三、建立传播流行文化的理性心理观   如果说,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文化艺术是由其心理意识所决定,文化客体总是在满足审美主体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而达成审美关系,那么,通过媒介时代这类泛审美活动对应文本客体的样态和意义,我们可以探知当前传受主体的种种生活经验、思维模式乃至审美心理的印迹,甚至主体选择映照社会精神情状的文本时存在的重要缺陷。③因而,流行媒介文化模式与社会心理具象,二者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1、快乐与理性共存。作为媒体,应该充分理解人本主义的含义,以理性的责任意识控制自己的报道心理,特别是在面对暴力、灾难等突发事件;在面对儿童、女性这些特殊的人群时,更需要用理性的阳光去引导。   大众传媒要想当好流行文化的“把关人”,就要积极发挥它的传播信息、教育和引导功能,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鉴别和筛选信息的系统流程,为广大受众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所以传媒人在传播流行文化中,必须做好文化心理的功课,不要为了利益而丢掉道德,不要为了低俗而丢掉高雅,不要为了娱乐而丢掉深度。   2、个性与理性同在。作为现代受众,他们已处于传播过程的主体位置。在流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格调,培养独立和创新的文化心理,有效利用好大众传媒这一载体为流行文化传播服务,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被大众传媒牵着鼻子走。   我们要握好手中的权利,我们有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所谓的媒介接近权就赋予了广大受众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风,不迷信媒体,才有可能形成独具个性的流行文化品位。   通过当下流行的传媒文本来透视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表征状况,从更为实际的意义上说,它不仅可以从物化创作技艺上讨论这类后现代文本的内在结构模式,引领广大读者进一步认知当代新出现的“平民艺术”品质的调整,理解这类有别于传统形态的文本表达、社会方式与风尚的意义,而且还能够在促发受众主体赏析这类文本的同时注意到其中的“媒介艺术方法”,对表征社会文化的特效与缺陷、为探寻后当代文化与文学方式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滥觞的土壤。它对当前文化范式尤其是后现代网络影视图像新媒体意义的理解和表达也能提供有关社会心理学意义有益的解读,使受众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消费中自省可能的社会人文道义与责任。因此,我们对大众媒介文本流行的社会外在表征与心理内在更新的发掘,对主流流行文化的规范与制约,有利于培养、挖掘和提高大众的艺术欣赏知性与能力,我们看到的是包容中夹带新锐的流行新文化,当代多元文化中丰富多样的艺术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②方建移:《传媒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0   ③[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24   ④王文捷,《媒介时代流行文本与社会文化心理更新》[J].《文艺评论》,2009(2):29―32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文化与 主体 心理 流行文化与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探微 流行语的大众文化心理探微 萌文化流行的心理原因解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