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泰山共识:理性续接传统与文化信仰 百草枯泰山共识

    时间:2020-04-01 10:00: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三十多位从事宗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齐聚泰山,讨论并形成《泰山共识》,强调传统文明精神连续性和传承性。   在全球化纵深的当下时代,中国是否需要进一步理性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宗教性及其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意义?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期潜心研究相关问题的中国学界给出一个共识。2011年10月20至22日,中国宗教学会携手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于泰山脚下共同举办了“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界、学界及普通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均有了崭新的认知与态度,但对于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宗教在当今社会的定位与发展,仍看法各异,社会舆论往往纷纭喧哗,莫衷一是。更有甚者,其对‘宗教’的态度依然惊愕如洪水猛兽,鄙夷如文明代谢之物。这种认知状况有待改变和突破。”该次座谈会最终形成的《泰山共识》解释了本次会议的出发点。   “会议选择在泰山地区召开,正是为了体现和突出有“五岳至尊”之称的泰山在中华文化历史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泰山以其厚重和博大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雄壮气势。因此,以泰山高瞻远瞩之视域来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望宗教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意义与作用,有其历史反思和全局纵览的独特性及不可取代性。”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所长卓新平解释说。   尊重传统与理性回归   在过往的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对传统文化最激烈的反应和行动。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革命”,批判和否定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然而今天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在思考和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那里去”等问题时,具有无法回避的根本意义。   《泰山共识》文本解释说,“在对传统认识上的偏差却以为传统窒息了中华文明的固有精神,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原始力量和自由,因此之故,以往的反传统运动尤其是“文革”期间曾采取了种种外在甚至是暴力的手段,造成了传统的人为断裂,乃至缺席状态,从而导致了近百年来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乃至道德生活和价值系统的明显失范。”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重新得到严肃的审视。   “传统的价值之所以今天被提起。就是因为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改变着原有的社会结构组织,原有的社会关系,实际上也在动摇着人民的基本生活准则、道德原则,因此我们提出价值观方面,需要更新,需要改变,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会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何其敏如是说。   “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肯定要吸收传统的文化、信仰与宗教的内容在里面。这就需要一个多元化的信仰共同体和多元的信仰构建形式,建设不同社会层面,不同社会资源的信仰体系。”与会学者李向平说,“当代中国的文化建构,肯定是多元的信仰形式,而在这种多元的共同信仰或多元的信仰共同体当中,我们可以有核心的信仰,可以有与核心价值观相互配套的基础信仰,还有社会层面的其他信仰形式,包括五大宗教的信仰形式。”   基于与会学者的深入交流,会议最终形成的《泰山共识》强调:‘传统’铭记并持守了一种持续存在的精神和道德态度。对‘传统’之革故鼎新,在于剔除其疲沓、陈旧、丧失活力之外在形式,而非改变一国一民固有之文明气质。”   自汉武帝始,儒家思想首次被抬高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日益被整合进吲家和社会的权力秩序之中,从而已具有国家宗教的意义。而佛、道两教虽与世界三大启示性宗教颇有差异,却不失为建制性宗教的另一科一类型。   正视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性   《泰山共识》强调,传统文化无法与其宗教性脱离干系。因此,在当代中国理性续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传统文化中深刻而普遍的宗教性。   西北大学校长、学者方光华援引中国思想史大家侯外庐的观点指出:非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教性,中国历史也更像是一部宗教史。“侯外庐说,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是宗教服从于政治,宗教是政治的使者。宗教依附于政治,早在周代以后就开始,这个传统在中国历史中被延续下来,就是政治宗教化。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历史中,宗教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方光华解释说。   “中国传统文化向以儒、释、道为主体,后三者在单独提及时往往被视为宗教,有“三教”之称,尽管对其性质是否能被视为“宗教”存有重大分歧。《泰山共识》写道,“自汉武帝始,儒家思想首次被抬高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日益被整合进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秩序之中,从而已具有国家宗教的意义。而佛、道两教虽与世界三大启示性宗教颇有差异,却不失为建制性宗教的另一种类型。此外,儒、释、道与数千年来众多的民间信仰一道,构成了中国宗教的完整谱系,滋养和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生态,也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基本文化资源和精神纽带。因此,对传统文化宗教维度之认识,是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什么在“三教”是否宗教这一问题上会产生分歧?   “宗教及其信仰,对于中华文明的地位和功能,并非经纬式的作用,而是~个跟家族、教育甚至是国家的管理形式糅合在一起的补偿。上层精英可能考虑到宗教,下层社会大众可能不一定考虑到这是制度宗教或者是扩散宗教,就觉得这是他的信仰。因此,下层大众求的是信仰,体制层面讲的是宗教。”李向平说。   这一点正好解释了今天许多人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当代中国社会是否面临“信仰缺失”?也许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土壤的逐渐“盐碱”化,“信仰缺失”成为许多人的实在感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比较利益一致的群体发生了分化。相应的,宗教对传统框架中的族群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当中,宗教文化和族群之间的关系,族群之间的和谐,过去主要是由自然环境生计方式关联的一种协调机制,而社会的急剧变化,可以说是解构了原有的自然协调系统,较为单一的文化协调系统生成为多种利益诉求的群体。”何其敏说:“宗教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息息相关,尊重人们的信仰,就是尊重人们的文化与民族情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到文化资源的整合,既是我们社会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共同基础。”   据此,《泰山共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无神论思想并非截然对立的两极,它们互为辩证,互相补充,毋宁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宏伟图景。”   “《泰山共识》意在避免文化偏见,摒弃党同伐异的褊狭心理,力图强调当代知识分子学术性与公共性兼顾、真理追求与责任担当并举,倡导以知识介入社会,以文化陶铸、滋养精神与价值的时代先进意识。”   传统文化在当代建设中堪当大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学界自身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我感到,其中最深刻的变化是研究者‘斗争论’思维方式的改变与‘和谐论’思维方式的拥有。”与会学者、浙江大学宗教研究所王晓朝教授如此评说。   在当代文明语境下,真正的实践困难也许在于,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式信仰的存在和实践方式,及其与社会体制方面的合理衔接,尽管在这方面尚存在着不小的难度。   “一方面,在中国社会发展精神的顶层设计层面,如何纳入传统的价值追求,并且能够与地方对传统文化依赖的动力结合起来,存在难度;另一方面,传统的礼与俗在民间,更多的是在乡村非常有作用,到现在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对城市来说,这种礼与俗怎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礼俗,即使人们获得一种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道德观的礼俗,恰恰是这样的路径在现在的城市生活当中是非常困难的。而没有礼与俗,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能够坚守和传承?”何其敏说。   宽松理性的语境正在形成。多元价值与信仰,正在民间社会丰富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包容和认同。“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实际就是在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信仰之间相互吸引、碰撞、交融并进中丰富、发展和形成的。只有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多彩包容的优良传统,中国才能对人类进步、世界和平及全球文明的多元共生做出贡献。”中央统战部巡视员李平晔说。   “《泰山共识》意在避免文化偏见,摒弃党同伐异的褊狭心理,力图强调当代知识分子学术性与公共性兼顾、真理追求与责任担当并举,倡导以知识介入社会,以文化陶铸、滋养精神与价值的时代先进意识。”《泰山共识》文本中写道。   “《泰山共识》的达成及其文献的起草,目的在于通过反思中国文化传统及其宗教关联而力求对以往的见解补偏救弊,为当今中华文化的发展、弘扬保驾护航,以革新、创新的思想来促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复兴,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知、自觉、自强和自信。”卓新平说,“通过商讨和交流,与会学者认为达成相关共识很有必要,而且应该将这些共识与社会共享,以促进中国当今社会对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传承和发展诸关系的正确理解。”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