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三峡第三段写作思路 [《三峡》分段及思路新探]

    时间:2020-03-01 07:19: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三峡》是初中教材的一篇传统篇目,人教版一直都把它分为四段,即“自三峡七百里中-----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不以疾也”;“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一段写三峡两岸的山,第二段写夏水的迅猛,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第四段写三峡秋天的景色。多种参考资料也是按照这样的分法,依次分析作品所展示出的“三峡之美”。
      这种分析看似合情合理,可细究起来,总觉得有些说不通的地方。因为如果按照“四分法”,作品的许多内容与教参的讲解,是无法说清楚的。比如,第三段中,一般说法是写“春冬之景”,那么,试问,春冬会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观吗?那山间能够“清荣峻茂”让人感到“良多趣味”吗?这实在是让人费解。又如,第四段,说是写秋天的景色,那么,“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仅仅是三峡秋天所特有的景色吗?那冬季晴朗的早晨不也会降霜吗?我们整体思考就更感到奇怪了,春冬之时山间反而是“清荣峻茂”,秋天倒会“林寒涧肃”,难道三峡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其实,这些疑问的提出,全是“四分法”惹的祸。大家都只看到作品中出现的几个表现时间的词语,就认为这是内容的分层标志。人教版教参就是如此,他们认为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季节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把“晴初霜旦”解释为“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认定这是秋天之景。他们的错误是把“悬泉瀑布”与“清荣峻茂”都认定为“春冬之景”,把“林寒涧肃”都认定为秋景。这是大家受“四分法”影响而必然做出的分析结果。
      揣摩作品的文意和思路,我认为分为三段更合理一些,即“自三峡七百里中-----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回清倒影”;“绝岩多生怪柏------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三个段落,分别写“山势”“水势”“山景”这些内容。作者的思路是先从山势(沿岸高山自身显示出的特点)写起,接着写三峡的水势(江水在不同季节显示出的特点,严格地说,根据郦道元的原文,应当是写巫峡的山势和水势)。这里水的特点,一是夏季水的盛大和迅猛。江水滔滔,漫上山陵,激流滚滚,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这是写夏水的雄壮美。一是其他季节的水的徐缓与宁静。江水婉转回旋,清澈透明,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写其他季节水的平静美。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这个层次的前后相互联系与照应着的两个虚词“至于”和“则”,把“夏”与“春冬”的水势联系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后来分段时却被人为地分开了。作者告诉我们,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陵,那是“沿溯阻绝”。其后以“王命急宣”能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情景来写江流湍急的情形,“千里江陵一日还”,那真是“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其他季节的三峡水势如何呢?作者又告诉我们,“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其他季节,就有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里表现出的是江水的清澈和平静之美。总起来说,在写水势这个层次里,作者是把江水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来表现它们的特点和美的:一种是壮美,那是浩浩荡荡,奔腾汹涌;一种是静美,那是清澈透明,水光山色,融为一体。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水文特点,不同的审美感受。这里还要提及的是,不能把“春冬之时”就机械的理解为春季和冬季。秋季呢?那也是该进入枯水季节了吧?但不能说“春冬秋之时”,那就显得有些别扭了,因为文章多用四字短语,体现的是一种骈文美,说“春冬之时”只是一种表达的需要。这段文字出自《水经注•江水》,我们还可以从原文的下文找到依据。下文写西陵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意思是说,林木高大茂盛,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此处以“冬春”代四季,也没有说春夏秋冬,而只说了“冬春”。所以,这个层次是写“水势”,详写夏季的壮美,略写其他季节的静美。
      最后写“山景”。由山势、水势再回到沿岸的自然景观与生态景观,这是这部地理学著作也应当写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写的。先写春夏之景,由“绝岩多生怪柏”起笔,仰视所见,又表现出地域特点,山高自然风大,那些柏树生长多么艰难,外形扭曲,看起来就感到“怪”了。这里也照应了文章开头对高耸山势的描写。那山峰怪柏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树林是绿的,瀑布是白的,相互映衬,非常美丽。接着再写一笔“清荣峻茂”,这四个字可谓言简意丰。水清树荣山峻草茂,面对这样的景色,作者由衷的发出“良多趣味”的感慨。与春夏景色不同的是秋冬之景。“每至晴初霜旦”,这里的“每至”应当是承接写春冬之景而言。每当到了秋冬时节又是怎样的呢?作者从“晴初霜旦”写起,意在突出一种寒意。这样的描写古已有之,《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以“霜”表现凄凉的气氛。因此,就有了“林寒涧肃”的感受,树林山涧一片凄冷寂静。这时,传来“高猿长啸”,高高的山峰上猿猴啼鸣着,“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景中传情,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的是悲寂凄凉的氛围。结尾还引用渔人的歌谣印证这种感受。需要指出的是,在长江流域,降霜期为晚秋、冬季、早春。在这里,当看着为秋冬季节。从这部分对“山景”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春夏之景与秋冬之景自然形成对比,色彩上前者明丽,后者凝重,情感气氛上前者欢快明朗,后者悲寂清冷。
      这样看来,从水势到山势,作者是有意进行着对比描写的,在对比中表现出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观与特点。其构思缜密,前后呼应,从用词到意境,颇具匠心。
      如果我们用“三分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前面的一切疑惑都能迎刃而解,阅读时也就有豁然开朗的感受了。

    推荐访问:分段 思路 《三峡》分段及思路新探 三峡之秋分段 三峡文言文分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