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优化】浅谈教学过程真学

    时间:2019-05-18 03:27: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存在流弊:教学导入流于平庸或追求形式主义,教学探究没有语文味,教学延展失去方法应用意义。因而我们有必要慎重思考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优化问题。只要认真研究学生心理需要与文本特点,实现过程设计的优化就会水到渠成。优化过程设计应遵守三个原则:①提炼新颖的解读视角;②凸显对话的语文性质;③注重方法的生成应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01-02
      
      从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到实施,当代语文教育经历了一场理念的革命。放弃精英教育模式,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而颠覆固有的语文教育技术,探索人性化的语文教育新方法,又是何其艰难!难在何处?难在新理念变成具体行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接受理念容易,躬行理念困难。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目标中最具语文教育技术色彩的就是过程与方法。不言而喻,没有优化的过程设计,再前卫的语文教育理念也只能停留在纸上,不能变成鲜活的教育行动。而语文教师最具创造性的劳动又恰恰是教学过程的优化。它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
      然而,阅读教学的现状却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教师们虽然都在努力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却又不自觉地走进了误区。首先是教学导入流于平庸或追求形式主义。许多老师习惯于先讲一段富有扇动性的导语,后来一段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说明。有的开场伊始就是与文本距离过大的视屏播放或图片展示,弄得学生一头雾水。其次是教学探究没有语文味。许多老师探究文本时偏重思想分析及其评价,忽视了语文知识学习与专门能力培养,把阅读课上成了政治课或历史课等,异化了文本阅读的宗旨。当然,探究文本离不开思想分析及其评价,但唯思想性是瞻的做法却有待商榷。无论如何,没有语文味的文本探究不是成功的文本探究。再次是教学延展失去方法应用意义。许多老师在设计阅读延展环节时没有方法应用意识,只有基于文本内容的散漫联想。
      一、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优化
      什么是优化的过程设计?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凸显了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优化的过程设计应该能体现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立体交流的特点,且具有鲜明的探究意识,能给学生主体以强烈的心理暗示——过程就是方法。也即,优化的过程设计具有驱动性、操作性、暗示性特征,它能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热情,使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方法传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自然状态下达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其最高境界。优化的过程设计虽然各有千秋,但绝对不是没有共同点。一般来说,过程设计包含三大要素:文本导入、文本探究、文本延展。所谓文本导入是指解读文本的视角导向,它一般表现为解读文本的关键点、触发点的提示,或者是解读文本的情境创设。而优化的文本导入则强调视角导向新颖独特,它凸显学习主体的心理需要,是学生进行文本探究活动的催化剂,是教学对话的原型驱动。所谓文本探究是指解读文本的问题讨论,一般表现为理解文本若干重难点问题的对话提示。而优化的文本探究则强调整合理解与要点分析相统一,整合理解追求文脉思路的整体把握,要点分析,追求重、难点的逐个突破,从而使文本探究具有点面结合的逻辑建构意识。优化的文本探究是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方法生成的重要环节,它强调问题设计的个性化与体系性,它既尊重学习主体的原有知能结构,又追求打破这种知能结构,凭借新经验重新整合知能要素。所谓文本延展是指知能方法的拓展应用,它以文本解读经验为基础,重点探究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而优化的文本延展除一般要求外还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自我尝试,开阔人文视野,训练思维深度,固化知能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言以蔽之,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优化关系着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它以文本导入、文本探究、文本延展的个性美与逻辑美,表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践行着新课程理念。
      二、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其实,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设计并非难事。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文本特点,实现它就会水到渠成。
      1.提炼新颖的解读视角
      由于信息通道的多元化,特别是网络技术进入日常生活,学生常常拥有丰富的文本解读信息,预览文本后他们容易生成解读定势,于是平庸的解读设计根本激发不了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如果学习主体丧失了接受冲动,那落实三维目标自然就变成一厢情愿。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文本,努力运用求异思维,提炼新颖的解读视角,使问题探究鲜亮起来。如此方可诱发学生的接受冲动,从而另辟蹊径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氓》的教学,若循常规,以怨妇诗观之,解读设计就很难摆脱类似俗套:“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女主人公有怎样的爱情经历,她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等等。如此定位解读视角,自然不出学生心理预期,故而难以激发学习主体的接受冲动。若反弹琵琶,求异思维,以全新理念观照文本,解读设计就可打破学生预期:爱是永恒的人生主题,为什么美丽的女性往往不能收获美丽的爱情,婚变责任能不能全由氓来承担,如何才能永葆爱情青春?由于解读视角出乎学生主体意料,所以他们的接受冲动就能被充分激发。当然,反弹琵琶只是提炼新颖解读视角的方法之一,我们不可把它当作金科玉律。
      必须强调的是,提炼新颖的解读视角一定要注意捕捉个性化的切入点。任何初始文本都是混沌的,学生进入文本需要一个切入点。而切入点的选择又必须追求个性化。因为平庸的切入已司空见惯了,容易导致学习主体的阅读疲劳。什么是个性化的切入点?文本中不被学生注意且能激励他们的探究欲望的媒介物即是。它可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也可以散见于文本各处。由于不被注意,所以选择它作为切入点就颇具个性,就能体现解读视角的新颖,从而产生阅读激励功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捕捉个性化的切入点是求异思维的另类运用。例如《边城》教学,由于选文较长、情节琐碎,若想优化过程设计,我们就不得不讲究解读视角的新颖,不得不追求切入点的个性化。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主体情节皆由端午赛龙舟的习俗描写生发。于是,这“端午赛龙舟”就可顺理成章地作为解读切入点。于是导入设计就可这样进行:翠翠看了几场龙舟赛,看龙舟赛时各有什么遭际,归来时心情如何,翠翠为什么迷恋看龙舟赛?如此导入可谓四两拨千斤,复杂的文本内容因解读切入点选择的个性化,被迅速地消除了混沌状态,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达到整体把握层次,为深入探究做好心理准备。当然,解读视角的新颖并不仅仅表现为切入点的个性化,它还表现为目标设计、对话设计等个性化。总之,新颖的解读视角应具有这样的特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凸显对话的语文性质
      所谓对话的语文性质,即指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要有语文知能意义,要体现语文三维目标,对话话题之间要自成逻辑体系,要体现语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与方法。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内核就是对话设计。对话设计若没有语文知能意识,不能展示语文能力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就会异化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为什么阅读教学常常丧失语文味?原因在于我们在设计话题时忽视了语文性质要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历史课,它有自己的专业追求。学习语言、培养能力、获取方法、传统经典文化、提高人文素养毕竟是其终极追求。虽说阅读教学离不开史识培养与思想教育等,但这些必须通过语文实践来自然达成。因而凸显对话设计的语文性质是阅读教学中过程设计的生命线。例如《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对话可围绕四个话题进行:①开头两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②说明生物存在集体性社会作者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③作者拿生物集体行为与人类集体行为作比较,目的何在;④生物集体行为给人类的启示。对话为什么要如此设计?一是因为话题直击文本解读的重难点;二是因为话题体现了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构思技巧;三是因为话题能激励学生个性化地表达见解;四是因为话题具有培养正确的生命伦理观的功效。一言以蔽之,对话设计贵在不蔓不枝,自成逻辑体系;贵在由文观道,由道观文,文道合一;贵在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实践中自然生成。
      需强调的是,对话设计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话题提炼应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设计对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从属于学生的主体意识。毋庸置疑,话题提炼是对话的原型驱动,但它必须来源于学情分析,来源于学生对文本的原生态理解。只有如此,对话才可在心灵的碰撞中收获激励功效。例如《装在套子里面的人》教学,话题择取就必须由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决定。若学生理解文本还停留在情节趣味性阶段,那对话就可这样进行:别里科夫可笑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他的可笑行为中我们可以感知他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现实生活中有别里科夫吗,等等。若学生理解文本达到了形象理解的层次,那对话就可另行设计:别里科夫是一个特例还是一类人代表,我们的身边有别里科夫吗,作者描写别里科夫的手法运用有何特点,你能运用放大或缩小讽刺手法来一个人物片断速写吗,等等。总之,对话设计要相机行事,不可拘泥于预设,它考验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一般说来,解读难度小的文本对话设计要追求深刻,解读难度大的文本对话设计要追求浅易。然而,浅易不是肤浅,而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地达到深度理解的层次。
      第三,注重方法的生成应用。优化的过程设计应该具有方法生成含义,它强调从个案分析中认知一般方法,并且关注该方法的延展应用,进而解决实际语文问题。其实,任何文本都是学习个案,任何个案都蕴含着方法。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体验方法,让他们在运用方法的尝试中体验愉悦、提升能力。不言而喻,方法体验并不等于方法生成,因为能否运用还是个未知数。于是延展在过程设计中占有突出地位。优化的过程设计,其终极追求应该是方法延展。所以,教师的行为既要基于文本又要不囿于文本。教师应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大胆尝试,从而让学生在延展实践中开拓视野、固化方法意义。例如《马嵬》诗教学,对话是个案分析:今世已是万念俱灰,又何必借术士苦苦相约来世;昔日闻鸡人报晓传唱,今日只听得旅途单调梆子响;昔日长生殿山盟海誓、如胶似漆,今日是六军不发无奈何;今生是“四纪”天子却情缘难续,比不得民女莫愁能夫妻长相守。对比叙事、叙议结合、融情于议的手法是咏史诗惯用的,对话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学生:咏史诗长于借史抒情、有所讽喻。然而,过程设计决不能至此戛然而止。我们还应把手法延展开来,让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来深化手法理解。教师不妨出示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二首》:“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高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通过与《马嵬》诗异同比较,学生定能感知咏史诗抒情除借史事外还有借景方式。延展至此才叫方法生成。
      方法生成途径多样,大致可分两种:横向延伸与纵向深入。所谓横向延伸即指通过相似或相反联想在求同存异中获取方法意义。所谓纵向深入即指通过重点发掘来获取方法意义。如教学《雨巷》时,我们可以凭借纵向深入来生成方法意义:潮湿破旧的江南雨巷、传统别致的油纸伞、丁香般忧郁的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理想破灭的迷惘,如此解读理据何在?于是我们可从时代背景、个人背景、动机背景三角度去深入探究。从时代背景看,“四·一二”大屠杀粉碎了一代青年的救国梦,他们精神普遍迷惘。从个人背景看,诗人早年曾满腔热忱地投身革命,大革命失败后被通缉,只好蜇居友人施哲存家中小楼上,因理想破灭,精神苦闷彷徨;且诗人早年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影响,感伤格调是其诗歌创作的美学物质。从动机背景看,诗人早年曾迷恋过姑娘施绛年,真诚的爱却收获了苦涩的无花果,初恋的经历永远定格在心中,如梦似幻,欲说还休。只要整合背景因素,调动生活积累,学生生成《雨巷》的表现手法意义就不困难。当心中的情意不能或不便明说时,运用象征手法就是唯一选择。由此可知,方法意义是在延展实践中生成的,没有过程体验就没有方法领悟。

    推荐访问:浅谈 优化 过程 设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