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提升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论略_如何加快和提升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时间:2019-05-11 03:21: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仍处于发展机遇期,而使中国声音“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软实力已迫在眉睫。文章深刻剖析了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要主动适应当前的国际化趋势,积极提升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话语权,对内要提升学生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对外应对外主动出击,实行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形式。
      关键词:中国学生 国际交流 话语权
      近些年来,话语权成了政治权力的一种越来越突出的表现方式,国际政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话语权政治”。纵观当今世界的话语权状况,大体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处于一种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则相当有限[1],处于“失语”状态,中国并不具备与之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强而有力的话语权。因而,中国越来越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抢抓先机,加紧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与重塑,而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则是一重要渠道。通过增强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可以传播中国的理念和文化,能够提升中国软实力,从而抢占国际话语权高地,重塑中国话语权。
      1.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权这一概念,直接脱胎于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关于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理论[1],是目前学术领域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话语”解释为“言语,说的话”[2]。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话语权的解释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的关注点,多数学者认为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其指的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换言之,话语权不是指有没有说话的权利,而是指话语背后体现着的权力关系,话语权决定了谈什么。掌握了对外话语权,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占据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若我国学生掌握了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我国就能在国际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拥有主动权,能促进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播,增强我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客观冷静地分析认识当今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所拥有的话语权的实际情况,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前提。
      2.1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得到很大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学生培养的观念、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与国际化接轨,确立了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加强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建立健全了学生培养国际化的管理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并行的战略,拓宽了学生国际交流的网络和渠道,通过加入各类国际教育联盟,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术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通过校际合作研究、参与国际会议、合作办学等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国际交流形式日益多样[3],这不仅使中国学生的学术成果得到认可与重视,还很好地传播了我国的优秀文化、核心价值观、国家形象等,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得中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得到极大提升。
      2.2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学生国际交流的话语权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话语权的根基依然坚固,中国在此方面的话语分量依然有限。在学生教育国际化上,我国尚未确立清晰的教育国际化目标和路径,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的国际化战略都是形式上的,都是被国际化的,重经验借鉴,轻自主创新,缺少像西方大学那样涉及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国际化实质,没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极度缺乏,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争取。同时,受诸多条件制约,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仍然有限,呈现出机会少、数量小的特点,在当前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场合很难听到中国学生的声音,同时,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国际化层次不高,尚未形成国际性育人氛围和环境,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也不太理想,这些都与国外大学形成鲜明对比,限制了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话语权。
      2.3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话语权争取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话语权上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问题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学生教育国际化重形式,轻内容,没有特色。大多数高校只是简单移植国外的教育形式,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没有与中国的国情、学校的校情相结合建立自身的特色,从而就影响了能够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的质量。②教学质量评价盲从国外标准,缺乏自有评价体系。当今,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多依赖外国的标准,没有建立一套本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也使得我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丧失。③国际交流的主动性不强。当前,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学生发出的声音很少,大多学生因英文写作、演讲能力有限,很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成果对国际学术界影响甚微,得不到了解与认可,这是限制中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④国际交流形式化。目前,我国学生国际交流的形式多样,有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等,但大多流于表面,成效不大,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创新学术成果,也没能积极地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大大影响了中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争取。
      3.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对策建议
      我国应基于理念和实践,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现状,以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而提高我国的政治、文化地位。
      3.1对内提升学生教育国际化的质量,为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优秀的人力资源基础
      3.1.1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应顺应教育的“新国际化”趋势,确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式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学思想,将学生的培养工作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虑,按照国际标准来培养人才,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促进世界共同进步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坚力量。同时,应注重制定教育国际化的长远战略,保持实践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力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应在吸取和借鉴国外其它大学的先进管理理念、良好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充分分析自身的现状和潜力,采取差异化战略,发挥比较优势。   3.1.2注重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加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
      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应在国际化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应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开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培养拥有国际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并根据世界前沿课题的研究,不断更新学科设置,使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也可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办课程,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亦可设立海外学院,通过让学生赴海外创业或教育中心进行学习和工作;在经费允许时,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开展网络课堂与网络研讨会[4]。
      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在实行教育国际化时要特别注重学生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可引入全英文课程,也可建设双语课程,以加强英语的教学和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应用能力,使他们能毫无障碍地直接吸收西方丰富的信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为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所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国际交流时拥有良好的学校背景。
      3.1.3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应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靠自己”的三步策略,建立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国际化的质量,真正培养出能够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一方面,应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外语培训,重视教师的海外交流,可聘请国外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或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进行国际科研合作。另一方面,应加强“引智”工作,用优质的工作条件如提供高薪高福利,建立科技研究所和国际一流的实验室等方式和途径,吸引国际知名学者、教授来华访问和讲学,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4]。
      3.1.4建立本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尤其是国际化教育的评价大多是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没有形成自身的评价体系。因此,为了提升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应建立自己本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减少对国外评价标准的依赖,促进我国自有评价体系的大力发展。可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双评制度,增加影响力。还可利用自己的评价体系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增加外国对我国本土评价体系的认可和支持。
      3.1.5重视重大国际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
      西方的话语往往基于学术研究,而中国的话语则缺乏学术理论支撑,因此,中国学生要想在国际交流有一定的话语权,就不能再继续只关心中国关心的问题,而必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更加深入和细致地了解,在关系中国的重大国际问题上,要作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要拿出自己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有力量的话语体系。我国高校应成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站在全球的层次上研究世界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国际关系学院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的作用,争取在重点院校形成一批高水平智库[5],以为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争取奠定理论基础。
      3.2对外主动出击,实行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形式,加强对交流内容和实质的重视,争夺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
      应通过大力宣传,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渠道,将各方面的跨文化、跨国界交流整合起来,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将文化软实力优势转化为话语权优势。
      3.2.1加强留学生的“输入”和培养交流
      外国留学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理念和文化,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针对目前我国留学生“输出”远远超过 “输入”的特点,应该采取各种措施, 吸引留学生到中国来接受教育。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挖掘本校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潜力,给留学生提供充足的奖学金和科研经费,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
      在培养留学生时,一方面应介绍外国优秀文化和科技知识,另一方面也应将本国的文化源源不断地介绍给外国,促进跨文化传播。本校学生也应利用机会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传播中国先进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这样随着留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文化间学术交流的日益兴盛,能够使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学术成果等被外国所熟知,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
      3.2.2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
      高校可设立国际学术会议专项,举办创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为我国学生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平台。我国学生应尽快提高英文写作、演讲水平,积极、广泛地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勇于在重要国际场合就相关国际问题,诸如文明对话、世界和平、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等等各种世界性的重大时代课题,发出中国学生的声音,积极占据世界思想文化制高点,以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提升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
      高校还可成立固定的国际国内问题学术组织,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共同开展理论、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提供另一个高质量平台。也可适时适当地加入相关国际学术组织,这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发展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也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效果,促进我国学生国际交流话语权的提升。
      3.2.3积极开展学术信息交流
      中国应改变重输入轻输出的现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行的方式,成立学术精品海外推介平台,积极向世界传播展示我国学生的优秀学术成果,在国际事务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概括出新理论,使我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可重点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打造若干大型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有影响力的外文学术网站,支持设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鼓励高校学生加强学术成果的国际发表和出版,推出一批体现国际学术地位的标志性成果,以增强中国学生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向国外显示中国学生的能力,提升我国学生的国际交流话语权。   3.2.4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培训计划
      高校可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先进学科专业优势,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等交流与合作,可开展学生海外交流、海外访学计划,开办各类短期非学历合作项目、学分制暑期课程班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让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方法,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6]。
      同时,这也是我国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应树立理性和成熟的话语体系,采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来宣传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人权价值理念等,让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发生改观的方法在于使对方认识到我们之间存在相同之处,而不是去强调彼此的不同,可强调与国际接轨,引入了诸如“全球化”等国际通行概念,适当淡化政治色彩,突出人文因素,另外,要敢于和对象国社会中的舆论权威进行竞争,提升中国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学生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话语权。
      
      本文得到2011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调研及政策研究”课题:《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GJB001)课题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张志洲.话语质量: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J].红旗文稿,2010,(14):22.
      [2]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和谐世界[J].前沿,2009,(10):30.
      [3]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62-67.
      [4]李友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加坡经验——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30(1):89.
      [5]杨卫、王小奕等.发出中国的声音——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的研究[J].新远见,2012,(1):18.
      [6]邹美旸.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1,(9):195.
      作者简介:
      王苏春(1964-),女,安徽安庆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管理。
      唐德才(1966-),男,江苏射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非洲国际合作办学办公室主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教育与管理、产业经济、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
      仲凤霞(1989-),女,江苏东台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与能源产业发展、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政策。

    推荐访问:国际交流 中国 话语权 提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