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论《论语》、《孟子》中的友道思想】 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100

    时间:2019-05-02 03:17: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礼乐崩坏的社会背景下《论语》提出了“信”的友道思想,之后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论语》中的友道思想,重新组合“五伦”并成为规范,建立了“尚友古人”的模式。随着春秋时代群体意识的觉醒,士在提高自身德行的同时其交友也带上了功利性。
      关键词:《论语》;《孟子》;友道;士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010-01
      孔子时,友已经褪去了“善兄弟为友”[1](p2591) 的面纱,其概念随着朝代的更迭,友道关系从西周以“朋友”、“兄弟”喻君臣,到孔子再到孟子,在不断演变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最后定格在“同志为友”和“士”的范围之内。《论语》、《孟子》中的友道思想,体现出朴素的交友观,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友道思想凸显的社会根源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西周时期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日趋紊乱 ,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且当时公学多废,故孔子建立私学,聚徒讲学,试图恢复社会秩序。因此这种无血缘的朋友交往自然受到重视。友道思想就是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的交友的原则。孔子曾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p204),可见在春秋时代实是缺乏朋友之间的诚信,他明确提出“朋友信之”是其志向,体现他对人际交往美好的构想,虽在礼乐匮乏的时代难以实现,却有着矢志不渝的穿透力,成为后世朋友相交好的首要条件。
      “信”是兴起于春秋的道德观念。它从君臣到孔子时的朋友规范,后成为他们共同的规范。从演变轨迹中可窥见,君臣规范的演进促进了朋友观念的更新。同时,朋友主体及其内涵的变化,对君臣关系的演进具有大影响。在双向促进中,“信” 成为其首要条件。
      二、孟子对孔子友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在《孟子序说》中写道:“(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3](p1839) 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著书立说, 不仅继承了孔子思想,同时也发展了《论语》中的友道思想。他的友道思想和事君思想圆融地化为一体,士和君间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一)事君交友的混融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p160)此处把事君和处友的原理相等同,而其共通之处也在于以义相交,彼此没有血缘关系,因为道之不同,愿听者,交结之,而不愿听者,却以为是一种约束,就会逐渐疏远。孟子的友道思想超越了等级观念,惟道德至上。在君臣关系上,他认为地位高的君王,在道德上却未必如此,因此要以道德完善者为师为友,他在《万章下》说:“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4](p721)表达了君臣的互补关系。
      (二)五伦之一的朋友之伦
      朋友间的“信”是《论语》中特别重视的,是孔子毕生的志向,心所向往并加以宣扬。《孟子》把孔子中的友道思想提高到人伦的高度。他整合伦理关系,让五伦作为人生的根本深入到平常人之心,特别是“朋友有信”[4](p386),被列入伦常关系中,形成相互敬爱、以诚相待的朋友之礼,成为后世人们交往的规范。
      (三)“尚友古人”模式的建立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p3)郑玄注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p513)可看出,前者“朋”和“友”有一定的区别,后者则在范围上限制。在《孟子》中,其对万章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4](p725)他提出“知人论世”的交友范式,形成了强大的交友网,开启了与古人交往的先河,使文人、学者从前代先贤中寻求思想和观点相互碰撞的火花,在追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寻找到支柱和知己,蔡仁厚先生指出“五伦之中亦已师友一伦最富精神意义,人能亲师取友,尚友古人,就可以超越自我的限制,而宛然若涌身于历史文化之大流;此时,我们的生命便顿然有充实庄严之感。”[5](p246)反映出孟子“尚友古人”巨大的精神价值,通过想象的力量使古今冥接,丰富了世人的内心世界。
      三、尚友意识与士的群体意识觉醒的关系
      在孔子建立私学时,士阶层逐渐觉醒,他们不仅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作用,更是以身作则,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来恢复旧有的礼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p3)可看出追求群体的意识,有共同见解的朋友一起讨论,当是人生最快意之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p3)严格以道德要求自己,可看出“信”在与朋友相交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它是做人处事的最高标准,因此曾参时时反省自己,对待朋友以“信”为准绳,时时提醒自己要有信于朋友。这作为士对道德品质的强化,在春秋礼乐崩坏的社会是相当重要的。士作为一种游民,要取得政治上、文化上的认同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交往不仅是寻求知己、知音,更是一种在道德上互帮互助的对象。
      在孔子心目中,朋友间的互相勉励就是士良好品性的一部分。对友道精神的重视,实际是对和谐相处的一种认同。在“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4](p426)的时代风尚中,朋友之道就是随着士的功名意识的增强而强化。“诸子时代,士成为朋友主体,朋友之道作为士的群体化理论,集中地反映了此间士阶层的政治抱负和价值追求。”[6](p102)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士在汲汲于求仕的过程中,相互交往的原则和标准。
      《论语》、《孟子》中的友道思想从零散的观点渗入到作为准则,表现出友道思想渐变的过程,即使有些理论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但他们关于交友的理论却成为后世遵守的法则,千百年之后它们仍然是我们交友的基本原则和努力的方向,其理论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现实中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91.
      [2]、(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译.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蔡仁厚.孔孟荀哲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6]、查昌国.友与西周君臣关系的演变[J].历史研究,1998:19.

    推荐访问:孟子 论语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