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爱莲说》赏析导读之我见: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时间:2019-04-24 03:13: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爱莲说》蕴含美好的思想,从赏读分析、导读点拨、三花追述三个方面把握文章的主旨。托物言志,意在情中,感人至深。作者这样写,不仅高度赞美“君子”的清高品德,而且也提出了一个做人的道德标准。
      关键词:《爱莲说》;文章内涵;导读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59-01
      
      北宋仁宗时,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周敦颐,看到当时士大夫终日追名逐利,赏花钓鱼,沉溺于富贵声色之中,颇有感慨,便写了这篇《爱莲说》。文中“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出污泥而不染”便是莲花精神之写照。阅读时可从赏读分析、导读点拨、三花追述等方面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赏读《爱莲说》时,着眼点应该在“爱”字上。莲花的外形可爱,气质可爱,品格更可爱。作者正是着力于这方面的描绘,才能形象地托物言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喜爱水陆草木之花,这是一般人共有的情趣,作者从人们共有的情趣落笔,很自然便把读者引进文章中去。然后再以陶之爱菊,世人之爱牡丹来衬托,“独爱莲”的特殊意义便出现了。作者在这里并用了两个“独爱”,既有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之意,也有陶渊明以白励的想法。另一个“甚爱”(人民文学出版社《宋文选》作“盛爱”)则含有“爱之过分”的贬意,具有讽刺味道。作者这样用司遣句,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反复推敲采用的。这样写,为后面的文章做了铺垫。接着在“之”字后边,一气用了七个短语,写出了莲花的外形、气质、品格。托物言志,意在情中,感人至深。作者这样写,不仅高度赞美“君子”的清高品德,而且也提出了一个做人的道德标准,这是全文之精华所在:文章赞颂了洁身自好,坚贞不渝的君子: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人;流露唯吾德馨的清高高思想。
      导读点拔 课文中“出污泥而不染”是说正直的君子,不为世俗问追名逐利所污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为人要虚心、正直、心胸开阔;“不蔓而不枝”是说不结党营私,不走邪路,坚定不移;“香远益清”是说终身保持好的声誉;“亭亭净植”是说卓然自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说态度严肃,可以观赏而不容侮弄。作者借用莲花某些特点,极为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理想中的“君子”同时也展现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君子”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当然,想在那个时代找到这么一位君子,也是非常困难的。“独爱莲”的原因,在这里已经交待清楚,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把这“独爱莲”形诸于文字呢?
      议论开始,作者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对菊、对牡丹、对莲的评价: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作者在前边已经着力地赞美了莲花,所以在这里稍加点染,“独爱莲”的深刻含义即和盘托出,随即转人议论的高峰。先用一个“噫”宇渲染了气氛,接着采用三种不同句式,表现了作者情绪上的强烈起伏。第一句用陈述句,表达了对世风日下的感慨;第二句用设问句,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惆帐;第三句用无尽的感叹句,心情沉重地表达了对富贵者的厌恶,把人引至“无言”的境界,给人留下无尽的感染,挑动着人们起伏不定的情绪。作者的做人之本,为人准则不言而喻。
      三花追述。文中所说“三花”,各有偏爱。陶渊明爱菊是为人熟知的,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包,蓑露掇其英”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陶渊明是晋末宋初的杰出的诗人,曾几次出士,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之类的小官。在士族把持的黑暗统治下,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终于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隐。当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带见之。’(陶)潜叹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辞去彭泽县令之职,“不复肯仕”。渊明归隐田园后,以菊为伴,以酒遣怀。恰好友人王弘送酒奎,“即便就酌,醉而归。”陶诗“酒能祛百病,菊能治颓令。”但实际不上,陶渊明是企慕秋菊傲霜独放的高贵品质,他在《和郭主簿》诗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秀姿,卓为霜下杰。”可见他是借菊来寄托自己隐世避俗,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感的。“世人盛爱牡丹”自李唐以来,由于统治者的推崇,牡丹开始大量种植,名品渐多。到贞观开元年间,观赏牡丹成为风靡京城的游乐活动。唐代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兰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牡丹遂有“花王花后”、“国色天香”之誉。一时诗人多有歌咏:如徐凝的“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帝京。”反映了唐人对牡丹的重视、喜爱。在许浑诗:“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干钱买一窠。”是牡丹“富贵”的印证。到宋代盛爱牡丹空前,欧阳修于百花中独尊牡丹,《花品序》中“牡丹出洛阳为天下第一”,他甚至认为只有牡丹才配称作真花。苏东坡‘‘草木之智七巧便妄者也。”其意显然不在品花,而寄托之意跃于其间。
      “予独爱莲”在周敦颇前不泛其人。战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已借莲,目}湃自己的纯洁坚贞:“制芰荷以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唐代白居易“诗”: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他把白莲视为超凡脱俗的清净之花。周敦颐正是吸取了从屈原到自居易这样一些爱莲者韵莲诗文的精华,塑造出了“花子君子者的美好形象。据考,宋时的周敦颐在初住合州判官时,友人任大中就曾以“绿水泛莲天与秀,蜀中何处不闻香”的诗句赠之。几年后周敦颐在公事之余写下了《爱莲说》这一流传千古的名篇。
      周敦颐的爱莲之深,实质上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处事态度。黄庭坚说他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对他的作品作了极好的概括。可见,我们在赏读《爱莲说》时除要认真研读字、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文章的内涵。

    推荐访问:我见 赏析 导读 爱莲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