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沁园春雪原文_从《沁园春·雪》到《沁园春·长沙》

    时间:2019-04-16 03:19: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高中衔接从思维上讲就是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型。
      【关键词】经验型 ; 理论型; 思维; 转变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体系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已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主要表现为: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然而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以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为依据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这也决定了初中阶段的思维训练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初中学生从运用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步入到运用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
      为了更加简明的阐述我的观点,现在让我们深入到教材内部,对抽象逻辑思维转型这一变化体现最突出的初三和高一必修1衔接部分的诗歌的进行一次探究。
      《沁园春·雪》属于人教实验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本单元是在人教实验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的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在引言中,编者叙述了这样一句话: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那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唤起”“共鸣”?引言中还有另一句话: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沁园春·雪》中,以自己学习诗歌的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属于自我的诗歌理解和分析“概念”,对诗歌中的自然美景进行判断和推理、对诗歌中的议论抒情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达到体味全诗的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这是初中生进入九年级时必须达到的思维阶段决定的,也是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总体要求的。
      也正因为如此,九年级上学生虽然还属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但进入人教实验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以下简称九年级下)时学生已经应该可以初步运用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完全进入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九年级上附录中的《怎样读诗》,就是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整册书学习中逐步积累到第六单元之后思维类型开始转变时,教科书需要从原理上指导学生进行上位学习的必然产物。此时,学生已经开始可以初步地借助于“意象”来学习诗歌和扩展阅读。如:第24课《词五首》(即第六单元最后一课)的课后习题二有这样的要求:请你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他们摘抄下来,诗人往往借助“酒”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就是帮助学生在自我学习实践中,逐步突破自身狭隘的经验局限,通过观察、试验,借鉴《怎样读诗》从若干个例子中总结或体悟诗歌学习时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些规律或原理。九年级下的诗歌学习时抽象逻辑思维就是靠这些规律、原理支持的。如:从第1课对《我爱这土地》中鸟儿形象的分析到第24课《〈诗经〉两首》习题中《木瓜》与《关雎》、《蒹葭》对比,就是学生逐步运用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九年级学生在此时学习诗歌的思维模式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进入到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当然,学生真正开始运用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还是在高一开始。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1的体例编排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人教社教材编写者对高中学生思维类型的要求。第一单元,共三课、四篇诗歌,隶属于“阅读鉴赏”。在第一单元的引言中教材编写者做出了如下指导: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注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与九年级(下)相比较,欣赏升格为鉴赏,关注 “具体形象”、理解 “艺术形象”已经上升到注重分析意象。鉴赏就需要学生掌握并应用初步的对立统一思维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此时的分析意象就要求学生根据有限的材料在九年级掌握的诗歌学习规律、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具体而言,这一单元的诗歌本身都是在言 “情”,又都是通过对 “意象”解析来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 “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诗歌,在 “情”这根主线的串联下,从意象分析的思维抽象水平上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由运用规律到运用理论的递进台阶。
      学生在《沁园春·长沙》的学习中回味着《沁园春·雪》的解析思路,回味着九年级(上)附录中《怎样读诗》,回味着九年级(下)中运用诗歌学习规律进行诗歌学习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理论渗透)下升华为自己对诗歌鉴赏理论的初步理解与运用。在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运用到课后《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的具体鉴赏之中去。学生在收获情感的同时,思想也得到一定启迪,思维更是由原先的主要依靠感性经验支持上升为主要依靠理论支持,从而完成初高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对接和初步平稳转型。
      即便是如《雨巷》这样情感比较含蓄甚至于隐晦的诗歌,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在《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基础上,通过自己初步掌握的诗歌鉴赏理论从其创作背景、作者思想生平、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等诗歌共同分析角度的思考,进行开放型探究学习。《再别康桥》以及课后习题中的若干诗歌也不过是对学生从初步诗歌鉴赏理论层次思考诗歌学习的练习而已。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后的寻找生活中的大堰河,并以此写一首诗或短文,也是为使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深入练习罢了。
      这样以来,学生在完成初中与高中课程的衔接中,思维也就由原先的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完全转变为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自然学生在思维上也就做好了高中学习的准备,从而避免了想学不会学、学不好的问题。

    推荐访问:沁园春 长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