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张立文:人生、命运与机遇|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时间:2019-04-08 03:22: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编者按  本文根据张立文先生2012年5月6日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因篇幅所限,略有删节。  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儒学与人生。这是每个人都关心,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的问题。
      立德立功立言的生活观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儒家讲“天地之性,人为贵”,因为正如理学家周敦颐说的,人是“天地之精英”,“五行之秀气”。陆九渊也认为“天地人之才等耳”。人不能轻视。人应该珍惜生命。
      儒家认为人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土与金、木、水、火杂”,五行融合而形成的。《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易传》相传是孔子所作。《易传·系辞》中讲“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互相融合,就好比男女相结合,然后万物就形成了。天地,乾坤,男女,阴阳,天是父,地是母,也就是阴阳相互融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同时,儒家也讲“同则不济”,相同的东西不能互相作用,也不能产生新的事物。《周易》里的《革彖》就讲“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意思就是两个女的一起是不能生孩子的。事物要由不同的东西而产生。这就是中国的生命观。
      人的生命应该怎样来看呢?在儒家看来。人应该追求具有道德性的生活——“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就应该为立德、立功、立言而活。苟子讲,“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为天下贵也。”
      人兽之别就在“信”字
      孔子看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视死和视生一样,视亡和视存一样。孔子注重现实的生,也不否定为真正的事业去牺牲。生的目标是什么?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来,生是为了求“道”。为了道,并不吝惜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应为求生而失去仁,为了仁可以牺牲生命。仁、道,是人生的目的。死,是为了求道。孟子讲,“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德不可兼得的时候,宁可舍生取义。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作为人生目标。
      有一次,子贡去问孔子应该如何治国,孔子讲了三点:“足兵、足食、民信”,子贡又问,如果三者必去其一,去哪一个?孔子说,去掉兵。要是再去掉一个呢?孔子讲。去掉食。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为政最重要的是讲信。孟子讲,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只有那么一点点,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仁义。
      周易与天命
      《周易》的《乾·文言》中讲到,人应该知进知退,知存知亡。如果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存不知亡,只知得而不知失,就不可能成为圣人。儒家很强调人要有忧患意识。《周易》这本书就是忧患之作,周文王是在被拘之时作的六十四卦。
      很多人对命运问题看得很重,到处算命。看相。
      《周易》从《易经》看,是算卦的书。古代的夏、商、周的时候,每个国家大事,例如封侯,筑城,战争,祭祀,都要进行占卜。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别的书都烧了,唯独不烧《易经》,就是因为它是占卜之书。很奇怪,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周易》成了六经之首,它的地位马上就提高了,因为据说《周易》中的《易传》,也就是《十翼》,是孔子所作。于是。《周易》从占卜之书提升成了哲学之书。
      但是民间看来,《周易》的影响很大——看地理,也就是堪舆,看风水。盖房子,盖在哪里,朝向如何,房间的布置等等,都讲究风水。这种情况几千年来没有断,因为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之前,都想提前知道行为的结果是吉是凶。
      《诗经》中讲“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天是发命令的,根据皇帝好不好。赋予他统治的授命。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对汉武帝讲夭人感应。我们不要把董仲舒的夭人感应看成是唯心的、不好的。董仲舒讲天人感应有他的初衷和目的,《汉书·董仲舒传》中有《天人三策》,就是汉武帝提出问题,董仲舒做出回答的对策。里面讲到,皇帝如果犯了错误,第一次犯错,天会警告;第二次再犯错,天就会降下灾祸,例如地震、海啸、打雷,把皇宫的房子烧掉等等;第三次再犯错,那就要下台啦。古代,皇帝可是万人之上,唯我独尊的人,如何限制他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他呢?那就要靠天。天是最大的权力。所谓天子,就是天的儿子,当然要听天父的话了。天有无限的权力和权威来限制皇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治15年迅速就亡国了。建立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统治比较长的,就是汉代。如何限制皇权是个很大的问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个很好的办法。
      格物而知命
      命运,命,是个必然性的问题,生必然要死,逃不过去的;运,则是有偶然性的,时机,时运。命和运,可以把它们分开来看。
      儒家思想当中,人的命运一方面是不可控制的,另一方面是可以控制的。司马牛说,人家都有兄弟姐妹,自己没有,很孤独,子夏就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死生不可控制,但富贵是自己可以去争取、去改变的。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并不说话,但控制着一切。有一次公伯寮向子路的主公季孙讲子路的坏话,于是季孙就相信他了。这时孔子的一个弟子就把这事告诉了孔子,说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把公伯寮杀掉呢?孔子讲了这么一句话:“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道,也就是政治主张,思想,能不能流传,能不能实行,会不会被废弃,是命运决定的,公伯寮他能有什么办法来阻止道的实行呢?
      命是可以知命的。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天命,就是说人要有一种信仰,有精神寄托。人对于自己的灵魂要有所寄托。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关于敬畏,自古有很多说法,例如“慎终追远”,“神道设教”,这种信仰使人保持了一个精神家园。不仅要敬畏天命,而且还要知天命。孔子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不是主张盲目的信仰,而是说要认识它,认识它才能去信仰。
      如何才能知天命呢?《周易》里面有句话,“格物穷理以至于命”。格物,就是要认识物。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住在北京他父亲的官邸,他的一个姓钱的朋友,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说法。两个人就相约来格物,正好院子里有竹子,就说格竹子,认识竹子背后的理。这位朋友坐在竹子前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病倒了,没有格出来。王阳明觉得他的功夫太浅,也坐在竹子前,过了七天七夜,也病倒了,竹子的理也没有格出来。王阳明后来读了很多书,佛家道家的都有,后来就得出结论,理在心中,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这就像禅宗,讲佛在心中。冯友兰写的《新理学》里讲了这么个例子——是飞机在前,还是飞机的原理在前?冯友兰一开始认为是原理在前,但后来学了实践论之后就变了,不再讲理在事先,而是讲理在事中了。总之,格物,才能知道事物的理,认识事物的性质,从而掌握其规律,也就是“以至于命”,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机遇与偶然性
      孔子讲,“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机遇如何掌握,是个重要的问题。机遇是偶然,不把握住就会过去,所以就需要对事物有很好的认识。能把握住机遇者才能成功,国家和人都是这样。
      命运是偶然性的东西。魏晋南北朝时候的粱朝有个著名的肖子良和范缜的辩论:范缜说,一棵树上的桃花都是同时开的,然而风吹过之后,桃花有的穿过窗户落在华丽的床上,有的却飘落到粪坑中去了,前者就如同身为皇子的肖子良,而后者就如同自己。范缜认为这之中没有因果报应可言。这就是命运的偶然性,但是命运也是可以靠自己掌握的,即便落在华丽的席子上,那些富二代也有很多不行的,也有许多穷二代靠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的。荀子讲:“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如果增强农业生产,日用节俭,那么天就不可能让人贫穷,反之,“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如果懒惰、奢侈,那就不可能丰衣足食了。人的财富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所以,命运的运,是指人的生命和外界存在的互动当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力的智慧,是人凭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可以掌握和改变的。如果自己不努力。怎么算命也不行的。(刘亦苏/整理)

    推荐访问:机遇 命运 人生 张立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