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成功者的12个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在高考语文解题中妙用

    时间:2019-02-06 03:30: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逆向思维是逆这习惯的、常规的思维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属于创造性思维。许多情况下将问题倒过来想一想,在思维过程中“反其道而行”,能使人得到许多通常思路下得不到的思维成果。下面本人就谈一谈在解答语文高考题时如何巧用逆向思维。
      关键词:逆向思维;高考语文;妙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81-01
      
      成语使用辨析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一道相当有难度的基础题,许多考生在这方面常常失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考生成语积累不够,另一方面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容易误用错用的成语来考查。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当时是增加成语积累,尤其是那些容易用错的成语,但这绝非一日之功。如果在答题时,我们能换个角度来想一想,有时这个问题却变得很容易解决。考试中出现的成语,按考生的掌握程度,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熟悉的、比较熟悉的、陌生的。比如,2010年全国卷I语文试题第二题考查了四个成语“始作俑者”“移樽就教”“声情并茂”“附庸风雅”,其中,“声情并茂”“附庸风雅”大家并不陌生,一般考生很容易看出二者使用上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不能说剧本“声情并茂”;一是“附庸风雅”的感情色彩用错了对象,贬义褒用了。“始作俑者”考生虽不那么熟悉,但却能从字面上看出个大概意思,放在句中似乎也能说得通;而对“移樽就教”就比较陌生也不容易看出它的含义,不容易看出用得对不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照常理很容易认为“始作俑者”使用正确。可这样的话,很明显这是命题者给考生送分,这也就失去了高考的意义,命题者是绝不会这样做的,他使要让考生不能轻易拿分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时,应倒过来想一想,我们凭直觉判断是对的,其实往往是错的,我们要反着选。事实上,正确的答案不是“始作俑者”而是“移樽就教”。
      同样的在做病句辨析题时,也会遇到左右为难的选择。一个是凭直觉凭语感读起来很顺,或者是在传媒上司空见惯的说法;另外一个是可能读起来有点别扭,或者难以理解的句子。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时,一般考生很有可能按照常规思维选择前一种,这样又跳进了命题者的陷阱中。如果我们能像上面一样运用逆向思维就不能选择前一种,除非你能运用病句知识,指出它的明显错误,那么最好还是选择后一种。
      另外,像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实词的题目,也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轻松搞定它。这类题目往往提供几个实词的解释,让考生判断其中的正误。比如,2010年江西卷语文试题第九小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A. 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B. 除福州观察使除: 授予官职C. 继迁兵相随属属:链接D. 公愀然曰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有点文言积累的考生“除”“愀然”解释很正确,而在关于“薄”“属”的解释中摇摆不定,一般情况下,考生很容易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轻薄”一词,另外把它放在原句当中也似乎能说得通,从而认为关于“薄”的解释正确,再用排除法而认为“属”解释错误,这样其实又跳进了命题者的陷坑里。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这儿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积累,如果拿现代汉语常用意解释很顺的话,那么就无需放在文言文中考查了。所以它在这里的解释极有可能是不对的,事实上,这里的“薄”应解释为“迫近,进攻”。看来做这类题时同样也应该运用逆向思维,凡是那些解释和现代文中常用义相近的词义,往往很可能是错误的,而那些解释和今天常用义离得很远地,则往往可能是对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远是今非”吧。
      以上简要例举了逆向思维在高考语文答题时的运用,其实高考中用到逆向思维的地方还很多,尤其是碰到那些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从考试的角度、命题者的角度看问题,打破常规,逆向选择,这很能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我们再运用相关的知识储备,就能做出百分之百的正确选择。只要做题时,多动脑子,多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在高考中就容易多找一条解题的途径,从而也就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取得理想的成绩。

    推荐访问:逆向 解题 妙用 高考语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