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手势语在数学课堂中的妙用【论生成资源在化学课堂中的妙用】

    时间:2019-01-28 03:28: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显然,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热门话题后,课堂中那些极富创造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所当然地成为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
      生成资源在化学课堂中无处不在,却往往稍纵即逝。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捕捉、处理生成资源,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呢?本文就生成资源在化学课堂中的巧妙运用展开深入的探究。
      
      一、巧妙转化实验中的“意外”
      
      布卢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意外”,在处理这些“意外”时,需要教师具备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高的教学机智和对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艺术地应对这些“意外”。
      案例1:在讲浓硫酸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浓硫酸与金属反应的特殊性,我将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进行铝片与浓、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学生认真实验后得出与书本一致的结论――浓硫酸不能溶解铝片。突然,学生B得意地说:“在浓硫酸中的铝片表面也冒气泡,还闻到了与放鞭炮时发出的类似气味。”同学们都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B好像意识到了什么,红着脸说:“本来我们也没有发现浓硫酸中的铝片有什么变化,我洗手时,不小心在试管中溅了几滴水,结果出现了上面的现象。”全班顿时哗然,大家猜测:“反应是由浓硫酸遇水放热引起,应该有SO2生成,B闻到的气味可以说明。”“浓硫酸被水稀释了,应该有H2生成。”我拍手认同:“同学们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请大家用实验探究过量铝片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并检验气体产物的成分。”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自身,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讨论也显得格外积极。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对硫酸的性质有了全面的认识,知道了浓硫酸对铝的钝化只发生在常温条件下。同时,对学生“意外”实验的宽容,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将更加自信,更具创新精神。当然宽容绝不是纵容,更不是对学生的意外视而不见,而是在掌握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意外。
      
      二、重新审视实验中的“异象”
      
      布鲁纳认为:从教学角度看,教师充当指导角色,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探究者,作为学习主人去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但往往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出现异常现象或失败。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异常、甚至失败的原因,实验就会是“动态生成”的重要源泉。
      案例2:在讲碘离子的检验时,我将学生分成两人小组,但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完成I检验的操作。实验时,甲乙两位同学各自在试管中加入lmL左右的AgN03溶液与Ⅺ溶液,然后再各自滴加2滴Ⅺ溶液与AgN03溶液。意外的是:乙同学的试管中出现的少量黄色沉淀在振荡后迅速消失,乙同学以为实验有误,就用水冲洗试管,准备重做。意外又出现了:加水后试管中又出现了黄色沉淀。对于这奇异的现象,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测:①药品变质;②药品的滴加顺序;③药品的用量;④药品的浓度……我有点不知所措,但强作镇定,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异象”的真正原因,最后,大家把焦点锁定在药品的用量和浓度上。于是,我引导学生重新实验对比Ⅺ溶液的浓度、用量对AgI沉淀的影响。最终得出过量的Ⅺ浓溶液与AgNNO3溶液作用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事实。最后与学生一起上网查找得到“AgI+I[AgI]”,该反应中I-浓度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方向,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乙同学的实验现象。
      该案例中,通过捕捉乙同学实验中的“异象”,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找到打开“异象”之门,有效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严谨实验态度的形成,起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和教学效果。
      
      三、善于欣赏学生的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品质,是不拘泥现成答案的表现。教师对待学生的质疑,应该用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对老师质疑,对教材质疑。
      案例3:在完成铝热实验后,为了证明Fe2O3确实被还原成单质Fe2我用磁铁去吸引固体混合物中的“铁”,学生A在仔细观察后,略带疑惑的神态问:“老师,铁是银白色面体,你吸引到的是黑色固体,是铁吗?”对于A的质疑,我给予了表扬,为了打消她的疑虑,我展示了事先准备的银白色铁片和黑色的还原铁粉。到此,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我的实验结论深信不疑,唯有B同学穷追不舍:“Fe3O4也是黑色固体,有磁性,能被磁铁吸引,刚才吸引到的也可能是Fe3O4”我有点窘,但很决就来了一个顺水推舟:“B同学的推测很有道理,那么,如何确定这黑色固体是铁还是Fe3O4呢?”大家又是你言我语,争论此起彼伏。最后一致认为:用稀HCI和KSCN溶液来鉴别铁与Fe3O4。
      通过质疑,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教学中,由于对学生质疑的肯定与欣赏,调动了学生思索、答问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质疑,多说激励的话,让语言成为“催化剂”,从而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捕捉对话中的亮点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在教育教师,师生合作起来共同成长。对话是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以达到“教”与“学”之间思维成果的共享,促进对新信息意义的全面建构。因此,师生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
      案例4: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反应3H2(g)+N2→2NH03(g),在容积为VL的容器中充入3molH2和lmolN2,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H2的体积分数为w。
      ①保持体积不变,再充入4molie,则H2的体积分数怎样变化?
      学生A:体系的压强增大了,平衡向右 移动,所以H2的体积分数小于w。
      学生B:不对,反应物的浓度没有变,平衡不移动,H:的体积分数不变。
      老师:是的,压强的变化只有引起物质浓度变化,平衡才可能移动。
      于是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②若充人4mollie时,保持起始压强相等,则平衡后H2的体积分数怎样变化?
      (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平衡会移动,但具体向哪个方向移动又不清楚。)
      老师(提示):该体系的总压强虽然没变,但反应气体的分压……
      学生C:什么是分压?
      老师(意识到学生在物理课上没有学过总分压,就快速将话锋转移到浓度商Qc):那就请大家计算一下Qc与平衡常数Kc,再作出移动方向的判断。
      学生D:我觉得用平衡移动原理也能判断。充入He,要保持起始压强相等,则容器的体积就要增大到2VL,反应混合气体的总浓度减小了1/2,因此平衡向着能增大气体总浓度的方向进行,即向左移动。
      老师:D同学的归纳能力很强,用他的方法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非常简便。那么③若保持体积不变,改充lmolN2、3molH2或者改充4molNH3,重新平衡后,H2的体积分数又怎样变化?
      学生E:因充人N2、H2或者NH]时,各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同倍数增大(如同压缩容器增压),使原平衡正向移动,则H:的体积分数小于w。
      师生归纳:增大压强(各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同倍数增加),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减少(气体总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
      此案例中,学生的回答推进了我的思维,使我在深一层的理解上继续提出问题,最终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学中,当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时,教师不能漠视它,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将这火种呵护好,并适时引领,巧妙运用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
      总之,课堂教学必然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这样的课堂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郜凤.江苏海安曲塘镇中心小学.我们如何应对生成性教学资源.
      [2]石少华.巧借“生成”,成就智慧课堂,黄石市中山小学.
      [3]傅立军.新课程下的生成性课堂与高中化学教学.萧山第八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妙用 生成 课堂 化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