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_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例子

    时间:2019-01-20 03:28: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125-01      在秦腔艺术改革中碰到不少难题,其中突出的即继承传统与创新改革的关系问题和艺术团体是否均应纳入流通领域的问题。笔者系演员出身,凭借近40艺术实践和文艺学习心得,愿就前一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与众讨教。
      
      一、众说纷纭需审慎
      
      本来,在艺术上继承传统和发展革新的问题上早已有了精论与定论,但在实践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反复咏叹的还是它。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些失去信心的言谈与行为。“宁夏秦腔不如西宁秦腔,西安秦腔,西安秦腔不如北京京剧,京剧落后于歌舞和影视,中国艺术落后于外国艺术。戏曲太陈旧、太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爱秦腔者,无非老年人、土包子,年轻人和外地人对它很反感。”即然被人瞧不起,那就没什么深钻苦练的必要了,演出越少訾议诋毁越不,混着过吧。于是,有的人改了行,进歌厅、奔影视、做生意……
      一些踌躇满志但不是得要领者的举措。他们针对批评,“对症下药”,却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表演粗糙、野蛮”,我就多多地舞水袖、耍扇子、摇纱帽。以轻飘潇洒妖娆缠绵为造型标准,革除许多传统表演程式动作,不管京剧越剧甚至通俗歌舞,凡能盖住秦腔痕迹的我都用,宁愿不伦不类,也不能遭粗野之责。“唱腔上一吼二喊三嘶哑”,我就多用小声低哼,慢板快唱,紧板慢歌,多拐弯、少高扬,淘汰大钹大锣,统统采取,“小三件”,轻歌曼舞,南腔北调。唱的省轻,听的费力,演的悠扬,看的糊涂,失了风格,伤了观众……
      秦腔的才观众老戏迷们,却又如此评论着:如今的剧团老不演出,不知道都在干什么?想看秦腔难得很,好不容易盼到了演出,看了不过瘾,听了满氅扭;青年人的表演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艺人的艺术。丁醒民、钱森的唱腔听不到了,杨觉民、屈效梅的表演看不上了。改来改去秦腔风味改少了,变来变去民族的地方的特色越淡了……
      乍看,同行们的苦恼全都来自文艺批评,二者非但矛盾,反而是异曲同工:要么就赝古传统,要么就推倒重来,有古无今或有今无古。其症结在于艺术修养浅薄,不知中国传统艺术渊博宏肆丰厚无量,不知秦腔艺术是璀璨瑰宝。所以,在继承和革新时无主见、无胆识,只得降格以求、舍本逐末、不知所以。笔者认为,改革应该发挥自身的长处,改掉短处而不是改得面目全非。
      
      二、秦腔的历史成就
      
      选入全国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许金榜著)一文写道:“戏曲是中国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者早已死亡,只有中国戏曲至今仍然久演不衰。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症”“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戏剧形式,它包含着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此,看惯了中国戏曲的中国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把它和其他国家的戏剧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它独具一格的世族特色。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戏曲必将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它的独特的表现方法必将为世界戏剧所借鉴,为发展戏剧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中国戏剧史中发端最早形成于先的剧种是秦腔。大量的史料证明:秦腔自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56)由梨园戏发展 成型,历五代、宋、元、明、清一千多年,久臻完善,是戏剧鼻祖,是活的艺术化石,是百花园中生命力最强的典雅大卉。《辞源》注释:“秦腔,戏曲自元人院本后,演为曼绰、弘索二种。弘索流行於北部,徽人歌之为枞阳腔,湖广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秦腔自唐宋元明以来,音皆如此,后复问以弘索,实与昆曲同本,惟用竹木节乐,俗称梆子,与昆曲之止用绰板定眼者少殊。秦腔、二黄同源异流,均出自秦中,弘索、曼绰共为古乐节拍,兴自唐都教坊。但亲裔梨园的戏剧仅有秦腔,凡与弘索、梆子、乱弹关连构成的戏曲莫不跟它沾新带故,陈陈查因,《辞源》注:“昆腔”源于元末明初,成于“嘉靖、隆庆间”(1560――1570),比秦腔晚了800年,范紫东先生考证:“秦腔流入河东,为蒲州梆子、代州梆子、老梆子、河北梆子等;出潼关而河南为豫西梆子、罱阳梆子、祥符调;其入南部者为四川梆子、云贵梆子、江浙之南梆子等等。”无独有偶,清初礼亲王昭连、侍读严长明等人,《中国戏剧史》等书,皆论定秦腔非“传统戏剧之一”实乃中国戏剧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广、贡献最大、无以伦比的国宝。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秦腔名旦魏长生率班进北京演出,“时京中盛行戈阳腔,诸士大夫厌其嚣杂,殊乏声色之娱,长生因之变为秦腔,辞虽鄙猥,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兼之演诸淫亵之状,皆人所罕见者,故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暑,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魏三春,无以为人”。(清《昭连啸亭杂录》)。《杨州画舫天秀,》载:“魏长生以秦腔入京师,色艺盖于宜庆、华庆、集庆之上,于是京秦二腔矣。”魏长生南下扬州,巡演江浙,历时八载,轰动江南。投师学艺,改唱秦腔者比比皆是。至1997年,浙江绍剧还于中央电视台宣称:“绍剧源于西北秦腔。”梅兰蓄谋、郝寿臣等也在专著中记载:从事京剧之初,先学了秦腔。
      秦腔的剧本,据西戏曲研究部门统计,公陕西境内的东、西、中三路秦腔的古有剧本就达3000多本(各传1000以上)。这里,不包括甘、宁、青、新、晋、绥、藏的秦腔剧目,也未收纳辛亥革命至今的机关报编。如此丰盛富有的文化遗产,不仅确立了秦腔在艺术圣殿的地位,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戏剧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实力之所在。
      秦腔也遭受过亘古未有的大劫难。十八世纪,正当国际文艺复兴的高潮之期,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领域却降临了一场灭顶之灾。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政府以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老师―大诗人钱谦益为突破口,向中传统文化实行围剿。对当时的爱国文人,优秀诗歌、小说、文学论著等全面清查和销毁。韩毁亲自设立“违碍”标准,亲自布置并督战,凡不符合满清王法和思想观点的作品“只字不留、片版不存”,其作者轻则“杖一百流千里”,重者“立斩”、丢官坐牢;文网高张,狱宽频仍。连续30多年的“文字狱”,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破坏,”其罪恶后果比古“焚书坑儒”昭彰十倍,使200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望尘莫及。紧接“文字狱”一,清政府又将屠刀挥向了文艺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圣旨”传遍全国:“前令各省交违碍字句之书籍,实力演戏曲本内亦未必无违碍之处……此等剧本大约聚于苏扬等处,着传谕伊龄阿、全德心细查察……一并粘签解京呈现览……自南宋、元、明至今六百余年,流传剧本甚多……不可不逐细检查。”这首“圣旨”一下各省事的督抚、将军等“奴才在九江时间有秦腔等……已查得脚本237种。”
      山西巡抚喀宁隆称:“晋省扮演戏出,多系秦腔……当即檄两司,在于省城高立公局,通行各府州县,一本饬查……片纸只字不致存留。”广东巡抚李湖、湖南巡抚刘墉(刘罗锅)、江苏巡抚元、湖广总督舒奴、湖北巡抚郑大进等依次“奏复”(汇报),“均有剧目可考”云云。
      乾隆不仅查禁焚毁了秦、楚、石、牌等腔大批剧目(对秦腔独施片纸只字不致存留政策),并命各省“严禁秦腔演出”,不许逗留。这场灭顶之灾一直延续到他的重逊咸丰十年。实际上魏个清代都在毁灭中国传统文化。乾隆下令之时,正时魏长生江南演出,遍地盛开民族艺术花卉之季。当时秦腔剧目就有《薛刚反朝》(原名)《铁邱坟》、《五胡乱华》《杨家将》、《岳家将》等,这些者是戳痛皇帝、针对时事的剧目。尤其是清朝的对头李自成曾支持和推广过秦腔,朝野(详见清代著名学者江苏焦循《花部农谭》),使清廷更加嫉恨。
      秦腔遭受一朝七帝百年翦灭,大伤元气。它被赶出京城,限为庙台之戏,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秦腔以他深厚的根基硬是挺过来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能被清廷扑灭,一个地三、方剧种竟奈何不得。秦腔的骨让秦腔艺术走向世界
      戏剧舞台在陷入低谷一个时期以后,现在又出现了新的生机,一方面是各剧种、各剧团十多年来大都在积极从机制上、剧目上、艺术上进行改革,有些地方戏重赢得了观众,另一方面党中央一再号召,在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各种传播媒体都用多种方式介绍,普及戏曲知识。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设置专门频道专门栏门目介绍名剧名角的艺术优长之处。近年,中央电视台多次专场播出秦腔剧目,这使秦腔爱好者如饮甘醇,使秦艺术上作者备受鼓舞。秦腔,在历史上曾风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我们相信,它依着时代的要救济,在剧目内容上,艺术表演上,不断地探索变革后,必将受到中国广大观众特别是北方和西北观众的再度喜爱。
      宁夏京剧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震动了东西方及非州的许多多观众,一些没看过中国戏曲的观众说:“没想到中国的一个边远省份,还有这么美好的艺术!”秦腔呢?随着卫星的电视转播,也会穿堂入室进入“洋人”的欣赏视野,他们也会像发现京剧之美一样,发现秦腔之美。我们在应适国内观众的欣赏要求的同时,也应该通过翻译工作,秦腔介绍到世界各地。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像科学学技术一样,任何一个民族的创造成果,都是全人类的财富,文化艺术的成果也是如此。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它会使越来越多的民族认识和欣赏,它必将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当然也包括秦腔艺术在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必将有秦腔艺术的一份。我们的秦腔艺术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吸收外业文化的优长之处,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重新鲜艳夺目。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秦腔剧团

    推荐访问:民族 世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